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 轼 溪上青...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1.简析首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2.诗中哪些方面可见“野人舍”的特点?

3.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

 

1.诗人骑快马着轻衫,在三百叠的群山中一闪而过,用夸张的手法传达了轻松愉悦之情。(3分) 2.室外环境:修竹倚山,淸泉橫道;生活用品:芒鞋竹杖,蒲荐松床。(4分,每点2分) 3.以孤萤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4分,每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道题是考查考生对修辞方法的把握情况的。首联“三百叠”写数量之多,“一抹” 写行动之快,这是运用夸张手法来写的。可以结合整首诗理解首联的思想感情,也可从“青山”的背景,“快’“轻”这两个形容词的使用,看出诗人心情的轻松愉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最佳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语言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就要结合语体、具体的语境、人物角色等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因此,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考试大纲》限定考查九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排比、设问、反问。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此外还有反复、反语、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修辞方式。如文中为表现诗人心情的轻松愉悦,故运用“快’“轻”这两个形容词。所以答题时应具体结合语体、具体的语境、人物角色等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 2. 试题分析:这道题是考查考生对写景内容的把握情况的。颔联和颈联从环境和生活两方面展示野 人生活,如颔联的“倚山修竹”“横道清泉”是“野人舍”的环境特征,颔联的“芒鞋竹 杖”“蒲荐松床”是“野人舍”的生活用品。每个方面概括 1 分,对概括的说明 1 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 3. 试题分析:理解这首诗要联系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再就是品味相关的语句,探讨其中蕴含的 感情。苏轼作为豪放派词人,好多诗作实在反映乌台诗案被贬谪后的情感态度,而且他的 诗歌往往在诗的尾联直接表达情感态度,山居环境中的萤火虫恰好就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高考试题中对这三类形象的鉴赏都出现过。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考查角度:把我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景物形象——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俊俏、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中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事物形象——象征意义,从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本诗中“孤萤”这一形象,即为事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的关注点: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了解作者“苏轼”的身世,结合“苏轼”的处境,分析其塑造的形象“孤萤”的象征意义;抓住物象的特征“孤萤夜深自开阖”及作者在诗中所包含的感情——“内心的孤寂”。其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出诗中歌咏的主要物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和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分析出内在神韵;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发为文章,遂以雄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而抄之。复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呜呼!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

(选自《戴南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发为文章               畜:积聚

B.知之深而信之                 笃:厚道

C.余而抄之                       假:借

D.宗后学钧衡谨                   识: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穷天下山水奇迹                 余乃共取编

B.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             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遂以雄天下                     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生平每子长自命           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2)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3)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4.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好容易总算把他哄下了。            ②好不容易总算把他哄下了。

B①这一切都不是证据。                ②这一切不都是证据。

C①雨后路滑,我好几次都差点摔倒。    ②雨后路滑,我好几次都差点没摔倒。

D①我几乎忘了寒风中抱团取暖的往事。  ②我几乎没忘寒风中抱团取暖的往事。

 

查看答案

对下列材料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对写作有形象的比喻:“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A.写文章应先安排结构,选定材料。

B.写文章必须注意衔接,前后勾连。

C.写文章需要打好基础,注重积累。

D.写文章应当围绕中心,收放自如。

 

查看答案

依次在下面三处横线上填入诗句,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1)“        ”,抗战时期的梅兰芳生活在日寇占领的北平,面对物质上的困顿和日伪的时时骚扰,他坚决拒绝日本人所谓纯商业性质的“邀请演出”。

(2)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夫人去世后,总有人让老先生续弦,启功先生引用“       ”的诗句婉言谢绝,他宁肯孤独终老,也不愿续娶。

(3)词人辛弃疾从小舞枪弄棒,何尝有什么身体疾病?金瓯缺,山河碎,国家破败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的诗句传达出他深沉的忧伤。

A.时穷节乃见      天长地久有时尽    已是黄昏独自愁

B.时穷节乃见      曾经沧海难为水    西北望长安

C.居高声自远      天长地久有时尽    西北望长安

D.居高声自远      曾经沧海难为水    已是黄昏独自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为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养成文明排队、有序乘车、遵守公共交通的习惯,现长期面向社会招募站台引导志愿者。

B.国际民航组织处提议设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以便民航客机及时回避并了解在飞越交战地区时可能遇到的危险。

C.在这部农村题材的小说中,温馨的乡村人际关系难见踪影,传统的乡村文化几乎毁坏殆尽,令人不禁感慨系之。

D.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