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A)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C)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D)烦执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E)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F)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G)亦去之。
1.将括号内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A(    B(    C(    D(    E(    F(    G(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远(以……为边邑)

B.晋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       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言,道)        又欲其西封(扩张)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缒而出,见秦伯        B.济而夕设版焉

C.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4.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5.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D.且置土石

1. A( 于 ) B( 烛之武 ) C( 烛之武 ) D( 秦伯 ) E( 之 ) F( 晋君 ) G( 秦国军队) 2.D 3.D 4.D 5.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意并补充省略成分的能力,文言文中的省略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省略介词于——晋军(于)函陵;省略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省略代词——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考生只要在平时的翻译中多注意这种省略的句子,就可以在考试中准确作答这类试题。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对应的原文。作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实词的意义,或者是用代入法将加点的实词带入句中去理解,或者以字形推断字的词性和意思。D选项“说”通“悦”,高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古汉语词类活用是对应现代汉语而言的,所以考生要把加点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后方能看出词类活用。D选项:边邑,这里用作动词。其他三项为名词作状语。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考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的18个虚词的用法。D解析: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凭;③连词,表示修饰;④连词,表示转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考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的18个虚词的用法。A项为疑问词,何,为什么;例句、c为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BD疑问代词,哪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4)但我不能放歌,                     

(5)我希望逢着                         

(6)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惨象,                   ;流言,                     

(8)沉默呵,沉默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仿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了“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

B.“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C.“一年一度秋风劲”,紧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D.“寥廓江天万里霜”句摹画出一幅宏阔、秋色无限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渺小、前途茫然的无限感慨。
2.怎样理解词中“黄花”这一意象?为什么战地的“黄花”分外香?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行李之往来

B.为之奈何               不敢与忤视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而伤长者之意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

B.秦伯说,与郑人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