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 苏轼 行歌野哭两...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
1.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1.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独,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答对一点给1分) 2.尾联描写了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1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2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1分)是诗人的无奈与自嘲。(1分)(整体答得符合逻辑,再给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分析诗人情感要结合诗句本身和诗后注解。诗后注解有“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可见诗人正在出门远行。题目“除夜野宿常州城外”,“除夜”本是万家团圆之日,诗人却羁旅常州。“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野外哭泣的是受灾的百姓,表达了诗人对灾难中百姓的同情。“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写诗人的诸多感受,有自身多病的感伤,有除夕之夜的孤独,有羁旅他乡的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头发稀疏,是老之将至的悲哀。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是炼字型练习,一般遵循三步答题规范,首先分析该字的含义,其次结合诗句分析诗句内容,最后表达该字的使用对作者表情达意的作用。本题涉及的“嫌”字是嫌弃之意。“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是说要多多感谢这盏孤灯不嫌弃诗人,在这孤苦之夜也许可以作为相依相伴的朋友。这里明显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表达是诗人在这片灯光中感受到的些许温暖和安慰。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B.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C.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D.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徙明、毫、沧三州”中的“徙”指“调动官职”,“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指“授予官职”。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诗歌写作“无中生有”,化不在场语言为在场语言诗歌阅读“有中生无”,化在场语言为不在场语言。“无”不是“没有”,而是潜藏的“有”。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致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可见,“有”“无”同出而异名,并非对立在场语言呈现于文字,不在场语言隐匿于字里行间或文字之外。站在作者的立场,不在场语言是经验的一部分,他面对的言欲尽却言不尽的困难通过不在场语言得以解决同时,作者依赖在场语言的创设来伸展不在场语言。站在读者的立场,读者面对在场语言,他必须试图打破它的在场,站在其边缘地带倾听那意犹未尽的余音。在场语言好比琴弦,不在场语言就是在恰当的指法下弹奏出来的漂浮于琴弦周遭的余音,它们互相衬托,互相生成,描绘出动人的情调。诗歌中的在场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字词,只要有不在场语言,它就和世界有了联系,它就不可能单独地被释义。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互动,生成了汉语诗歌的空白结构。

空白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对话,它以“至言无言”的方式为诗歌命名。海德格尔有对器皿的特征的精彩描述:“空,或虚空,才是使壶具有盛水功能的东西。空间,壶的空无,正是壶作为空器之所是。”空,构成器皿之为器皿的本质,空,容纳和保持着万物一切皆流的本性,它接受着人们倾进去的东西,又为它的倾听者无私地奉献它的倾出。如同容器一样,诗歌空白收留着诗歌的真义,空白结构是诗的深层结构。

诗歌的在场语言占有的总是有限的时空,诗歌唯一能同时空抗衡的是空白,它通过无言言说,展示了生命在时空中不受限制的恒久的运动。空白拒绝对诗歌作静止的解说。诗在有文字处,诗之妙在无文字处。中国人深深懂得世界变动不居的道理,认为世界的深处是虚空,而虚空乃万物之源。万象皆从空中采又向空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也是中国诗歌真正的诗底。西方油画连画底都要打上底色,不留空白,画面上动荡的光、色彩和线条仍是视觉目睹的实而中国画家用心之所在,正在空白,空白使得画面上的一花一鸟、一树一木、一山一石都被飘渺的曼气环绕。即使是主张文以载道的儒家诗学,也讲微言大义。

空白作为中国诗歌的深层结构,具有接纳和倾出两种美学功能。“空故纳万境”,如果进入诗歌的对象世界密不透风,就不可能“纳万境”。正是空白,留存了诗歌的气韵。诗歌的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并存,并且互相转化,同时空白倾出万境,以无言的诉说把倾听者带到一个陌生而鲜活的世界中去。从某种意义上说,空白是安顿人类心愿之乡的精神空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那空白处仿佛便是诗歌远望的故乡。诗歌空白结构的存在表明了诗歌文“意”的不可穷尽,任何一次释义,都只是诗歌文本可能的一次解读。

(摘编自何志《汉语古典诗歌的在场语言与不在场语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的写作和阅读,均涉及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在场语言为“有”,不在场语言为“无”,“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潜伏着的,是隐藏在在场语言字里行间或之外的内容。

B.就读者来说,他必须努力突破在场语言的限制,站在不在场语言的边缘地带倾听那些飘浮于琴弦周围的余音。

C.就诗人来说,不在场语言就是他想要表达而写下的诗句不能表达出的、通过在场语言的构建来延展的那一部分。

D.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构成动态关系,它们相互依靠,互相衬托,相互生成,描绘出动人的情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空,容纳和保持着万物一切皆流的本性,所以器皿之为器皿的本质在于空就像器皿一样,诗歌的真意在于空白,所以,诗的深层结构是空白结构。

B.汉语诗歌的空白结构,是由诗歌的在场语言和不在场语言的相互运动形成的。在场语言的被单独释义从来都不存在,不在场语言让在场语言和世界有了联系。

C.诗之妙在于不在场语言,在于空白,它突破了在场语言的时空的限制,以无言的方式,展示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生命的恒久运动。对诗歌作静止的解读,永远不能领略其精妙。

D.世界的深处是虚空,而虚空乃万物之源,这是中国人探索世界得到的观点,这种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艺术创作,诗歌也好绘画也好皆如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油画是写实的,它不留空白,连画底都要打上底色,而油画画面上动荡的光、色彩和线条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切的,就跟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的一样。

B.主张文以载道的儒家诗学,也讲微言大义,足见中国人对空白理解之深刻。中国画家的用心在空白之处,让画面上的一花一草、一鸟一兽、一山一石被飘渺的灵气环绕的正是空白。中国诗亦然。

C.汉语诗歌的文“意”是不可穷尽的,对诗歌的每一次释义,都只是诗歌文本的一次解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比如李商隐的《锦瑟》就是如此,每个人的解读都会不同。

D.具有接纳和倾出两种美学功能的是诗歌之空白,空白倾出万境,无言的诉说把倾听者带到一个陌生的世界,那空白的地方仿佛就是诗歌远望的故乡,安顿着人类的心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       -----哈萨克斯坦谚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

围作文,不套作,不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该标识的设计元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200个字。

答:①设计元素:

②寓意: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微博没有传统媒体“守门人”过滤、垄断信息的特权,而且门槛很低,    。但是由于人们大多使用匿名,    ,于是微博从开始时,虚假信息就一直是一个被人诟病的方面。与此同时,由于短小精悍,微博往往只有论点而缺少论证,似乎只需要情绪化的语言打动人,   ,这就造成微博里客观理性的意见往往受到忽视或蔑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