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两点简要分析。(6分)
2.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1.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2.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两点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方式。“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首先明确诗句中所写之景,比如“秋水”“天”“霞”“日”;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写景角度进行对号入座,从“秋水”到天空的霞光和红日,这是按照由低到高的空间角度进行描写,“碧”“红”这是从色彩的角度进行描写,从景物的色泽来看,应属于乐景,而从后面来看,诗歌要表达的是哀情,故属于乐景衬哀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考生应先找出诗句中涉及的景物,再抓住修饰语把握景物的特点,然后依次对照,看空间的变化、动静虚实的变化等等,比如本题,句中涉及到水之“碧”霞之“红”,这些都属于暖色,故属于乐景,再看诗歌后面所表达的情,即可知道,从手法上来看,使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然后再看所写的景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即可知道是按照由低到高的空间顺序来描写的。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这是比较阅读,题干已经给出了比较的角度——抒情方式。《过零丁洋》的尾联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属于直抒胸臆,而本诗的尾联是“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既有直抒胸臆,也有间接抒情,“古往今来多少恨,一时收拾付杯盘。”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 【考点定位】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比如本题,就是考查两首诗歌的抒情方式。考生应先明确有哪些抒情方式,然后再一一便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奂数岁而孤,为叔父虔孙所养。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

州举秀才,射策高第。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迁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丹阳尹何敬容以奂刚正,请补功曹史。

会侯景之乱,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或谏奂曰:“当今乱世,人思苟免,獯羯无知,岂可抗之以义?”奂曰:“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高祖受禅。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舱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初,世祖在吴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杨州大中正。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之。深达治体,每所敷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时世祖不豫,台阁众事,并令仆射到仲举共奂决之。

世祖崩,高宗即位。奂在职清俭,多所规正,高宗嘉之。

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后主实在东宫,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帝曰:“即如卿言,谁当居此?”后主时亦在侧,乃曰:“廓王泰之子,不可居太子詹事。”奂又奏曰:“宋朝范晔即范泰之子,亦为太子詹事,前代不疑。”后主固争之,帝卒以总为詹事,由是忤旨。其梗正如此。

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节录自《陈书·孔奂传》)

臣光曰:“夫臣之事君,宜将顺其美,正救其恶。孔奂在陈,处腹心之重任,决礼义之大计,苟以世祖之言为不诚,则当如窦婴面辩,袁盎廷争,防微杜渐以绝觊觎之心。以为诚邪,则当请明下诏书,宣告中外,使世祖有宋宣之美,高宗无楚灵之恶。不然,谓太子嫡嗣,不可动摇,欲保附而安全之,则当尽忠竭节,以死继之,如晋之荀息,赵之肥义。奈何于君之存,则逆探其情而求合焉;及其既没,则权臣移国而不能救,嗣主失位面不能死!斯乃奸谀之尤者,而世祖谓之遗直,以托六尺之孤,岂不悖哉!”

(《资治通鉴·陈记三》)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B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C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D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期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受禅 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实行禅让制的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人臣侍奉国君应一分为二,既顺从国君的优点,又匡正国君的不足。

B借用孔奂之举,强调作为人臣应言听计从,是非分明。

C强调孔奂曲意逢迎,不能尽节的一面,指出孔奂的奸谀狡诈。

D启示后世君主,治国时应注意从孔奂的不能从一而终吸取经验教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5分)

(2)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5分)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以文化重建应对城市雾霾

雾霾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终风且霾”的记载。在历史上也曾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清人昭槤《啸亭续录》的“昼晦”条,其中就记有“路人皆不敢行”、“老妪佝偻为风吹毙”、“遗失幼孩”等事件。可是,今天的城市雾霾,与这些偶然的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律的苦果。

一直快速推进的中国城市,突然遭遇所谓的十面“霾”伏,其实并不奇怪,而是中国近年来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

首先,从生产方式上看,工业是城市的命脉。工业化以巨大的资源和能源消费为基础,必然导致对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生态的严重透支和污染。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都概莫能外。以能源为例,已故的印度原子能科学家霍米·巴巴博士曾测算道,在19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每百年消耗的总能量不到半个Q(每Q代表燃烧三万三千吨左右的煤所释放的能量),目前每一百年大约要消耗10Q。也就是说,在人类过去两千年所消耗的能量中,大约有一半是过去一百年消耗的。对于以工业化为主要拉动机制的中国城市化,也可以参照这个公式测算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已翻了两番,而按照到2020年再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届时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约相当于90909Q,这完全超出了中国环境能够承受的极限。

其次,从生活方式上看,城市是天生的消费主义者。在迅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都市化,是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严重透支的另一主要原因。一方面,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率一直以超过15%的年均速度增长,据国外学者的相关测算,中国城市化率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需要年新增住房3亿—4亿平方米,建设用地1800平方公里,生活用水14亿立方米。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而建筑垃圾和废料是城市雾霾的一个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汽车社会是都市生活方式的一个基本标志。据相关部门统计,1980年至2010年的30年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了近100倍。与此同时,我国小汽车数量迅速膨胀,自2009年以来,我国小汽车的销售量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

更重要的是城市快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尽管精神文明建设本身不创造物质财富,但由于它有效地降低了人的过剩和奢侈欲望,直接减轻了整个社会生产与分配环节的巨大压力,所以也就等于提高了生产力和增加了生活资料总量,西方当代学者唐纳德·沃思特就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所以说文化重建以改造城市生活方式势在必行。

改变城市生活方式,可以说有两种渠道:一是在“技”的层面上,如伦敦市民,出行时主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住房尽量使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资源。如后现代城市设计中的“3R”原则——即减少资源消耗(Reduce)、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Reuse)、资源的循环再生(Recycle)。二是在“道”的层面上,主要是通过文化教化改变人贪婪和不健康的欲望结构。如果说前者是西方人的特长,那么后者就是中国文化的利器。在批评片面强调物质生产、全盘否定礼乐制度的墨子时,荀子曾充满激情地说:天下的财物养活天下人本是绰绰有余的。现实中之所以出现“不足”和“有余”的激烈矛盾,关键在于个体的欲望未得到有效克制与合理安排。因而,与墨子主张一心发展生产、降低文化开支完全相反,荀子认为社会的首要问题是“隆礼重乐”,即通过文化教育使个体成为与禽兽相区别、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文明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质生活资料与主体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

最后要说的是,改造我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应成为“中华城市梦”的核心内涵。一方面,以克制在现代化进程中过分膨胀的现代性欲望为基本手段,它传承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优秀人文思想和高尚精神,为我们在城市化背景下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历史文化与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以改造主体为基础尽可能减少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这还昭示了一种自然和社会可承受的新型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并有助于解决当下全球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和城市危机。
1.下列对于我国“新型城市病——雾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中国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的规律。

B以巨大的资源和能源消费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导致对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

C在迅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都市化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严重透支。

D精神文明建设缺失,个体奢侈的欲望未得到有效克制,导致生活资料总量增加。
2.下列分析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改变城市生活方式就是出行时主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住房全部使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资源。

B通过文化教化改变人贪婪和不健康的欲望结构,是中国文化的利器,有助于解决城市病。

C荀子“通过文化教育使个体成为与禽兽相区别、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文明的人’”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D传承中华民族最珍贵的优秀人文思想和高尚精神,减少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是“中华城市梦”的核心内涵。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今天的城市雾霾是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律的结果,与古代社会偶然的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

B对于以工业化为主要拉动机制的中国城市化,能源消费量已完全超出了中国环境能够承受的极限。

C改造城市生活方式势在必行,因为在“技”这个层面上突破不是中国的特长。

D倡导一种自然和社会可承受的新型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未来全球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和城市危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的“网”无处不在——有形的如渔网、铁丝网,无形的如关系网、互联网……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表是某校图书馆学生阅览室2014年在架图书的使用情况,请根据表格信息,在下面的评论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使前后内容完整,语意连贯,每处不超过20字。(6分)

图书状况

完好无损

损坏较轻

损坏较重

损坏严重

图书数量(册)

20000

25000

40000

15000

据不完全统计-某校图书馆学生阅览室2014年在架图书共10万册,在最近的一次图书状况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①该现象反映了②     ,教育工作者面对这一现象应该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设置国家公祭鼎”开头,概括设置国家公祭鼎的作用。要求:①要点全面;②运用结构整齐的短语;③不超国35字(含标点)。(5分)

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少先队员代表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首次以国之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铸鼎记事的传统。设置国家公祭鼎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符合传统礼制。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置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对凝固社会记忆将起到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