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B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C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D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意为年老。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兼擅文墨,曾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赐门帖子赞其学问、谋略。

B.陶安能够审时度势。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C.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1.A 2.B 3.A 4.(1)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百姓,告诉他们可以顺从叛军,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5分) (2)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语下的过失,皇帝反问说:“陶安怎么会有这样的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5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故应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诸将”“安”“太祖”“州民”;谓语动词:“戮民”“赐”“褒”“建”“事”;特殊句式:“民之从寇者”。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比如“安”,在本语段中指“陶安”,是人名,就不能按通常义来理解。文言文断句技巧:一是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二是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三是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四是抓住名词、动词以及特殊句式断句。比如本题就是借助名词和谓语动词来断句的。 2. 【试题分析】选项B望文生义,犯了用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 【考点定位】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耆儒”“吊伐”“生祠”和《易》,涉及到古代礼俗、文化等常识。其中,“吊伐”同“吊民伐罪”。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颇有锄强扶弱之意味。历史上每个朝代末期统治者被推翻的原因多是无为、暴虐、不得民心,虽然不是全部原因,但民心非常重要。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吊民伐罪”是起事者收服人心,抚慰百姓常采取的措施。本文中,原句是陶安给明太祖的进言,“吊伐”解释为“慰问”和“讨伐”才符合“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的语境。“吊”在文言文中的常用义:(1)“对遇有丧事或灾祸的人表示慰问”,如《塞翁失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赤壁之战》:“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2)安慰;抚慰:如《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做此类题目宜采用“代入法”,把所给解释放回原句中进行判断,看是否符合语境,同时主要看看是否涉及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 3. 【试题分析】选项A题干中 “兼擅文墨”无中生有,“曾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赐门帖子赞其学问、谋略”是张冠李戴。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A前半句对应第一节中“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后半句对应最后一节“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句中“御制”的意思是“皇帝所作”。“御”,甲骨文字形,左为“行”的省写,中为绳索形,右是“人”形,意为人握辔行于道中,即驾驶车马。御字的基本含义: 1.驾驶车马:~车。~者。2.封建社会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统治:"百官~事"。~下。~众。3.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用。~览。~旨。~赐。~驾亲征。4.抵挡:防~。~敌。~寒。本句中取第三个义项,与“赐之”一词可互为印证。选项A偷换了施事者,是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4. 【试题分析】(1)关键词句:“谕”:告诉,传达。“顺逆”:顺从叛军。“婴”:绕,围住。“谕以顺逆”倒装句式。(2)关键词句:“隐过”:私下的过失,不为人知的过失,隐埋过去的事情。“诘”反问,盘问。“宁”怎么,难道。“何从”宾语前置。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逆顺”“隐过”“宁”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如“谕以顺逆”的倒装句。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易经》方面特别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 陶安跟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谦让。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后因事被贬桐城知府,后改配饶州知府。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传达太祖的关于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候。援军到达后,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民众,陶安不同意。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奉祀他。 洪武元年,刚刚设置翰林院,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与一些新兴的视觉艺术形式如设计、摄影等相比,书法的审美评价有一个清晰、成熟的标准和参照系,那就是历朝历代经典的书法范本。众多传统范本本身存在多元化的风格趋向,并不是每一种风格都适合每一个现代人,只有选择最符合自身气质与审美的范本入手,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理想的书法启蒙教育,应该是给学习者开列一个由三至五种不同审美类型的范本组成的“帖目”,由学习者根据自身喜好来判断、选择一种最契合的风格。与此同时,如果范本的内容本身也是文史经典,能够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就更好了。

②还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范本都具有通向行书、草书或者其他字体的可能性。如果只是当作修养,传统所谓的欧、颜、柳、赵都是可取的范本,但如果考虑到学习者日后可能进行专业的书法学习与创作,则入手时所选择的范本就要细加斟酌。当然,即便日后从事专业的篆书和隶书创作,楷书和行书的训练也是必需的基础和必经的阶段。以唐楷而论,如果日后要进入行书及其他字体的学习,则应该考虑在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张旭等书家中选择,而不宜从欧阳询、柳公权、薛稷等入手。

③究其原因,是因为虞世南的书法尚在唐楷严谨的“法度”形成的早期,一些笔法与晋人楷书更加接近,因此他的楷书与晋人行书的接续更加自然。此外,虞世南尚有摹本《兰亭序》传世,学习一段时间其楷书后,过渡至虞摹本《兰亭序》或者虞世南之甥陆柬之的《文赋》来学习行书都是不错的选择。褚遂良亦然。他的楷书灵动飘逸,甚至略有行书的笔意,而褚遂良也有临本《兰亭序》传世,从其楷书转入此帖也顺理成章。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俱佳,楷书从颜入手者,学习行书时自当选择其本人的《祭侄文稿》这“天下第二行书”或是《争座位帖》等其他刻本,也可不必经过“兰亭”一路秀美的风格了。

④欧体、柳体则不然。这两家虽然也有行书法帖传世,但他们的行书笔画迟滞、连带生硬,摆脱不掉楷书的笔法,水准较其楷书大为逊色。尽管从他们的楷书风格来看似乎与《兰亭序》相类,但我们却没有见到欧、柳诸家临摹的《兰亭序》,原因或许在于这两家楷书过多使用提按笔法,强化起笔和收笔处的装饰性,在章法上讲求横有行、竖成列,是唐人所尚“法度”的顶峰,而这恰恰与行书的品性不符。因此,如果初学者从这两家入手,很可能停留在唐楷装饰性的细枝末节上,从而影响日后对于行书特质的把握。

⑤如果说楷书学习是为了通向行书等其他字体,那么,是不是直接从元以后的一些行书大家,比如赵孟頫、文徵明等人的楷书入手更好?其实不然。书法学习学“流”更应重“源”。如果我们把中国书法史比作一条长河,从王羲之、王献之到褚遂良、颜真卿,这些经典书家及其作品大约相当于这条河流的源头。从“宋四家”开始,后世无论哪个朝代都要学习这些经典,赵孟頫、文徵明等也不例外,只是他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书写习惯、所在时代的审美风尚等,这些附加在作品之上的因素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分辨。因此对于书法史这条长河来说,他们乃至何绍基等清人的作品只是“流”而不是“源”,学习“流”永远不会超过“流”,而欲想取法乎上,还必须回到“源”中去寻找智慧。

(摘编自祝帅《学书当溯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朝历代经典的书法范本虽然数量众多,本身存在多元化的风格趋向,但其却为书法的审美评价提供了一个清晰、成熟的标准和参照系。

B.每一个现代人初学书法时想要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选择最符合自身气质与审美的且内容是能够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的文史经典的范本。

C.并不是每一种风格都适合每一个现代人,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喜好,从教育者给开列的不同审美类型的范本组成的帖目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的使用。

D.学习者如日后能进行专业的书法学习与创作,则选择的入手时范文就要慎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范本都具有通向行书、草书或者其它字体的可能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学习唐楷而论,应从虞世南入手,主要是因为虞世南的书法尚在唐楷严谨的法度形成的早期,没有笔法的限制。

B.褚遂良的楷书灵动飘逸,甚至略有行书的笔意,也有摹本兰亭序传世,初学者从其楷书转入此贴也顺理成章。

C.欧阳询、柳公权的行书笔画迟滞、连带生硬,摆脱不掉楷书的笔法,因此,日后要进入行书及其它字体的学习的人不宜从这两家入手。

D.欧、柳两家楷书过多使用提按笔法,强行起笔和手笔处的装饰性,在章法上讲求横有行、竖成列,这恰恰与行书的品性不符。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直接从元以后的一些行书大家,比如赵孟頫、文徵明等人的楷书入手,然后再通向行书等其它字体,并不是更好的做法。

B.从宋四家开始,后世无论哪个朝代都要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到褚遂良、颜真卿所代表的经典,因为这大约是中国书法史这条河流的源头。

C.由于后代名家在他们的书法中会加入自己的书写习惯、所在时代的审美风尚等,这就使学习者对其书法中传承经典的特点难以分辨。

D.对于书法史这条长河来说,学习者要分清的关系,是基础,学习者应取法乎上,回到中去寻找智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树没有房子没有腿

那时,正处在人生挫折期的他,请教一位长者,如何去战胜人生的苦难?

长者说,看看旷野中的树吧,看懂了它们,就知道如何去战胜人生的苦难了。

他看着旷野中的树,可并不能看明白什么。

长者说,在烈日下,在冰雪中,树有房子为它们遮日御寒吗?在风暴中,在雷雨中,树可以拔腿就逃吗?不能,树没有房子,没有腿,它们无法回避,无法逃离,它们只有独自承受,独自与苦难抗争,正是这种对苦难的承受和抗争,使它们变得更加坚忍和强大。也许,这就是树能活上千年而人难以活过百岁的原因吧。

当他再去看那些旷野中的树,看着那些没有房子没有腿的树时,似乎明白了许多。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体验或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形象标志,请结合构图要素,解读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原来,当你用百分之百的酒精消毒时,由于酒精的浓度很大,很快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变性、凝固,结果形成一层硬膜,这层硬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          ;在酒精里掺些水,酒精的浓度就变稀了,稀酒精并不急于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完全凝固,而是渗入到细菌体内,然后把整个细菌体内的蛋白质凝固起来,从而          。所以,浓度过高的酒精反而不如稀释后的酒精的杀菌能力强。当然,          ,杀菌效果也不好,实验显示,浓度为75%的酒精杀菌效果最佳。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                                   

        。这名目,只要粗知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①祠北有衣冠墓。

②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③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罗池东侧有柑香亭,西侧乃柳侯祠。

④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

⑤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神貌。

⑥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

A.⑥③①②⑤④ B.②①④③⑥⑤  C.④②⑤⑥③①   D.④⑤②③⑥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