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张岱年:士林楷模 ①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张岱年:士林楷模

①在《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以下一些小事可以使我们对张岱年有更深刻的了解。

②1982年,张岱年与他的一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刘鄂培教授有过一次谈心。刘教授回顾往事时,说到自己在前半生的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饱受磨锉,如今已经像河床中的鹅卵石一样,没有了棱角,而且还感叹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很难的。为了能够不随波逐流又不丧失良心,刘教授说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张岱年听了这番话,沉默良久,提起笔来写下了“直道而行”四个字。刘鄂培教授看过这四个字,深感惭愧,他说:“岱年师与我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他的胸襟如此广阔,精神境界如此高尚。这四个字体现出他的刚正性格,亦即岱年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③张岱年为人谦虚谨慎。即使是对于《中国哲学大纲》这样一部得到学界公认的名著,他也总是会自觉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几次修订,每次书写序言,都会明确地指出书中的缺陷。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谦虚决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完全发自其内心的。

④张岱年生活非常简朴,在衣食住行上从不讲究。他几次迁居,住房都很狭窄,而且房中几乎都堆满了书籍。每次有客人去拜访,走进他的书斋,几乎找不到地方可以坐下,以至于大陆以外的学者像台湾的陈鼓应等拜访张岱年时,对如此大师竟居于这样的陋室,深为惊讶,后来甚至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可据说张岱年对此从不抱怨,好像挺满足,也很习惯的样子。

⑤张岱年的穿着也是极为朴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好像只是一位平凡的老者,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他的一个学生曾忆道:“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望他,在路上碰到了张先生,张先生正好从小商店里买好了馒头之类的食品拎在手里走回家,张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誉满海内外的大学者做着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事情,我想张先生这样恐怕在国内外学术界是少见的。”

⑥张岱年对于中国哲学史料的熟悉,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赞不绝口。他的一个弟子曾回忆: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十分熟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材料,都能够做到背诵,从先秦到近代,先生如数家珍,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每当张先生开始背诵时,教室里便鸦雀无声;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生一片轻轻的唏嘘声”。

⑦张岱年为人诚恳,对后学的培养和鼓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张岱年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向他求教、请他审阅文章或者求他为自己的著作作序的人不计其数。他对此从不会拒绝,对于求教的稿子总会认真修改,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可见对于后学一片爱护、提携之心。张岱年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学生来听课。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师叫姜法曾,很认真地听张岱年的课并做了详细的笔记。后来姜法曾把听课笔记做了细致的整理,张岱年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便是以这个笔记为基础完成的。不幸的是,这位姜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来张岱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时候,就把大部分稿酬送给了姜老师的遗属,其余部分则购书送给每一个听这门课的学生,他自己则分文不取。

⑧季羡林与张岱年在清华时是校友,工作后又在北大是同事。两人友谊深厚,相互了解也深。季羡林曾在为刘鄂培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作的“序”中说,自己“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并称赞张岱年“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这样多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为学是务,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了”。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相关链接】

①张岱年(1909-2004年),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理论家、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于世界文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岱年先生在《张岱年自传》前亲笔题写的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好学深思的为学与为人的品格。

B.台湾学者陈鼓应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一事,突显了作为一代著名学者的张岱年先生生活上的简朴。

C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这里的唏嘘声表现了听课者对张岱年先生非凡的记忆力的赞叹。

D.张岱年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有吸收也有巨大贡献,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E.季羡林在为刘鄂培的文章作的中,既赞赏刘鄂培对张岱年为人的心仪,也从其他方面对张岱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文章的第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选择了一些小事来写哲学界的泰斗张岱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张岱年被称为士林楷模,他在“为人”与“治学”上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答D得3分,答B得2分,答C得1分,答A和E不得分。 (2)①以刘鄂培对往事的回顾,从侧面间接地交代了张岱年前半生在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遭受磨锉的经历。②以刘鄂培与张岱年的对比,突出了张岱年虽然具有与刘鄂培相同的坎坷遭遇,但性格不为之改变的广阔的胸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③由概括地评价张岱年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巧妙过渡到下文分项具体交代张岱年的品行。(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本文节选一些往往不为一般的人所了解的小事,表明作者对传主了解之深,更能体现传记的真实性。 ②以小见大。以小事来表现传主的性格,更有利于从细节上了解人物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 ③写这些小事,涉及面比较广,有治学、日常生活、学术素养、提携后学等多方面内容, 这就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4)①性格刚正,虽经历坎坷遭遇,但张岱年的刚正性格没有因磨难而改变。②为人谦虚谨慎,作为著名的哲学家,张岱年对自己的著作精益求精。③生活简朴,无论是住房,还是穿着、饮食,张岱年都和普通百姓一样,平平凡凡。④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人,对向他求救,请他做审阅文章等事情的人从不拒绝。⑤为人诚恳,在出版听课的老师整理的资料时,将大部分稿费送给其遗属。⑥对学术界贡献巨大,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写出4点即给8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选项A,把“自强不息……”几句话“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是作者的看法,把他说成张岱年“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不恰当。选项C,听课者的“唏嘘声”有赞叹张岱年先生记忆力好的因素,更主要的是情感方面的因素,原文说“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选项E,理解不当,“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的是季羡林,而不是刘鄂培。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比如本题选项C,只从“背诵”这个角度考虑,忽视了这一句是对上一句“充满了感情”的具体阐释,就是犯看概括不全面的毛病。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内容上看,本段写的是“张岱年与他的一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刘鄂培教授有过一次谈心”,分三个层次:刘鄂培对往事的回顾,侧面间接交代了张岱年的遭受磨难的经历;刘鄂培与张岱年的对比,突出了张岱年的胸襟和境界;张岱年对刘鄂培的概括评价,突出了张岱年的人格魅力。总的来说是为塑造人物服务。从结构上看,由段末概括地评价张岱年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巧妙过渡到下文分项具体交代张岱年的品行。 【考点定位】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中间段落的作用这一类题目,应注意两点:(1)中间段如果比较长,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比如本题在结构上引起下文,在内容上写刘鄂培是为了衬托张岱年。中间段作用和效果常常有以下几个方面: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答题时一定要扣住段落具体内容具体分析作答。 (3)试题分析:答题时先筛选出文中写了哪些“小事”,并对这些“小事”作初步分类,比如治学、日常生活、学术素养、提携后学等方面,再进一步分析其作用。这些“小事”都发生在大人物身上,很少为外人所知,它对刻画传主形象、对丰富文章的内容以及描写的真实性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这几个角度分别作答,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从四个角度分析:本文写了张岱年的一些“小事”,从“小事”本身来看,小事不小;从作者角度来看,反映作者对传主的深刻了解;从传主的角度来看,真实的细节,有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魅力,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从行文角度来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回答“作用”类题目,关键是确定好答题思路。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探究文本某些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比较简单,文本第三、四、五节首句概括了张岱年的为人,第六、七、八节介绍了他的“治学”,抓住关键词分条列举出即可。第二问,要注意“启示”这个词语。所谓“启示”,即传主的某些做法体现的人生意义、社会价值等。答案既要结合文本,又要联系实际作适当的引申。如:①做人要正道直行。张岱年虽在历次运动中受挫,但刚正的性格没有因磨难而改变,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格魅力令人钦佩。②为学讲求“精熟”。作为著名的哲学家,张岱年不但对自己的著作精益求精,而且谙熟中国哲学史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能够做到背诵。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③成全他人是一种美德。张岱年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人,对向他求教,请他做审阅文章等事情的人从不拒绝。这才是大师的风范。④为人要诚恳。在出版听课的老师整理资料时,张岱年将大部分稿费送给其遗属,其坦诚令人敬佩。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归纳内容要点类题目,一是抓住重点段,找出总括句、中心句;二是抓住关键词,合并归纳;三是注意要点不要遗漏。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是“                                     ”。

(2)在《蜀道难》中,李白用“                                     ”两句以反衬手法突出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人走就难上加难。

(3)李商隐《无题》中的“                                     ”两句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暖丝无力自悠扬,牵引东风断客肠。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

红垂野岸樱还熟,绿染回汀草又芳。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谢吕安亡。

【注】①暖丝:春天新绿的柳条。②子期:即钟子期。春秋时楚人,精于音律,与伯牙友善。

③吕安:魏晋时名士,恃才傲物,蔑视礼法,与“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至交好友。
1.这首诗的颔联妙在何处?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三、四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B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C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D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意为年老。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兼擅文墨,曾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赐门帖子赞其学问、谋略。

B.陶安能够审时度势。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C.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与一些新兴的视觉艺术形式如设计、摄影等相比,书法的审美评价有一个清晰、成熟的标准和参照系,那就是历朝历代经典的书法范本。众多传统范本本身存在多元化的风格趋向,并不是每一种风格都适合每一个现代人,只有选择最符合自身气质与审美的范本入手,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理想的书法启蒙教育,应该是给学习者开列一个由三至五种不同审美类型的范本组成的“帖目”,由学习者根据自身喜好来判断、选择一种最契合的风格。与此同时,如果范本的内容本身也是文史经典,能够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就更好了。

②还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范本都具有通向行书、草书或者其他字体的可能性。如果只是当作修养,传统所谓的欧、颜、柳、赵都是可取的范本,但如果考虑到学习者日后可能进行专业的书法学习与创作,则入手时所选择的范本就要细加斟酌。当然,即便日后从事专业的篆书和隶书创作,楷书和行书的训练也是必需的基础和必经的阶段。以唐楷而论,如果日后要进入行书及其他字体的学习,则应该考虑在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张旭等书家中选择,而不宜从欧阳询、柳公权、薛稷等入手。

③究其原因,是因为虞世南的书法尚在唐楷严谨的“法度”形成的早期,一些笔法与晋人楷书更加接近,因此他的楷书与晋人行书的接续更加自然。此外,虞世南尚有摹本《兰亭序》传世,学习一段时间其楷书后,过渡至虞摹本《兰亭序》或者虞世南之甥陆柬之的《文赋》来学习行书都是不错的选择。褚遂良亦然。他的楷书灵动飘逸,甚至略有行书的笔意,而褚遂良也有临本《兰亭序》传世,从其楷书转入此帖也顺理成章。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俱佳,楷书从颜入手者,学习行书时自当选择其本人的《祭侄文稿》这“天下第二行书”或是《争座位帖》等其他刻本,也可不必经过“兰亭”一路秀美的风格了。

④欧体、柳体则不然。这两家虽然也有行书法帖传世,但他们的行书笔画迟滞、连带生硬,摆脱不掉楷书的笔法,水准较其楷书大为逊色。尽管从他们的楷书风格来看似乎与《兰亭序》相类,但我们却没有见到欧、柳诸家临摹的《兰亭序》,原因或许在于这两家楷书过多使用提按笔法,强化起笔和收笔处的装饰性,在章法上讲求横有行、竖成列,是唐人所尚“法度”的顶峰,而这恰恰与行书的品性不符。因此,如果初学者从这两家入手,很可能停留在唐楷装饰性的细枝末节上,从而影响日后对于行书特质的把握。

⑤如果说楷书学习是为了通向行书等其他字体,那么,是不是直接从元以后的一些行书大家,比如赵孟頫、文徵明等人的楷书入手更好?其实不然。书法学习学“流”更应重“源”。如果我们把中国书法史比作一条长河,从王羲之、王献之到褚遂良、颜真卿,这些经典书家及其作品大约相当于这条河流的源头。从“宋四家”开始,后世无论哪个朝代都要学习这些经典,赵孟頫、文徵明等也不例外,只是他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书写习惯、所在时代的审美风尚等,这些附加在作品之上的因素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分辨。因此对于书法史这条长河来说,他们乃至何绍基等清人的作品只是“流”而不是“源”,学习“流”永远不会超过“流”,而欲想取法乎上,还必须回到“源”中去寻找智慧。

(摘编自祝帅《学书当溯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朝历代经典的书法范本虽然数量众多,本身存在多元化的风格趋向,但其却为书法的审美评价提供了一个清晰、成熟的标准和参照系。

B.每一个现代人初学书法时想要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选择最符合自身气质与审美的且内容是能够引起阅读和研习的兴趣的文史经典的范本。

C.并不是每一种风格都适合每一个现代人,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喜好,从教育者给开列的不同审美类型的范本组成的帖目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的使用。

D.学习者如日后能进行专业的书法学习与创作,则选择的入手时范文就要慎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范本都具有通向行书、草书或者其它字体的可能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学习唐楷而论,应从虞世南入手,主要是因为虞世南的书法尚在唐楷严谨的法度形成的早期,没有笔法的限制。

B.褚遂良的楷书灵动飘逸,甚至略有行书的笔意,也有摹本兰亭序传世,初学者从其楷书转入此贴也顺理成章。

C.欧阳询、柳公权的行书笔画迟滞、连带生硬,摆脱不掉楷书的笔法,因此,日后要进入行书及其它字体的学习的人不宜从这两家入手。

D.欧、柳两家楷书过多使用提按笔法,强行起笔和手笔处的装饰性,在章法上讲求横有行、竖成列,这恰恰与行书的品性不符。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直接从元以后的一些行书大家,比如赵孟頫、文徵明等人的楷书入手,然后再通向行书等其它字体,并不是更好的做法。

B.从宋四家开始,后世无论哪个朝代都要学习王羲之、王献之到褚遂良、颜真卿所代表的经典,因为这大约是中国书法史这条河流的源头。

C.由于后代名家在他们的书法中会加入自己的书写习惯、所在时代的审美风尚等,这就使学习者对其书法中传承经典的特点难以分辨。

D.对于书法史这条长河来说,学习者要分清的关系,是基础,学习者应取法乎上,回到中去寻找智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树没有房子没有腿

那时,正处在人生挫折期的他,请教一位长者,如何去战胜人生的苦难?

长者说,看看旷野中的树吧,看懂了它们,就知道如何去战胜人生的苦难了。

他看着旷野中的树,可并不能看明白什么。

长者说,在烈日下,在冰雪中,树有房子为它们遮日御寒吗?在风暴中,在雷雨中,树可以拔腿就逃吗?不能,树没有房子,没有腿,它们无法回避,无法逃离,它们只有独自承受,独自与苦难抗争,正是这种对苦难的承受和抗争,使它们变得更加坚忍和强大。也许,这就是树能活上千年而人难以活过百岁的原因吧。

当他再去看那些旷野中的树,看着那些没有房子没有腿的树时,似乎明白了许多。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体验或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