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在这种纯粹线条...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在这种纯粹线条美与结构美的魔力的教养领悟中,中国人可有绝对自由以贯注全神于形式美而无庸顾及其内容。在这片绝对自由的园地上,各式各样的韵律的变化,与各种不同的结构形态都经尝试而有新的发现。中国之毛笔,具有传达韵律变动形式之特殊效能;而中国的字体,以千变万化的结构布置,留待书家自己去决定创造。如是,中国文人从书法修炼中渐渐认识线条上之美质,像笔力、笔趣、蕴蓄、精密、遒劲、简洁、厚重、波磔、谨严、洒脱;又认识结体上之美质,如长短错综、左右相让、疏密相间、计白当黑、条畅茂密、矫变飞动;有时甚至可由特意的萎颓与不整齐的姿态中显出美质。因是,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的条件。

中国书法探索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韵律和形式,这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是来自动植物。每种动物都有其运动机能的和谐,每种植物都有其美的素质。中国文人接触了这些,把其神韵融会于自己的书法中。自然界的美是动态的美。中国书法的美是动的,它表现生动的美,具有生气,同时也千变万化无止境。这种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运动的动态原理生发出一种结构原理,这是理解中国书法的要旨。

现代艺术为寻求韵律而试创结构上新的型体,然至今尚无所获。现代艺术家们,如果你研究下中国书法,也许能够获得新的启示。

(节选自林语堂《中国书法》,有删改)
1.为什么说中国“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的条件”?请分点概括。
2.根据文意,概括中国书法中所融会的“神韵”的具体内涵。
3.在作者看来,中国书法可以给志在创新但迄今尚无所获的现代艺术家们以怎样的启示?为什么?

 

1.①使用的是能够传达韵律变动形式的毛笔;②书家笔下是以千变万化的结构布置留待其决定创造的字体;③中国文人从书法修炼中渐渐认识到线条、结体等的美质(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2.动物运动机能的和谐;植物美的素质(每点2分。若照抄原文“每种动物都有其运动机能的和谐,每种植物都有其美的素质”,则不可赋分) 3.回归自然,亲近自然(2分)。因为:①中国书法正是从大自然中尤其是从动植物身上捕捉到了艺术的灵感(2分);②中国书法的动态美正是源自自然界所具有动态美(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该题为筛选概括题。分析时紧抓题干中——中国“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的条件”中“条件”。通读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答题。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该题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有些是简答。 2. 试题分析: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题干“中国书法中所融会的“神韵””保持一致,与题干要能构成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论述中的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就是新信息。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整合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理清关系,如同一、包容、从属、并列关系等等。特别要注意隐含的信息的辨识,并能将其明示化。 3. 试题分析:该题重要考核观点态度,即题干中的“中国书法可以给志在创新但迄今尚无所获的现代艺术家们的启示”,可以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提炼出作者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概括作者对某些人物或事物的态度,把握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倾向;并能用历史的眼光从作者所处的时代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进行客观的剖析、评价。此项要求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仵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其基础是要弄清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以区别于文中的其它内容,或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单纯罗列。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一方面有赖于对作者、对有关历史背景的了解,但主要的还是从文章本身去体会、把握。明示的观点和态度,阅读时注意确认即可;如果作者只叙事,观点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就要分析概括了。“分析”是指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概括”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作者对所写之人事景物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不得见人的去处”是什么地方?这段话是谁在什么情景下说的?表现说话者怎样的心理?

2.《红楼梦》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针对宁国府“五种习俗”采取了哪些措施?表现了她怎样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子夜》中,屠维岳使用软化、开除、升迁等手段,解决厂里的怠工风潮,暂时解除了吴荪甫的后顾之忧。

B.葛朗台把所有的开支都看成浪费,奢侈享受更是最不可忍受的恶习,他不进教堂,不信上帝,他的上帝就是金钱,除了钱他没有别的信仰。

C.《飞鸟集》中,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作者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

D.《三国演义》中,关羽与东吴大将陆逊在荆州交战大败,因兵少粮尽,不得不放弃麦城,向西川撤退。

E.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夏瑜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同时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夏瑜的革命主张不被群众理解,但他的牺牲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同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因是为说文注,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邪!

(节选自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其作者是        时期的     

3.据上文,“若膺之学”深在何处?(15个字以内)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海斯利特)

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西塞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重建历史意识

庄秋水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所有“现在的事态”, 都是具有不同起源和节奏的运动复合体,今天的时间既始于昨天、前天,也始于遥远的过去。但某些地方、某些部门却任意挥霍社会资源,不仅屏蔽遥远的过去,还在拆除昨天与前天。

近几十年里,城市被当作可以随时撕毁的白纸。譬如出于商业利益拆毁过去幸存下来的建筑,代之以能够提供更多方便和更符合时代情趣的建筑。北京梁林故居“维修性拆除”以及蒋介石重庆行营“保护性拆除”,让人觉得这种针对“历史意识”的暴力冲动, 其戾气已积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自19世纪以来,保护旧建筑和纪念建筑就是政府和个人的一项重要活动。那些与神圣事物、世俗权力、艺术和历史等有联系的建筑,是构筑社会与个人的历史意识的重要元素。历史意识是一种对过去事物的感受力。无论是对历史敬重、依恋,还是憎恨、厌恶,此种感受力传递给了每个人,成就了人在精神活动里不可缺少的时间维度。作为单个人的历史意识,不会只满足于构造自己的生物世系来填补历史空白,它对自我的界定,一定关涉广泛的往昔事物。于是,在代代相传中,某种宗教信仰、艺术风格、社会制度,既延续共同之渊源、主题,也会发生变异,然后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

梁林故居所承载的正是建筑史和文学史某个阶段的重要价值,蒋介石行营作为抗战遗址则是那段“一寸山河一寸血”艰危时日的象征。它们的存在,虽未必保存在大众记忆之中,但经由历史学家等人的记载描绘之后,便会唤起大众对历史人物和文物、历史事件和信仰的回忆,从而加强人们的历史意识。历史建筑使过去延续至今,在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自我的文化密码,并给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我们并非要重建过去的生活方式,也无法想象一个布满旧建筑的城市是什么样子。事实上,很少有人因热爱过去而愿意放弃当今世界所提供的一切便利。社会的迅速转型,会摧毁那些不再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旧传统。但正如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中说的那样,“被发明的新传统”,必定是植根于旧传统,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没有历史的城市无法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拆除所有旧建筑之后再假装古老,只会像小丑一般可笑。当记忆不起作用时 想象力也会飞走;当遨游时间的翅膀被折断,人会变得急躁、幼稚、任性和愚蠢,人和城市一样,只是一件现代展品。

这是人类与过去的关系。像布罗代尔说的那样,“过去和现在将永远互相给对方以启示”。

(选自《看历史》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标题中的“历史意识”应怎样理解?请简要概括。

2.文章在二、四两段中两次提到梁林故居和蒋介石重庆行营,各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