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相州昼锦堂记 [宋]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相州昼锦堂记

[宋]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释:①高牙大纛:高大的旗帜、气派的仪仗。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是一项是        

A.世有德,为时名卿            令:美,好

B.其言以快恩仇、名誉为可薄    矜:注重,珍重

C.惟德生民而功施社稷          被:及,遍及

D.不动声色而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处置,安排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得志当时               匹夫之有重社稷也

B.又刻诗于石遗相人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

D而喜天下道也           化而为鸟,其名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人没有跻身仕途,在“困厄闾里”之时,总是被世人轻视侮辱;而他们一旦做了大官,高车驷马,衣锦还乡之时,世人就会惊骇、羡慕了。

B大丞相魏国公不认为“高牙大纛”是荣耀的事,也不把“桓圭衮冕”看得多么高贵,然而他追求“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希望能对后世产生有益的影响。

C第三部分,既详写了昼锦堂的经过,也盛赞了大丞相魏国公的的卓著功业和卓越才能,称颂魏国公是“社稷之臣”,他的功业是“邦家之光”,远不只是“闾里之荣”。

D本文在写法上颇有特色,最突出的是文章高论宏载,雄驾今古。文章既不从昼锦堂写也不从魏国公的为人和功德写起,而是把视野投向社会,对封建社会古今皆同的社会观念进行概括和议论。
4.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2)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
5.用“/”给下面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节选自《评陶韩柳诗·苏轼》

 

1.B 2.C 3.C 4.(1)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 (2)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 5.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错1—2处,扣1分;错3—4处,扣2分;错5—6处,扣3分,渊明子厚之间可断可不断。)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B项“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中的“矜”为“夸耀”的意思。实词的意思要结合句意来理解。这句话翻译 “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夸耀自我的行为是可耻的。”显而易见解释为“注重,珍重”在语义上是讲不通的;故此时就应该联系“矜”的其他义项,《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句子“自矜功伐”,此处的“矜同“促”,意思是“夸耀”,把这一义项代入文中翻译就讲得通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将词义“注重,珍重”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答题关键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C都表原因;A“在”,“对于”;B.“用来”,“因为”;D “跟,同”;“成为”。答案是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虚词的时候可以借助两种方法,一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是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本题的C项中的“所以”有两个意思1.……的原因。2.用来……的。选项中两句都是“所以……者” 的结构用法相同,都是“……的原因”。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将选项带入原文中,即可发现C项中“第三部分,详写了昼锦堂的经过”错误。第三段主要是盛赞了大丞相魏国公的的卓著功业和卓越才能,称颂魏国公是“社稷之臣”,他的功业是“邦家之光”,远不只是“闾里之荣”。并没有详写昼锦堂的经过。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阅读第三部分,然后进行比较,即可发现有无中生有的错误。 4.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应先找出不需要翻译的内容照抄,比如“将相”“ 故乡”“今昔”,再确定重点词,“仕宦”翻译成动词“做官”;“所荣”“所同”所字结构翻译为“……的“;判断句式翻译处“是”。第二句中,确定重点词,“视”翻译成“看待”;“易量”翻译成“轻易衡量”。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比如本题中可以照抄的是“将相”“ 故乡”“今昔”等。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语段翻译为:“柳宗元诗比不上陶渊明,却比韦应物好。韩愈文风豪放奇险的气势超过了他,但温和华丽精微深沉的细节却比不上他。喜欢枯瘦淡然风格的人,常说表面枯瘦而实质丰满,表面淡然而实质美好,陶渊明和柳子厚就是这样的。但如果表里全都枯瘦,风格淡然又有什么用呢?”据此理解断句,同时还可以根据文段中的虚词“而”“者”“也”初步判定句读。再抓句中的人名比如“渊明子厚”断句,最后依据文意细细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抓虚词“而”“者”“也”初步判定句读。再抓句中的人名比如“渊明子厚”断句,最后依据文意细细断开。。断句更多情况要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以礼相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起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赞叹羡慕,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这些当作富贵之后回故乡的荣耀。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中了高高的科第,登上显要的位置。全国的士人们,听闻其传布四方的德音,仰望其播及的风采,大概有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一时侥幸得志,出乎庸夫和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他们惊慌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气派的仪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华美的圭璧官服、公侯的礼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恩德遍及于百姓,功勋延及国家,事迹镌刻在金石之上,传播在声乐和文章里,光耀后世,永世不朽,才是魏国公的心志。读书人也是在这点上寄望魏国公啊。哪里只是为了荣耀于一时一乡呢? 魏国公在仁宗至和年间,曾以武康节度使身份治理相州,就在后园建造了“昼锦堂”。后又刻诗于石碑上,赠送给相州的人们。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夸耀自我的行为是可耻的。他不以昔日人们所夸耀的为荣,反而却以此为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他能出为大将入为丞相,勤劳地为朝廷办事,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对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处理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谓是国家的重臣啊!他有如此的丰功伟绩,因此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只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我虽然没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大的志实现而高兴,并且很高兴地同天下叙说,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英语老师

谢宗玉

①早晨,阳光照进教室,照着一颗颗晃动的脑袋和一张张开合的嘴。我们在晨读,我们在大声晨读。别人读的是英语,我对英语不感兴趣,我在读语文。英语老师从后面走进教室,我没觉察。他冷不防从我手中把书抢了,反手就甩了我一个耳光。同时骂道:你妈拉个巴子!一教室沸扬的声音就这样被他突如其来的耳光给掀哑了,大家愣愣地看着我俩,早晨照进来的阳光这时也有些茫然无措的样子。

②英语老师扭过头叫道:你们停下来干嘛!然后一教室芽一般的声音又怯怯冒出来,顷刻间又是一片灿烂英语老师拍了一下手,没事般地走了。

③他没事一般,我可不行,我在众目睽睽之下,俯下身把语文课本拾起。然后伏在课桌上,一动也不动,我能遏止自己的哭声,但止不住的泪水却从我的指缝里快速渗出来。虽然我知道错了,一三五的早晨该读英语。但我的过错难道就该由这记毫无商量余地的耳光来惩罚吗?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又流快了。我从没有被人打过耳光,更没有在这样的广庭众厅下受辱,我满脸火辣辣的,不是因为疼痛,而是因为羞耻!我感觉我那个叫自尊心的东西,在这个早晨,就像被一把无形的快刀,给拦腰斩断了。

④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不声不响低着头进出教室。而在心中,仇恨的水草却疯了般昂扬生长。是的,我要报复,我要杀了他!我一定要杀了这个让我当众丢丑的家伙!我要用最直接的方法报复,我要痛快淋漓地拿刀捅了他!……我低着头,一声不响,就这样在自己的幻想中把内心捣鼓得壮怀激烈。那被拦腰斩断的自尊心在伤口处似乎又长出了细嫩的儿来。我最终还是失去了寻刀杀人的耐心,英语老师就这样在懵懵懂懂中逃过一劫。我后来的想法是,我一定要发奋读书,将来超过他,再来羞侮他!

⑤但很快就有一事,让我很快进入了两难境地。那天英语老师闯进教室,对教室里的三个同学说:下午帮我去挖薯吧。你,你,还有你,来,把书收起,我们这就走。

⑥三个同学其中一个就是我,英语老师仿佛早就忘了两个月以前发生的事。但现在他既然点到我了,我不能让他知道我心中的仇恨。我只能敛着头,和另两个同学一起去了他家。我记得一进家门,他就像个妇人样叨叨唠唠地骂着他的妻子:日日死人,怎么不见你死?!这样骂人的话是我第一次听到,所以一下子就记住了,而且根深蒂固。挖薯时,我时不时就把红薯给挖断了。我应该不是故意这样的。挖薯是一项技术活,也是一项体力活,在家里,这常常是我爸的事。我还太小,力气也小,一锄下去,挖得不深,红薯往往就被拦腰截断了。我看见英语老师不时地皱着眉头,后来他说:宗玉啊,你书也读得不好,事也做得不好,以后就等着进棺材吧。我一脸怍羞,我年纪轻轻,没想到他竟把我与棺材联系上了。心中的恨意一下子又增加了,可手中的活儿并不能停下……

⑦我现在算有些明白他那时为什么脱口就是棺材就是死了。那时他除了当老师,晚上常常替人唱号歌,哪里死了人,来请他。他一般不拒绝,十里八里也要赶去。他的号歌唱得不错。小时他在茶陵住过,一口的茶陵腔,用茶陵腔唱号歌,他的号歌就别具一格。有时在教室上课,他的声音也拉得好长,像唱号歌。有时夜里唱号歌唱得太晚,白天上课,他把作业布置下去,就趴在讲桌上睡着了。

⑧挖薯回来后不久,碰上学校组织学生入团。那时入团是件非常时髦的事,我们班当时只有三个名额,英语老师就把帮他挖过薯的三个同学都推荐上去了。全班同学知道这事后,都议论纷纷。因为如果凭成绩,我们三个没有一个能上。后来,另两个同学就在那次入了团。而我没有。因为我拒绝写入团申请书。我这样做,一是对英语老师的软性对抗。用老甘的话说,就是非暴力不合作吧。二是在同学们的冷嘲热讽中,实在没什么脸面写入团申请书。

⑨好在与英语老师总算有分开的一天。初中毕业,我怀揣着仇恨悄悄离开学校。我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我对自己说:有朝一日,我终是要回来的。

⑩可到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就为自己幼稚的想法感到好笑了。我看金庸那些侠骨豪情的武打书,江湖上的似海深仇,都可以一笑泯之。而我与英语老师之间的破事,算得了什么呢?他自己也许根本就没把这事记在心上,几年过后,我这个人就可能从他头脑中淡出了。

大学里有天晚上,我与一个同学在法律楼的天台上闲扯,说到中学的事,他居然也有类似的经历。不同的是,他依然把仇恨带在心上。他说:总有一天,我要跑回去指着他的鼻子骂一顿。我听后,不禁哑然失笑。唉,也许他还没参悟透吧……

不过,回头想想,也许并不完全是少年人的心胸太过狭窄……我们怀揣多深的仇恨上路,说明我们当时的伤害就有多深。随着时间的淘洗,仇恨也许可以忘记,但伤害之痛在事隔多年想起来,仍可以使心灵颤抖……那时的心灵是多么柔弱呵,可仿佛没有几个大人(包括老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注意,所以成长的心灵,注定会遍布刀斫之痕……

英语老师后来教不了英语,就调到邻校一个中学敲钟守门。参加工作后有一次回家,我还真的碰上他了。我远远见到他,心里猛地颤了一下,然后想也没想,就逃也似的溜了……

走远了,我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英语老师他真的很老了……老得让我有说不出的怜悯。
1.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含义。

1)然后一教室芽一般的声音又怯怯冒出来,顷刻间又是一片灿烂

2)那被拦腰斩断的自尊心在伤口处似乎又长出了细嫩的芽儿来。
2.赏析第三段中画线句。

3.文章插入关于大学时我与同学闲扯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4.怎么理解文章结尾“我突然有种想哭的感觉”?
5.结合英语老师这一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主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一个小天井,给人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空间美感之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引用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始借用老子的话意在表明中国的建筑园林讲求空间艺术,也讲究实用功能。

B.明人的小诗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来欣赏,可见,塞尚的画也追求一种园林式的空间美感。

C.文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与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样,都深得空间景致的神韵。

D.“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可见中国建筑和园林追求一种包容万千的大气象,空间美感力图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
2.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推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论述的是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却大量引用古诗文、画论,说明这些不同的艺术门类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

B.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样的园林基本思想中,“行”“游”“居”谈的是建筑的实用性功能,只有“望”才能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C.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的获得与丰富,是靠窗、楼、台、亭、阁、走廊等来完成的。

D.中国园林建筑表现出我们民族独有的空间之美的特点,这与西方审美观截然不同,后者多半是将建筑孤立起来欣赏。
3.谈谈中国园林和建筑的空间美感的民族特点。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个意象写一首小诗,要求含有一定的哲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查看答案

2015年11月13日,法国巴黎遭遇恐怖袭击后,全世界人民以“Pray For Paris”的话题为巴黎祈福。下图是传播最广泛的一张。请大家评述此图的创意。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并按要求答题。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不到一个月,多种青蒿素保健品打着“抗癌杀虫”等名号,已“搭便车”在网上热卖。例如淘宝店家在售一款名为高纯青蒿素的产品,号称美国原装正品,抗疟、抗肿瘤、白血病,同时还有抗菌作用,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的治疗,目前售价为90粒365元。还有一种“超级青蒿素”产品,60粒售价为410元。此外京东等平台的第三方卖家也有从美国代购这种青蒿素补充剂、青蒿素植物养生茶的。

这些打着青蒿素旗号的产品真有宣称的神奇疗效吗?据了解,其实早在屠呦呦获奖之前好几年,青蒿素补充剂就已在美国出现了,属于膳食补充剂的一种。曾有一家美国公司在其网站上宣称青蒿素“对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很有效”,具有“处理肠道细菌和寄生虫”和“杀死癌细胞”等功效,该公司的这种行为被判定为违反多条法律。

因此专家提醒消费者,                                                  

(1)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给新闻拟写一个结尾(不超过20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