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寂 寞 难 掩 美 丽 听说他的声名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听说他的声名是早几年的事了,只因那一方名为“雨巷”的石雕作品。待亲眼所见,果然名不虚传。

不必说那石雕上的碎石铺街,钩起人多少旧时苏州小巷的回忆;也不必说老屋小巷中,清丽女子撑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的那个婀娜背影;更不必说那望不到尽头、层层黛色的瓦片、粉墙所营造出的灰、白、黑——古城苏州特有的基本色调。单单那么一种意境,那么一种情调,那么一种气息,就不由得让人沉醉,让人浮想联翩。也许,戴望舒的《雨巷》给人们营造了一幅可以想像的图画空间,你有你的雨巷,我有我的雨巷。而他的《雨巷》是把文字的雨巷凝结成一种可以触摸的现实,让我们更加直观真切地去察看,去联想,去体味。听说这方石雕《雨巷》被人称赞为是来自于传统玉雕、石雕技法,揉合进西方美术空间透视艺术手法的精品。作品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等奖项。

梅花香自苦寒来。还在十多岁时,他凭着对“石头上刻花”的莫名喜欢,就拜师学艺,从事这门寂寞寒苦的手艺了。也许是他的天赋,也许是他的勤奋刻苦,也许是他的坚守,才让他赢得了现在的成绩,但这点荣耀对他来说只当是虚名。言谈得知,朴实的他为了自己家乡的石砚,竟阅读了《越绝书》《吴郡图经续记》《砚史》《砚笺》《吴门表隐》《百城烟水》等志书史料,写出了《为蠖村砚正名》近万字的论文,动因只不过想为家乡的“土特产”“正本清源”。这砚石,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异名别称,如吴县澄泥砚、太湖石砚、灵岩石砚、漱江石砚、藏书砚等。但最本色的名称,他觉得还是应该叫“蠖村砚”。中国博物技艺历来著名,又不乏传人,可既能够身怀奇技,又能够潜心阅读大量史志资料,写出论文者,恐怕不多。

雕工制作早已形成了一项专门艺术,从取石、开料、随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独运匠心。有石雕童子功的他,在雕刻生涯中,融会贯通地将前人的各种雕刻技法运用到他的艺术实践创作中。小到盈掌,大到一人合抱的石雕作品,他都能够应对从容。而且,喜欢艺术的他,视野并不狭窄,戏曲、书法、绘画等门类,他都有所观瞻。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演了,他去看;博物馆的书画展开幕了,他去看。凡是能够让他学习、借鉴的机会,他都不放过,引进、运用到自己的雕刻创作中,且每每突发奇想,构思极佳。

同时,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工作者,他也深深理解苏州本土石材的稀缺和保护性开发之重要。在苏州禁止开山采石以后,面对石雕材料的缺少,他开始转向对安徽、宁夏﹑贵州等地石料的开发、创作。并在传统蠖村石制作方面,尤其注重其实用性——开发真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艺术性的文房用具。

同时,他还将眼光投向木雕、核雕、牙雕等十多个门类作品的创作,所创作的木雕、核雕、牙雕作品栩栩如生,玲珑剔透,也让人爱不释手。他的雕刻作品被赞誉为:高端的审美与巧慧的制作相融合,格调高雅中洋溢着生活气息。

他就是徐佩根。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通过二度创作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其思想精髓则更难。但徐佩根的石雕作品《雨巷》令人折服的做到了这一点。

B徐佩根是我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但现在的成绩对他来说只是虚名,因为他要最求更大的成就。

C中国博物技艺不乏传人,可能够身怀绝技,又能写出论文者却不多。作者对这种现状充满批判和担忧。

D徐佩根喜爱艺术,戏曲、书法、绘画等门类都有所观瞻,这每每给予他创作的灵感。

E本文运用第三人称,通过对比手法,客观多面的叙写了一个令人敬佩的艺术工作者形象。
2.文章第二段描写徐佩根《雨巷》这一雕塑作品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简要概括徐佩根能够“名不虚传”的原因。
4.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标题“寂寞难掩美丽”的理解,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B.C不给分。 2.文章第二段描写徐佩根《雨巷》这一雕塑作品时,运用了排比、对比、衬托等手法。①排比。将石雕上已经铺陈排比,一气呵成,写出了石雕让人沉醉的意境和情调。② 对比。戴望舒的《雨巷》营造的想象空间与石雕凝结成的可以触摸的现实形成对比,突出石雕的直观和真切。③衬托。作品被人称赞和获奖侧面衬托出《雨巷》的极高艺术成就。(每点2分, 共6分) 3.① 梅花香自苦寒来。对雕刻技艺的勤奋,坚守,潜心研究让他的荣誉实至名归。②视野开阔,融会贯通。从前人的雕刻手法,到各个艺术门类,他都能学习,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③有责任感。理解石材的保护开发政策,注重作品的实用性等。(分点概括,每点2分,共6分,大意对即可。) 4.①内涵和作用。“寂寞难掩美丽”意思是经历过冷清孤单以后,难以掩盖成功后的美丽。结合本文内容看,徐佩根十多岁便从事雕刻这门寂寞苦寒的手艺,数十年的默默坚守,潜心研究,他的作品才达到了高端的审美与巧慧的制作相融合,格调高雅中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极高艺术成就。徐佩根把荣誉看做虚名,朴实的他为了自己家乡的石砚,竟阅读了《越绝书》《吴郡图经续记》《砚史》《砚笺》《吴门表隐》《百城烟水》等志书史料,写出了《为蠖村砚正名》近万字的论文,动因只不过想为家乡的“土特产”“正本清源”。这种潜心研究,执坚守白的精神成就了他的“美丽”。题目新颖独特,有吸引读者的作用,暗含文章的主旨,给人以启迪。(6分)②启示: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但凡成功之人,往往都要经历一段没人支持、没人帮助的黑暗岁月,而这段时光,恰恰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犹如黎明前的黑暗,捱过去, 天也就亮了。(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因果关系错误,这里属于强加因果。C项“作者对这种现状充满批判和担忧”说法不准确。E项对比手法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答题的区间在第二段,然后读懂文本。排比、对比较容易看出,衬托主要是从侧面描写这件作品的极高的艺术成就,再结合文本分析,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抓住文章中传主的具体事件,从事件中概括人物的精神。另外,要中的吗主要文章中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性语言。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原因”,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和探究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结合全文内容。首先要明确题目“寂寞难掩美丽”含义,然后回到文本寻找它们相对应的内容。再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理解,归纳出带规律性的启示。试题有两问,第一问是文章标题“寂寞难掩美丽”有什么深刻内涵和作用”,“寂寞”意思是冷清孤单;清静。结合原文内容看,徐佩根十多岁便从事雕刻这门寂寞苦寒的手艺,数十年的默默坚守,潜心研究,他的作品才达到了高端的审美与巧慧的制作相融合,格调高雅中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极高艺术成就。徐佩根把荣誉看做虚名,朴实的他为了自己家乡的石砚,竟阅读了《越绝书》《吴郡图经续记》《砚史》《砚笺》《吴门表隐》《百城烟水》等志书史料,写出了《为蠖村砚正名》近万字的论文,动因只不过想为家乡的“土特产”“正本清源”。这种潜心研究,执坚守白的精神成就了他的“美丽”。题目新颖独特,有吸引读者的作用,暗含文章的主旨,给人以启迪。第二问是谈谈你的理解,就是要归纳出事物的一般规律,从中得到什么启迪。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但凡成功之人,往往都要经历一段没人支持、没人帮助的黑暗岁月,而这段时光,恰恰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犹如黎明前的黑暗,捱过去,天也就亮了。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考查标题“寂寞难掩美丽”的作用,其实也是间接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标题的作用如下:一是结构上可当线索,串起文章;二是情感上,能透露出……感情;三是主旨上,折射出……的主旨。无论用何为题,都要能体现文章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列车早不停晚不停偏偏停在隧道里:第一节车厢已经钻出了隧道,而最后一节还没有进去。

列车意外停车,乘客们都着急,只有坐在最后一节车厢里的一位旅客不但不生气,反而感到高兴。这倒不是因为他那节车厢比别的车厢明亮,而是因为他的父亲就住在隧道附近。

他每次休假都要经过这条隧道,可列车不在这儿停车,所以他好几年没有见到父亲了。

这位旅客从窗口探出身子,叫住顺着车厢走过来的列车员,问道:“出什么事了?”

“隧道口的铁轨坏了。”

“得停多长时间?”

“至少得四个钟头吧!”列车员说罢,转身走向隧道另一端。

车厢对面有个电话亭。这位旅客下车给父亲挂了电话,接电话的人告诉说,他父亲正在上班,并把父亲工作地点的电话号码给了他。于是他又往父亲工作的地点挂了电话。

“是儿子吗?”父亲不知怎的一下就听出了他的声音。

“是我,爸!火车在这要停整整四个钟头。”

“真不凑巧!”父亲难过地说,“我正好还要干四个钟头才能下班。”

“你不能请个假吗?”

“不行呀,”父亲答道,“任务很紧,或许我能想个法子。”

旅客挂上听筒。这时列车员正好从隧道里走了过来。

“再过两个钟头就发车。”他说。

“怎么,过两个钟头!”这位旅客叫了一声,“你刚才不是说要等四个钟头吗?”

“修道工说要4个钟头才能修好,现在他又说,只要两个钟头就够了。”列车员说完,转身又向隧道另一端走去。

旅客飞快地跑向电话亭。

“爸,你听我说,是这么回事,不是四个钟头,我只有两个钟头了!”

“真糟糕!”父亲伤心地说,“好吧,我加把劲,也许一个钟头就能干完这点活儿。”

旅客挂上电话。这时列车员吹着口哨,从隧道里出来了。

“这个修道工干劲真大!他说了,一个钟头就能修好。”

旅客急忙又打电话:“爸,我刚才说得不对!不是两个钟头,是一个钟头。”

“这可麻烦了!”父亲懊丧极了,“半个钟头我无论如何是干不完活的!”

旅客又挂上听筒。列车员也从隧道里走了回来。

“嘿,真是笑话!那边说半个钟头就修好了。”

“该死的修道工,不是在说胡话吧!”旅客喊叫着跑向电话亭,“爸呀,你10分中内能过来吗?”

“可以,孩子!拼上老命我也要干完这点活!”

“哼,这个修道工真奇怪,先抱怨‘活太多,活太多’,可现在又说只要10分钟就可以修好了。”列车员又向旅客传达了最新消息。

“混蛋,他在搞什么鬼!”旅客嘟囔着骂了一句,又拨了电话,“爸,听我说,我们见不了面了。这儿一个混蛋先说停4个钟头,现在又说只停10分钟。”

“真是个混蛋,”父亲赞同地说,“甭着急,我马上就过来!”

“乘客同志们,快上车!”从隧道里传来列车员的声音。

“再见了,爸爸!”旅客喊道,“他们不让咱们见面!”

“等等,孩子!”父亲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我脱开身了,别挂电话!”

这时旅客已跳上车厢。列车驶出隧道时,他凝望着巡道工的小屋,凝望着小屋窗口里用帽子擦着满脸汗水的老人。电话亭里,话筒里仍在响着父亲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我脱开身了,儿子,脱开身了!”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二段写了隧道铁轨出了故障,一位乘客急于见到自己的父亲。环境描写极为简省,却能够营造与语段相适应的意境和氛围。

B小说第一、二段得作用是交代时间、地点,点出环境,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C小说主要表现出了父子情深这一主题。

D.小说中人物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是表现父子性格特点的主要手段。

E.列车员的几次不同表现实际上是对父亲的几次褒奖。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3.父亲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概括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
4.故事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其作用。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春望》用“                     ”。表现了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因为衰老更增添的一层悲愁。

(2)《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看事物的方式不同,那么看到的内容就不同来证明“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1.前五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 请简要分析“桃花乱落如红雨”一句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

王肃字子雍。年十八从宋忠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于是遂罢。

帝尝问曰“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言‘帝者谛也。是帝欲不谛。’当何得不死?”肃对曰“但为言失逆顺之节。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且帝者之威过于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广德宇于天下。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   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公事征还拜议郎。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肃论及时政正色曰“此辈即弘恭、石显②之属复称说邪!”爽闻之戒何晏等曰“当共慎之!公卿已比君前世恶人矣。”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肃曰“鱼生于渊而亢于屋介鳞之物失其所也。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其后果有东关之败。嘉平六年白气经天大将军司马景王问肃其故肃答曰“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明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景王谓肃曰“安国宁主其术焉在?”肃曰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景王从之遂破俭、钦。甘露元年薨追赠卫将军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宋忠东汉末年大儒。②弘恭、石显西汉奸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B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C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D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纪” 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本纪”,不过也有例外,如吕雉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另外项羽也是无皇帝之实,却列本记者,主要是因为司马迁认为其在当时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

B“公卿” 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另外古时,公卿也指丈夫。。

C“武库”,是指是古代官名。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D“谥”, 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如谥号等。另外也有叫做、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谥为至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肃常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且敢于直言。曹真征讨蜀国时王肃认为粮草难以为继不宜征讨;鱼出现在武库的屋顶上王肃认为是边将有弃甲之变的凶兆。

B王肃不随意附和皇帝的心意。皇帝认为李云应该被处死但王肃认为李云忠心进谏不宜被杀;针对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是谁非的问题王肃也持有和皇帝不同的观点。

C王肃为人正直令奸臣畏惧。曹爽专权任用何晏等人王肃谈及时政认为何晏等人就是弘恭、石显那一类的奸臣这使曹爽告诫何晏等人要小心谨慎。

D王肃主张为政者修德以治国。他认为提高自我修养来安抚百姓天下喜欢安定生活的人就会前来归附;对谋反的淮南将士的亲属应施以恩德派军队守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②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赋予模仿两种完全不同的定义。在第三卷中,模仿指的是一种诗的风格,类似我们所说的直接引用,与叙述相对立,其意思是,如果诗句实际上是以人物的角色在说话,那么此时诗人似乎在模仿他的人物。在第三卷中,柏拉图所说的模仿是同质性的:悲剧中,演员模仿人物,也就是说模仿者与被模仿者从性质上来说是相同的;而在史诗中,诗人的语言模仿人物的语言,这种模仿可以说是一种同化的行为。

②然而在第十卷中,模仿就不仅仅是一种风格,而成为诗的本体,是诗歌的语言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本质关系,任何描述外部世界和人物的语言都是模仿。与同质性模仿不同,这里所说的模仿是异质的,模仿者是语言,被模仿者是人物和事件,诗人对世界和各种事件的描绘成为模仿行为。柏拉图在论述诗歌问题的时候,加入一个画家作为论证的中项。他以“床”为例,首先是自然的床,它是床这个事物的本质,具有唯一的形式,只可能出自神的创造;现实世界中由工匠制作出来的床是对“自然的床”的模仿。而画家的床只不过在模仿事物看上去的样子而不是事物实在的本身,因此画作是对影像的模仿而不是对真实的模仿,跟真理隔了三层。

③柏拉图关于模仿的讨论最终落脚在伦理学,他对诗人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悖论:如果他们不与诗歌中的主人公做同样的事情,那么就说明他们没有关于这些事务的正确知识,只不过是假装表现主人公的行动和语言。但是,如果他们与主人公做同样的事情,那么他们就不再是诗人。这样,任何人都不可能既是诗人同时又是一个诚实的人。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这篇对话中,模仿具有双重的涵义,而柏拉图却没有加以区分。第一个涵义:诗人模仿现实事物如同画家,比如说画一张床;第二个涵义:诗人模仿其他人,让我们看看柏拉图对荷马的指责:他虽然从未真正统治过任何城邦却以一个统治者的方式说话,虽然从未制定任何法律,却以立法者的方式说话。因此,当他批评荷马的诗远离真实世界的时候,实际上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荷马对政治、战争和教育等公共事务缺乏真正的知识,因此他所说的话远离真理;另一方面,荷马本人与那些在特殊领域具有真正知识的那些人物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如果我们在这个意义上审视柏拉图对诗人和画家所作的对比,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根据柏拉图对模仿的定义,画家虽然模仿工匠所做的床,但是并不能说画家模仿工匠本人。画家的工具是笔和墨,而工匠用的是斧头和锯子,因此柏拉图并不指责画家为模仿工匠。然而,诗人与画家的区别在于前者使用的是对一切人都是共通的语言,诗人与他们的模仿对象有一种本质上的类似性,于是在柏拉图眼中,诗人不仅仅模仿对象,而且使自己变得像被模仿的对象,形成一种双重的同化。这种双重的模仿实际上使诗人完全成为诗歌所描绘的世界的附庸,也就是说,在柏拉图眼中,并非诗人创造了诗歌所描绘的世界,而是诗歌的世界创造了诗人,一个纯粹的依附者当然谈不上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④柏拉图对模仿问题提出的两种不兼容的定义分别属于风格和本体。柏拉图在第三卷中从风格的角度来看问题,诗人可以进行选择,对于诗人而言,模仿是一个主动判断的结果,诗人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进行模仿或者不模仿。但是,在第十卷中,从本体的角度来看,诗人则无法进行选择。出于反对模仿的伦理要求,柏拉图把诗人从理想国里全部驱除干净,即使伟大的荷马也不例外,因为诗人不可能不是模仿者。从逻辑的一致性来看,如果模仿属于风格的范畴,那么这就是文学的内部问题,作家根据其伦理或美学的判断在创作过程中加以抉择。如果模仿属于本体的范畴,实际上这就成为文学的外部问题,其实质是探讨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与文学之外的世界处于何种关系。

(摘编自钱翰《文学的再现问题中的意识形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柏拉图看来,艺术的事物是对模仿自然的事物的现实的事物的模仿,是对影像的二重模仿。

B.在柏拉图看来,作为诗的风格意义上的模仿,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其施、受主体的具体性质是多样而非单一的。

C.柏拉图对荷马的诗的指责从两个层面来展开,一个从带着真理的知识角度,另一个是从带着知识的身份角度。

D.诗的风格意义上的模仿是主观的、同质的,而诗的本体意义上的模仿是客观的、异质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诗人本身在一首诗歌中处处出现,从不隐藏自己,那么这种诗歌风格就称为叙述。

B.在柏拉图看来,风格意义上的模仿与否并不改变其为本体意义上的模仿的事实。

C.在柏拉图看来,诗人与画家的价值区别在于诗人使用的工具使得他们与模仿对象具有本质上的类似性。

D.柏拉图在论述诗歌问题的时候,加入一个画家作为论证的中项,画家对工匠的模仿与诗人对被模仿者的模仿是同构的关系,均与真理隔了三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模仿如果按照文学的内、外部来划分,可以分别概括为“模仿是不是好的文学?”和“文学是不是模仿?”两个问题。

B.柏拉图对于模仿的风格和本体界说是出于伦理学的目的,他为前者寻找了前进的方向和途径,却用后者将这种方向和途径毁灭了。

C.在柏拉图看来,诗人价值的剥夺在于诗人对一个世界的创造是通过对自身向模仿对象的双重同化实现的。

D.柏拉图对诗人的伦理学悖论限制了人格身份的单一性,切断了诗人与其他职业者的切换途径,而这种限制和切断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诗本体的界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