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析】
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让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唤醒活泼的世界。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3)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

(4)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1)(5分)A E(答A得3分,答E得2分,答B.C和D不给分。) (2)(6分) ①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3分)②罗兰痴迷于音乐,超越国界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兰的心灵。(3分) (3)(6分) ①天才的艺术家,表现在音乐和文学两方面;②对信仰和真理不懈的追求者,表现在从崇拜贝多芬到接受托尔斯泰思想。③年轻人的人生导师,表现在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上,④甘于寂寞的执着精神,表现在他的创作不被人理解时的坚持。(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4)(8分) 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2分)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2分)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2分)(联系现实2分)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说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而原文第二段的意思主要是讲音乐的作用,并没有自己的选择。把被动说成了主动。E项作者认为二人一样是指二人在不被世人理解的情况下,绝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把对艺术的追求,说成了对音乐的追求,缩小了范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指定区间归纳内容要点,组织答案时,要结合着具体语句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分析,“音乐便是他的生命”,“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主观上是罗兰对音乐的痴迷,充满艺术魅力的德国音乐自然令其醉心;客观上在他接触德国音乐时,对“德国”并没有接触和了解。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人物的贡献和品质及其影响等方面概括,即是对罗曼·罗兰的评价。“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总领全文,找出每段的主旨句就可以回答“代表些什么”了。容易遗漏的是第四段,“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不勉强的善事就比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概括要全面。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这类题应该从人物经历出发,立足文本,找出“英雄”对罗兰的影响;然后结合文章分析这些影响对人物成长和成就的关系;最后归纳观点,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和受到的启示。如冯德英的《苦菜花》对莫言创作《红高粱》有着很大的影响,《红高粱》里面很多有关战争场面的描写,有关日本人的描写,实际上都跟《苦菜花》这样的革命历史小说有关。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影响着莫言的创作。 莫言向村民学习语言,跟乡亲们学会用民间的语言来描述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一文中,通过对风声、易水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的两句名句是“                                                          ”。

(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                                                       ”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                宗:主旨,宗旨。

B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妻子:妻子和儿女。

C往往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D方山子见之与                傥:或许。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B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C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年轻时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表现了方山子的“异”,即始侠后隐的行为,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的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是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是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的掠夺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的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不只是生活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成三个层次:宜居、利居、乐居。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在诸多的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
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利居,仍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化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位科学家说:“做功不同,人生将会给出不同高度的抛物线。”

要求:根据科学家所说,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主确定标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