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2)《岳阳楼记》中借草木茂盛描写春天晴明的句子是                           

(3)《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                         ”,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喻新事物不断涌现,其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富含哲理的句子是                                       

(5)《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                                    

(6)《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情形的句子是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侧重理解性默写,平时在背诵过程中也要理解诗句内容,同时也要把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如“俶”“翕”“芷”“汀”“畔”“渐”“鳞”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 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 独宿空房泪如雨。

注:秦川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川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乌欲栖”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川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慧国,崇、观法慧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给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刚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上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全保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人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前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编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对社会民众的影响深刻而普遍。

B.中国人感受到宇宙是生生不息而具备条理的运行大道,这种精神境界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诗书礼乐的文化就得以成就。

C.诗书礼乐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礼”造就群体生活的秩序,诗与乐则陶冶性灵。

D.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从最底层的物质器皿直接进入艺术领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更为深刻。

B.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二者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相辅相成,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C.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

D.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融通和谐。

B.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之本在于音乐的精神,因此,乐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人类社会的礼和乐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凝聚了社会亲爱精诚的团结精神,使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文化理念得以体现。

D.与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的西洋艺术相比,中国艺术则呈现出端庄流丽、雍穆和平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导师带着几十位学生野外考察,看到一名学生正要穿过一片沼泽地,他大声对学生喊:“小心,不要走错路,踩到沼泽则会沉下去的!”那名学生回头大喊:“老师更应该小心啊!我走错路,沉下去的只是我一人,如果老师走错了,沉下去的还有追随你的一大群学生。”导师沉默了,体悟到关心之外还有深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大学生实习与就业息息相关。某大网站就大学生实习问题在网上进行调查,情况如下:你最希望通过实习获得什么?工作经验69%,正式工作机会21%,实习鉴定7%,其他3%。

材料二: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了要求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在社会实践经验、心理素质、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综合两则材料,请概括要点;就大学生培养问题给高校提出合理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