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维熙忆孙犁:他不是东摇西晃跳摇摆舞的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维熙忆孙犁:他不是东摇西晃跳摇摆舞的作家

 

作家从维熙把自己能想起来的上世纪50年代作家的名字,挨个敲进电脑,打算为他排个队,然后从历史的角度严格筛选。

结果他无奈地发现,电脑屏幕上只剩下两个名字——沈从文和孙犁。只有他们“从人格到道义,从文学到生活,都是非常完美的”。

上世纪50年代,孙犁作为天津代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批判作家丁玲的大会。在会上,他以有病为由保持沉默。在当时的情势下,这无疑需要胆识和勇气。

当年在延安时,毛泽东读了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荷花淀》后,在报纸边上写下,“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解放后,人们才知道,除了作品“有风格,,,在为人处世上,孙犁也有自己的风格。

1949年,进了城的孙犁开始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他亲自坐着报社的大马车,把困顿在半路上的妻子和一双儿女接到天津。这件事至今为不少与会者津津乐道。而当年孙犁到北京参加文联大会时,受到大会主席的特别表扬,因为孙犁进城后不与农村的妻子离婚,成为作家中的模范。

对于权力和名利,孙犁似乎_向敬而远之。

天津市作协和文联都曾给孙犁留有位置,但他哪儿也不去,一直在《天津日报》工作,前后经历了十几位总编。孙犁曾告诉老友、天津市文学工作者协会首任主席鲁藜,“我干不了这个(指天津市作协主席)’’。

在孙犁的忘年交卫建民的记忆里,孙犁“不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不参加名目繁多的活动,不接受各类媒体特别是电视台的采访”。

在家里,女儿曾问他:“《荷花淀》是怎么写出来的呀?”

孙犁只是淡然回答:“那时候延安刚刚整完风,人们还不怎么写。再有,那个地方历沙很大,见不到这些东西(指淀水荷塘),所以就感觉好。”

对送上门的荣誉,他拒不接受。他经常收到一些入选各种“名人录”“名人大辞典,的来函登记表,但从不予理会。晚年,很多人找他当顾问和名誉顾问,他则能推就推,只是在诗里自嘲,“小技雕虫似笛鸣,惭愧大锣大鼓声’’

孙犁自喻为自织罗网的蜘蛛,“面壁南窗,展吐余丝”,并在晚年自作的《无题》诗里写道:“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冷暖阴晴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

然而,这并不意味他只躺在自己罗织的那个小天地里,躲避世间风雨。

1954年,由两个“小人物”引发了全国开展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眼看学术问题向政治斗争演变,在与张德育聊到这一问题时,一直慢声细语的孙犁猛地一挥手,大声吼道:“打不倒!”

在一些研究者看来,孙犁的愤怒一方面来自他对《红楼梦》的热爱,另一方面来自他对文学“艺术性”的深刻理解及实践。作家汪曾祺生前曾说,孙犁是少数几个懂得文学“艺术性”的作家中的一个。

“一个人,应该有点卓然而立的精神。”诗人臧克家生前曾有这样的论断,他认为敢于抨击文坛不正之风的孙犁“就具有这种卓然而立的精神”。他曾当面告诉孙犁:“你是敢于直抒胸臆,顾忌较少的,这一点你走得比我还远一点。”

饱经风霜的孙犁,晚年有不少时间躺在病床上,但这并不影响他连续两届被推举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在女儿看来,这是党和人民给予一位布衣作家的崇高荣誉。

孙犁在2002年7月11日离世。他去世后,不仅参加追悼会的人多,悼念文章也很多,而且持续有人写。

“孙犁很纯粹,不是受风风雨雨影响,东摇西晃跳摇摆舞的作家。”78岁的从维熙说,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个年代的作家只有孙犁和沈从文能在历史里遥相呼应。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相关链接:

①莫言: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年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②贾平凹:孙犁敢把一生中写过的所有文字收入书中,这是别人所不能的.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经历了各个时期从青年到老年。能一直保持才情、作品的明净崇高,孙犁是第一人

③“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也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攫取了孙犁人生和创作上的若干片段.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在文学创作和处世态度上都极具风格的文学家形象。

B.《荷花淀》读起来感觉之所以好.是因为那时的延安风沙很大.见不到淀水荷塘;也是因为那时候的文学作品不多.

C.汪曾祺,莫言等众多作家对孙犁的评价.让人真切感受到孙犁崇高的人格魅力以及在文学艺术上的坚守。

D.正是因为孙犁是一位“不受风风雨雨影响,东摇西晃摇摇摆摆的作家”.所以他才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布衣作家。

E.孙犁告诉老友鲁黎“我干不了这个(指天津市作协主席)”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干不了领导工作。
2.从孙犁的“自嘲”“自喻”和“自作”的《无题》诗,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4分)
3.诗人臧克家认为孙犁具有一种“卓然而立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文中有何具体表现?请概括作答。(6分)


4.在从维熙看来,上世纪50年代的作家里,“只有孙犁和沈从文能在历史里遥相呼应,结合所学过的《边城》,从两人的相似之处谈谈从维熙这样说的理由。8分

 

1.A C 答A得3分,答C得2分,答B得1分。 2.①他视自己的成就为“小技雕虫”,面对别人的赞誉感到惭愧,是一个谦虚谨慎、不慕名利的人。②他自喻为吐丝的蜘蛛,不遗余力地工作,是一个不辞辛劳、笔耕不辍的人。③他一生宠辱不惊,淡定地面对人生的风雨,是一个不卑不亢、淡定自持的人。(每点2分) 3.①成为《天津日报》编辑后,他不抛弃农村的妻子,是作家中的楷模。②对权力和名利敬而远之,他拒绝荣誉,远离官场,是文坛的一声绝响。③有主见,不随波逐流,敢于抨击文坛的不正之风,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表现出一个作家的操守和硬气。(每点2分) 4.①作品主题相似:都注重展示人性美。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描写的是在战火硝烟中如同荷花盛放的纯美的人性和崇高的品格;沈从文的小说描写的是“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和风情美。②作品艺术风格相似: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他的小说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沈从文的小说给人桃花源般幻想的色彩和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充满着诗情画意。③文学创作宏富:孙犁从青年到老年,一直保持才情,笔耕不辍;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高产作家之一。④都有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淡泊名利,远离权力。(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最恰当全面,得3分。C项内容分析正确但是是局部的, 给2分。B项陈述的内容是其中的表层原因,但更多的是孙犁的谦虚之辞,给1分。D项因果关系分析是错 误的。E项,“能力有限,干不了领导工作”错,是因为孙犁对权力一向敬而远之。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主旨错误,也有细节错误。解答此类题的方法: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细节。结合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避免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从孙犁的“自嘲”“自喻”和“自作”的《无题》诗,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自嘲”“自喻”“自作”《无题》是四个关键词:谦虚谨慎、不慕名利,不辞辛劳、笔耕不辍,不卑不亢、淡定自持。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结合具体事实,推知上位概念:谦虚、辛劳、淡定。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 (3)【试题分析】孙犁“卓然而立精神”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为:不抛弃农村的妻子,对权力和名利敬而远之,敢于抨击文坛的不正之风。本题可以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再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信息。“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4)【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作品”“人品”两方面去找相似点。特别是要结合所学过的《边城》的主题——“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和风情美。同时注意两人的风格比较:孙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他的小说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沈从文的小说给人桃花源般幻想的色彩和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充满着诗情画意。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全面,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此题得分的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皮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人圈后边去了。他的戏法,在我眼

里真是无比神奇了。

④他那时不过四十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

⑤我上中学以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路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小碗扣球”。

⑥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了。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了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鬈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高中二年级暑期,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子。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饱满的曲线没了,脸盘仿佛小了一圈,眸子更没有当初左顾.右盼、流光四射的精神。这双手尤其使我动心——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个小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一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一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而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再会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⑨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度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哪!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③段通过细腻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童年的我与快手刘的一次较量,表现了我的幼稚、率真,也说明了快手刘的狡猾,理趣盎然。

B在文中,作者将快手刘与外婆、挚友、妈妈的鬈发、遗失的书等并列陈述,显然是将快手刘当作过去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C.文章以“快手刘’’为题,是因为快手刘不但拥有一双异常敏捷的手,而且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变戏法的民间艺人,深得老百姓喜爱。

D.小说结尾处,我目睹快手刘无助无奈的神情后,帮助他完成戏法,摆脱窘态,是为了让孩子们相信他的戏法,不再为难他,买他的糖吃。

E.小说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快手刘在人生不同阶段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及生活境况,充分展示了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岁月的无情、强大。
2.请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答:
3.小说是怎样表现快手刘“快手”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文中两次写到快手刘说“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两次说话时背景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说这样写有何效果。(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2)《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用“        ”表明了远赴百里之外求学的原因。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手法,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兴八首①(其四)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②关山金鼓振,征西③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②直北:正北,指北边的回纥。③征西: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
1.首句中的“闻道”有何作用?“弈棋”该如何理解7.(5分)

答:
2.结合全诗分析“悲”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少孤,育于叔父。其贵也,不知其母姓。长身赪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时陕西贼入河南,图怀庆。廷议令良玉将昌平兵往剿,大指专办河南。会贼寇修武、清化者窜入平阳,因檄良玉入山西御之,颇有斩获。时曹文诏将陕西兵,帝令良玉受尚璟节制,与文诏同心讨贼。

良玉之起由侯恂。恂,故东林也。马士英、阮大铖用事,虑东林倚良玉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筑板矶城为西防。良玉叹曰:“今西何所防,殆防我耳。”会朝事日非,监军御史黄澍挟良玉势,面触马、阮。既返,遣缇骑逮澍,良玉留澍不遣。澍与诸将日以清君侧为请,良玉踌躇弗应。

崇祯初,屡迁四川副总兵,与侯良柱共斩安邦彦。京师有警,率六千人勤王,共复遵、永四城。加署都督佥事,世荫千户。寻擢总兵官,镇守遵化。战喜峰口及洪山,并有功,进秩为真。五年春,叛将乱登、莱,王洪等无功。玘自请行,命为援剿总兵官,与洪及刘国柱御贼沙河,战相当。已而遁走,贼乘之,大败。寻与诸将金国奇等复登、莱二城,录功进署都督同知。

十一年正月,良玉与总兵陈洪范大破贼于郧西。张献忠假官旗号袭南阳,屯于南关。良玉适至,疑而急召之,献忠逸去。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未几,请降,良玉知其伪,力请击之,文灿不许。

十五年四月,自成复围开封,乃释故尚书初荐良玉者侯恂于狱,起为督师,犒良玉营将士,激劝之。良玉及虎大威、杨德政会师朱仙镇,贼营西,官军营北。

十七年三月,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命给事中左懋第便道督战,良玉乃条日月进兵状以闻。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恸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

选自《明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檄良玉入山西御之檄:檄文

B.良玉适至  :恰好

C.贼营西营:扎营

D.良玉乃条日月进兵状以闻闻:使……闻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B.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C.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D.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良玉少时多舛,成年后显贵。他小时候父亲就死了,连母亲的姓氏都不知道,被叔父养育大。后被封为宁南伯,父子世代得以把守武昌。

B.左良玉受人提携,能善待部下。他因侯恂的推荐而做官,尤其是削职回乡后,侯恂推举他做了副将。他善于安抚士兵,能得到他们的欢心。

C.左良玉骁勇善战,每战都建功。他作战勇猛,屡建奇功,曾以副将身份率军战于松山、杏山,功劳评定排第一。在郧西与陈洪范也大败敌军。

D.左良玉尽忠报国,且很有智谋。他为朝廷尽心尽职,常年在外征战,京师沦陷后仍忠心不改。张献忠假装投降时是良玉识破了他的诡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朝事日非,监军御史黄澍挟良玉势,面触马、阮。

译文:

(2)乃释故尚书初荐良玉者侯恂于狱,起为督师,犒良玉营将士,激劝之。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当今,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正面临解体,包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等,说到底,是阅读文化发生了巨变。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可闪电般地同步获取最新信息。然而,当电子阅读变得如此轻松、愉悦、便捷时,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忧虑:既然有如此直观和方便的电子资料和网络讯息,纸质阅读将何以安顿?是否会成为明日黄花?

其实,“中国阅读”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若把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算进来的话,现在读书人的总量并不比上世纪80年代少,只是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缩略化的阅读,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在压倒心灵阅读,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这当然值得忧虑,但忧虑是没有用的。冷静下来想,电子阅读并非没有好处。首先,对阅读的概念应该有所改变,不是抱着一本书看才叫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也应该是阅读的一部分,且汲取方法简便、迅速,知识含量巨大。第二,当下的纸质媒体的文章质量不令人满意。纸媒的文章,显得规范、严谨,想象力不足;而个人空间、文学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文章,发表渠道便捷,显得活泼、生动,也更接地气,当然也难免芜杂。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与作者互动,甚至会直接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成为“再创作者”;客体转变成了主体。网络文学、网络阅读正以其自身的优势冲击着纸媒的生存。

但我们需要呼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这是一种挑战。问题不在于使用哪一种形式,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难怪丹尼尔·贝尔喟叹:“当代文学正在蜕变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如果流于了解故事,其阅读完全可以是快速的、概览式的。倘要去钻研、品咂一部真正的文学,那必然是一种细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的确,凡读书者,都会有这样的读书经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阅读生活中,一直存在着既有轻松易读的“兴趣书”,又有艰深繁难的“严肃书”。内容艰深繁难的书读起来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对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尤其是在当下阅读文化中,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读内容艰深沉重的书,读“费劲”的书、读“难书”读“慢书”,便越发显得可贵。应该警惕的是,当我们过多依赖搜索引擎,也就在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从网络得到问题答案,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查找、探索知识的能力。来得容易忘得快!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所以,在今天这个随处可以阅读的时代,我们要努力探索:既善于运用电子阅读,同时能达到以往纸质阅读时的良好效果。也就是说,把读屏的便捷与阅读的深度融合起来。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判断: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得看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什么书,怎么看书。有效的阅读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所以政府提倡“书香社会”。有人感叹:“当今社会识字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事实上,阅读这一社会问题虽然不像环境、住房、教育等问题那么急迫、及物,但它是一个影响长远的问题,将影响到社会、民族的文化走向和精神结构。

(雷达《反思阅读方式的巨变》,选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能够闪电般地同步获取最新信息,阅读文化,包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等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B.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是跳跃化、碎片化、缩略化的阅读,实用阅读取代了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压倒了心灵阅读,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C.纸媒文章虽然规范、严谨,但想象力不足;个人空间、文学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文章,活泼、生动,更接地气,发表也更加便捷,但难免有些良莠不齐。

D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但是,新兴的电子阅读如果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则足以让一个民族担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直观和方便的电子资料和网络讯息让电子阅读显得相对更加轻松、愉悦、便捷,这样,必将挤压纸质阅读。

B.抱着一本书看是阅读,电子阅读,如手机阅读、网络阅读同样是阅读,只是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正面临解体。

C.新媒体让读者可以与作者互动,甚至直接影响作者的下一步写作,成为“再创作者”,客体可以转变成为主体。

D.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是那种细嚼慢咽的,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能考验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的严肃阅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冲击下的当前时代,纸质阅读的人数虽然减少,但由于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所以现在读书人的总量并不比上世纪80年代少。

B.阅读形式的变化使当下的人文阅读、经典阅读和严肃读物阅读日益萎缩,而“轻阅读”“飘阅读”“浅阅读”则日渐成为流行、时尚的阅读。

C.过多依赖搜索引擎,也就容易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当我们能很方便地得到答案, 也就不自觉地弱化了探寻、求索新知识的能力。

D.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问题比环境、住房、教育等问题对一个国家、民族影响更长远,将影响到社会、民族的文化走向和精神结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