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________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________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________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依次填入上文横线上的词语,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  

A.竟至 竟会 竟会 B.竟会 竟至 竟能

C.竟能 竟会 竟至 D.竟至 竟能 竟会
2.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3.“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4.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A.因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B.因“出离愤怒”而说不出话来。

C.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       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

1.B 2.D 3.C 4.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辨析的题型,学生在作答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准确区分近义词的不同意义。“竟至”指竟然至于,竟然达到,程度比“竟会”重。 “竟能”指竟然能够,出乎意料,暗含赞赏。所以,根据前后语言的逻辑顺序由浅到深应该是:竟会、竟至。最后一个空含有对死难者的赞扬所以用“竟能”。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的一道题目,考生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文意。根据对下文的理解,作者说“以最坏的恶意”应该是对当时麻木的“中国人”来说的。“出于我的意外”后文交代了两个令作者出乎意料的:一是当局者的残忍,二是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的一道题目,考生要注意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文意。根据对下文的理解。作者说“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应该是在说死难者赴死的意义,所以应该是: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文意的理解,考生要注意把握好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悲痛和愤怒的,所以根据这一判断作者说不出话的原因是:因“出离愤怒”而说不出话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鸿门宴(节选)

司马迁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留侯张良  善:友好  B.项伯乃夜之沛公军  驰:投奔

C.毋诸侯  内:通“纳”,接纳 D.君与项伯有故  安:怎么
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壮也,犹不如人

B.臣韩王送沛公                父母宗族,皆戮没

C.孰君少长                    失其所,不知

D.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A)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C)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D)烦执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E)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F)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G)亦去之。
1.将括号内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A(    B(    C(    D(    E(    F(    G(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远(以……为边邑)

B.晋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       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言,道)        又欲其西封(扩张)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缒而出,见秦伯        B.济而夕设版焉

C.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4.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5.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D.且置土石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4)但我不能放歌,                     

(5)我希望逢着                         

(6)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惨象,                   ;流言,                     

(8)沉默呵,沉默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仿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了“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

B.“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C.“一年一度秋风劲”,紧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D.“寥廓江天万里霜”句摹画出一幅宏阔、秋色无限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渺小、前途茫然的无限感慨。
2.怎样理解词中“黄花”这一意象?为什么战地的“黄花”分外香?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