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宗礼,字立之。少贫力学,袁甫为江东提...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宗礼,字立之。少贫力学,袁甫为江东提点刑狱,宗礼往问学焉。淳祜四年,举进士。调邵武军判官,入为国子正,迁太学博士、国于监丞,转秘书省著作佐郎。入对,言火不循轨①。帝以星变为忧,宗礼曰:“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回天意。”又曰:“天下方事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竞趋利,惟至公可以遏之。”兼考功郎官,迁尚左郎官兼右司。时丁大全国柄,以言为讳。宗礼叹曰:“此可一日居平!”陛对,言:“愿为宗杜大计,毋但为仓廪府库之小计,愿得天下四海之心,毋但得左右便嬖戚畹之心:愿寄腹心于忠良,毋但寄耳目于卑近;愿四通入选以来正人,毋但旁蹊曲迳以引贪浊.”拜太常少卿,迁秘书监。以监察御史虞虑言追②两官,送永州居住。

景定四年,拜侍御史。迁刑部尚书,以起居舍人曹孝庆言罢.度宗即位,兼侍讲,拜殿中侍御史。疏言:“恭俭之德自上躬始,清白之规白宫禁始,左右之言利者必,蹊隧之私献者必诛。’以《诗》进讲,固奏:“帝王举动,无微不显,古人所以贵于慎独也。”权札部侍鄙兼给事中。进读《孝宗圣训》,因奏:“安危治乱,常起于一念虑之间,念虑少差,祸乱随见。天下之乱,未有不起于微而成于著。”又言:“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国家之福。”帝曰;“孝宗家法,惟赏善罚恶为尤谨。”宗礼言:“有功不赏,有罪不罚.,虽尧舜不能治天下,信不可不也。”

迁礼部侍郎,以老乞退,帝曰:“岂朕不足与有为耶?”以华文阁直学士知隆兴府,再辞。逾年,依旧职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加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寻兼权参知政事。疏奏:“国所以立,曰天命人心。因其警而加敬畏,天命未有不可回也,因其未坠而加定,人心来尝不可回也。”卒官,遗表上,赠开府仪同三司、盱江郡侯,谥文定。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

[注]①火不循轨;火星不遵循轨道.②追:追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丁大全国柄        擅;专权

B.左右之言利者必      斥:斥责

C.信不可不          谨:慎重

D.因其未坠而加      绥:安抚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陈宗礼“委婉讽谏”的一组是

①此可一日居乎     ②愿寄腹心于忠良,毋但寄耳目于卑近     ③帝王举动,无微不显,古人所以贵于慎独也      ④不以私意害公法,乃国家之福      ⑤上天示戒,在陛下修德布政以曰天意    ⑥天下之乱,未有不起于微而成于著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宗礼年轻时家中贫困,刻苦读书,在袁甫任江东提点刑狱的时候,陈宗礼曾前往向他讨教学问。

B.陈宗礼有两次被免官的经历,第一次是因为监察御史虞虑的弹劾,第二次是因为起居舍人曹孝庆的弹劾。

C.陈宗礼有两次辞官的经历,第一次是在升任礼部侍郎的时候,他借口年老乞求退职,不过没有被皇帝批准。

D.陈宗礼从淳祐四年考中进士后便调任邵武军判官。此后一直居于官位,最后也是在任上去世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方事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竞趋利,惟至公可以遏之。

(2)安危治乱,常起于一念虑之间,念虑少差,祸乱随见

 

1.B 2.C 3.B 4.(1)天下正致力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走而竞相逐利,只有大公无私才能够遏止这种现象。 (2)安定或者危难、太平或者动乱,常常在动一动念头的瞬间发生,念头稍微有点偏差,祸乱随即出现。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含义,分析时应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境考虑。“斥”应是“斥逐,轰走”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意思可知,①句是陈宗礼对丁大全专权表示的不满;②句是陈宗礼直言劝告皇帝亲近忠良,疏远小人;⑤句是陈宗礼直言劝告皇帝应该顺应天意。这三句均不能表现陈宗礼“委婉讽谏”,排除这三句,即可选出答案为C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3】 试题分析:“陈宗礼有两次被免官的经历”错误,第一次只是降职而非免官,第二次是没有升职,也不是免官。这就是需要结合文章语境理解“以监察御史虞虑言追两官”“迁刑部尚书,以起居舍人曹孝庆言罢”这两个句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关键字(1)“方”是“正”的意思、“趋”是“追逐”的意思、“遏”后能补出“遏止”;(2)“治”是“太平”的意思、“起于一念虑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少”是“稍微”的意思、“见”是“出现”的意思。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汇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桃花文化历史悠久,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桃花文化还具有普遍性,举凡恋爱、婚姻等人生喜庆活动,桃花总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民俗中的“踏青”,采撷的也多是几枝早开的俏丽桃花。至于与桃树、桃实相关的文化事象,几乎无所不在:“桃都”天鸡报晓、王母蟠桃盛宴、寿星捧桃、春日桃符、“桃李满天下”……

桃花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人类诞生于大自然,与大自然永远有一根剪不断的脐带。

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文人,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之梦被击碎时“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作为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中国一些文人并非不知道桃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子的《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求宇宙、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思维模式。

(选自《中国的桃花文化》)
1.对本文第二段“从《桃之夭夭》一直唱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文化将贯穿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现代诗。

B.桃花文化代代沿袭。从先秦到今天,以至将来,绵延不断。

C.桃花文化从《诗经》的“十五国”,逐渐遍布于赤县神州。

D.研究桃花文化,可以找到一条研究中国诗歌发展的线索。
2.对文中提到的“儒与庄禅互补”,分析不当的是

A.“经世致用”的追求,与“超凡脱俗”的矛盾统一。

B.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C.“治国”时也寻求“逍遥”,失意时也苦苦追求。

D.既积极参与“治国”,于不得已时又寻求解脱。
3.不属于“中国文化人的自然观”的一项是

A.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咏春”的诗文,倾注了中国文人的炽热情感。

B.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

C.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推动着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现对永恒的自然、永恒的生命的向往。

D.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这样说来,表现生命的本质力量和情感意识就应该细致描写桃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内容,根据要求作文。

一辆旅游大巴进入山区,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吸引,便招呼司机停车。他们下车后,大巴继续前行。就在这对情侣欣赏山景时,前方轰隆一声巨响,大巴被山体滑坡滚落的巨石砸中,落入万丈深谷。事后得知,车上乘客无一生还。对此,一般人可能会庆幸地说:“幸好我们不在车上!”而这对情侣却伤心地说:“假如我们不中途下车,那辆大巴就能赶在山石滑落之前驶过,车上的人也许就不会遭遇这场劫难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劳动安全卫生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音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 ,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 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说实话,每个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不一样,每个家长的思想也都不一样,送不送孩子上大学,完全是个人意愿的选择,是没有对错之分的。

B.想让城市变得得文明,靠的是专业的管理、高效的组织、科学的协调、连贯性的政策取得的,而非短时间的突击、会战、更不是将不好的东西遮掩藏匿。

C.大型公益互动社交平台“青年之声”的快速成长,充分展示这项工作的活力和强大影响力的旺盛,充分证明‘青年之声”适应时代发展、符合青年需求

D.为进一步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与弘扬,首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