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莫言: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 张 柠 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莫言: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

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到莫言的《欢乐》《粮食》《天堂蒜薹之歌》等小说时的情境。饥荒的年代,一位农妇偷偷将生产队的豆子完整地吞进肚子,回家后再将豆子呕吐出来,喂给饥饿的孩子和濒死的婆婆,自己“死蛇一样躺在草上,幸福地看着他们围着瓦盆抢食”。

读到这里,我的确忍不住要流眼泪,接下来的情节却让我忍俊不禁:农妇的“血骂”铺天盖地,将自己和辱骂的对象一起贬低为畜生和肉体器官,一股戏谑的民间语言的风暴扑面而来。当我正准备哈哈大笑起来的时候,天堂乡的盲歌手张扣的歌声又响了起来:“乡亲们种蒜薹发家致富/惹恼了一大群红眼虎狼/收税的派捐的成群结对/欺压得众百姓哭爹叫娘……”是这些充满伤痛的底层经验,充满民间智慧又时而戏谑的叙事语言,充满痛感又时而想象力张扬的叙事风格,刺激我写下了《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说里的中国经验》那篇长文,来分享和讨论莫言在中国文学叙事语言上构建出的独特性。

而且,我不认为莫言是在学习什么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他笔下的中国乡村世界是那么真实,真实得极端残酷。我也不认为他的语言有什么“狂欢化”的特点,他的语言是悲伤的土地中蹦出来的带着泥土腐味的语言。如果说他具有“民间”色彩的话,那也是中国特色的民间,而不是巴赫金笔下的中世纪欧洲的民间。莫言的小说叙事,是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是白话汉语文学经历了100年的操练,在叙事文学中结出的最新果实。

更具有特色的是,面对如此残酷的伤痛记忆,莫言并没有使自己的小说变成“伤痕文学”,而是一种充满了民间性的“欢乐文学”。莫言的文体,是一种生长在真正的“民间”土壤上的“欢乐文体”。他对民间悲苦的生活的表达和讲述是“悲喜剧相结合”,既不只是哭诉,或记账式的恐吓,也没有给人制造压力,没有给人心灵投下阴影,而是给人一种“欢乐”的、继续活下去的力量。真正的文学形式,就这样既凸现了生活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同时又消解了那残酷生活带来的阴沉、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片面的“严肃性”,从而体现了文学的“民间性”中最本质的欢乐精神。这就是莫言的特殊意义。

此外,“莫言的获奖”也很有意义。它证明了只有尊重文学创作的规律,才能使得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获得更多的共鸣。

我希望“莫言的获奖”仅仅是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小小的序幕。

(选自《新京报》2012年10月12日)
1.下列对“莫言: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的叙事风格充满痛感又有一定的想象力。

B.莫言小说的写作内容来源于中国民间底层的伤痛经验。

C.莫言小说的叙事语言带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智慧,在中国文学叙事语言中有独特性。

D.莫言小说的叙事形式是中国历代汉语文学操练的产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小说不是“魔幻现实主义”和“狂欢化”,而是根植于中国乡村的残酷真实与中国民间的色彩的“欢乐文学”。

B.莫言小说“欢乐文学”的叙事形式,消解了那残酷的生活,从而体现了文学的“民间性”最本质的欢乐精神。

C.尽管莫言讲述的是残酷的伤痛记忆,但其中那些采用了戏谑的民间语言描绘的片段,能让人读之有时却忍俊不禁。

D.作者还从莫言身上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尊重文学创作规律,才能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获得更多的共鸣。
3.请结合自己学过的小说内容,联系文中莫言表达和讲述“民间悲苦的生活”时所运用的“悲喜剧相结合”这一手法的特点,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3分)

 

1.D 2.B 3.《孔乙己》的小细节,如茴字的几种写法;《阿Q正传》中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儿子打老子”、《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等,……让人笑中含泪。这些内容既写出了生活的悲苦,但并非只是哭诉,并没有给人的心灵投下阴影,而是让人从文中体会到一种“欢乐”的感觉,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力量。(举例1分,分析2分,分析须紧扣本文中的“悲喜剧结合”的阐述,再针对小说进行具体阐释)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莫言: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D项,“莫言小说的叙事形式是中国历代汉语文学操练的产物”有误,文章第四节的原句为“莫言的小说叙事,是中国土地上的语言奇迹,是白话汉语文学经历了100年的操练,在叙事文学中结出的最新果实”,可见并非历代汉语文学,而是“白话汉语文学”。错误类型,以全概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文意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D把文中“白话汉语文学”错误地理解成“历代汉语文学”。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B项,“消解了那残酷的生活”错误;文章倒数第三节的原句为:“同时又消解了那残酷生活带来的阴沉、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片面的‘严肃性’”,消解的对象不是那残酷的生活。错误类型:偷换概念。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是对文章倒数第三节内容的理解,选项把“消解了那残酷生活带来的阴沉、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片面的‘严肃性’”理解成“消解了那残酷的生活”,偷换概念。 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自己学过的小说内容,联系文中莫言表达和讲述‘民间悲苦的生活’时所运用的‘悲喜剧相结合’这一手法的特点,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从题干的提问中即可看出答题的方向和模式,既要包括学过的小说的内容,也要联系文中“悲喜剧相结合”这一手法,明确了答题的方向,此题就不难了。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主观题,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结合自己学过的小说内容”,这就要求举出这些小说中的一些“含泪的微笑”,即让人发笑的内容;“联系文中莫言表达和讲述‘民间悲苦的生活’时所运用的‘悲喜剧相结合’这一手法”,这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出作者关于这一内容的表述,主要在倒数第三节。找到这些内容,再按照示例+阐释这一模式组织答案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C.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掘倒,结果人赃俱获。

D.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

B.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C.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D.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文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朔风(shuò)   骷(gū)髅  名媛(yuàn) 自怨自艾(yì)

B端倪(nì)     拔擢(zhuó)  绿(lǜ)林    风流倜傥tǎng

C跛(bó)脚     庇(pì)佑    祛(qū)除  胜券在握(quàn)

D剽(piāo)窃   憎恶(zēng)  嫉(jí)妒    屡见不鲜(xiān)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付梓 墨守陈规   一筹莫展  得鱼忘筌

B.渲泄 唇枪舌剑   病入膏肓  锱铢必校

C.熟稔 察颜观色   茕茕孑立  心无旁鹜

D.蓬蒿 真知灼见   鞠躬尽瘁  两全其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 龙应台《山路》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⑥不得抄袭或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