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伴随落日的余晖,辛弃疾缓步登上了江...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伴随落日的余晖,辛弃疾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B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上映以来石破天惊日又被曝出主题曲《时间煮雨》与日本歌曲《风车》结构音质完全一致,涉嫌抄袭。

C有些人在和别人交谈时,如果对方的想法与自己的南辕北辙,就不太愿意接受,而不去认真思考对方说的是否有道理。

D从事市场研究的某公司发布消息称,以苹果和三星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全球手机市场约占三分之二份额,传统的非智能手机已成明日黄花

 

D 【解析】 试题分析:D.明日黄花: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A.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B.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合语境C.南辕北辙:本要往南边去却驾车向北。后比喻行动和目的截然相反。 成语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在与语境不合、修饰对象不当、褒贬不当、范围不当、谦敬不当等等。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 9 1 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 9 1 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京大学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 9 1 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五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学科(系)设立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 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沭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 1 9 1 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

B.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    北大时,不顾教育部反对,组建了大学评议会。

C.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非没有限制。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    成理,持之有故,才听任它们自由发展。

D.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    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E.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也有自己的底线。他面对不守纪律的    学生,毫不退缩,最终使“讲义风潮”平息。

(2)文中说“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请简要概括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

(3)为什么说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

(4)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                   

2)《湘夫人》中描述秋天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3)《师说》中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满江红    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盾鼻:盾中间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1.上阕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场面?
2.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①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②,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③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奭(shì)盛大的样子。②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③觖jué:因不满意而怨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太子少师致仕                 致仕:官员退休

B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           省阅:审视阅览

C概独抗章明其罪                 抗章:向皇帝上奏章

D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           报怨:同“抱怨”
2.以下全都表现赵概是一位“长者”的一项是( 

A.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

B.①今黜之,何以示天下         ②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

C①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     ②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D①诰死,恤其家备至           ②概独抗章明其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后赵概斩杀了从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并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B.赵概编修起居注在先,欧阳修是后被召编修起居注的,朝廷想破格任用欧阳修,但难在不好超越次序进行提拔。赵概知道后,虽然心有不快,但仍主动请求外放任郡官让贤。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而获罪,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编写《谏林》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秉性平和,与人无怨怒。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做了不少对别人有利的事情,连一直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2)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

(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飞至孝 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 卒, 日家 曰:“   受玠 。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取材于《宋史•岳飞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

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艺术家既关心“一”,认为“山川即道”、“山水即天理”,万事万物均是道的化身,但更关心的是“一切”,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二十四诗品》云:“万取一收”,其意大致相同。

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两汉时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致。中唐以后,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渐渐弥散开。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一湾清泉,几条幽径,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勺园,如一勺之大;蠡园,如一瓢之微;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芥子园,微小得尤如一粒种子;一沤居,细微得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涟漪。但是,在中国人看,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小蓬莱”、“小瀛洲”。“小”是园林特点,“沧浪”“瀛洲”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国艺术家不言的秘诀。

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对山川无尽之妙的追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倪云林的《疏林秀石图》风格迥异,一是江山无限,一是片石只林,但所追求的却是一致的,人们在他们的画中无所憾,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宇宙。郭河阳“有人悟得丹青理,专向茅茨画山水”正谓此。若要能演成一个完整生命,“茅茨”也能成为灵区。

(节选自朱良志《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有修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圆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重要因素。

B.圆即圆满、周备、具足、万物之理、混成无缺,体现在诗性艺心上即浑全充融。

C.“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自然界中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虽形态各异,但都一统于“道”的世界中。

D.“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到处春江的月明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都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中国艺术家的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观永恒的观念,是受儒道佛中圆通生命哲学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

B.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是解脱艺术家受时空和具体事物限制的钥匙。

C.“乘一总万”“万取一收” 与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的直接观照、关心微观等都体现了“山川即道”的哲理,都符合宇宙中的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的哲学观点。

D.中国山水画中有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追求在一山一水中去创造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反映了万物均有其内在之理,而内在之理又是共通的道理。

B.“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中,“天地”和“须弥”是人们远的心意。

C.两汉铺排山水云物的现象到唐宋越越少,因为用精微、细致表现“涵盖乾坤”较铺排渲染更能体现所要追求的生命的博大精深。

D.画道之理体现哲学上圆通之说,故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如同有灵光耀现,形成自我圆足的世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