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但她长期与病魔抗争。36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6次手术、15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她很乐观,也很豁达。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她悉心研究“器乐演奏声腔化”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味浓郁的二胡曲。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也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喜爱,也要让中国人喜爱,才算成功。”她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王甫建认为。

《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如长城龙行之势。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历、曾身患重病的老演奏家。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始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姿态——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这一影像,深深刻在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1977年,闵惠芬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选自201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开头就用“二胡皇后”“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来称呼闵惠芬,一方面让读者了解了传主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和高度评价。

B.本文并未采用一般传记使用的按时间先后记叙的纵式结构,而是从闵慧芬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两部分分别记叙,融抒情与议论于一体,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一代艺术大师的崇敬之情。

C.闵惠芬跟阿炳是同乡,因此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作者记叙这件事是为了着力表现闵慧芬在艺术追求上的完美主义。

D.在二胡演艺事业中奋斗的闵慧芬获奖无数,她带着她的二胡访问了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广泛赞誉,她独特而又感人的演奏甚至让人觉得“要跪着听”。

E.闵慧芬认为传承民族音乐要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所以她提出了“中西合璧”的观点,并用尽毕生精力去实践它。

(2)作者多处引用闵惠芬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3)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4)闵惠芬的艺术经历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①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质朴、能吃苦及对艺术的执着等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②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③这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独特精神和非凡影响。(每点2分) (3)①特别有激情;②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③具有声腔化演奏的特点;④充分投入感情,魅力不可抗拒⑤ 把音乐融入生命之中,用生命去演绎;⑥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每点1分) (4)示例:①热爱自己的事业。闵惠芬的成功给那些热爱艺术的青年提供了典范。②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闵惠芬提出“中西合璧”理论,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③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多次与病魔作斗争,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④把事业融入生命中。闵惠芬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每点2分,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 B项说“融抒情与记叙于一体”,原文中并无抒情。C项说“跟阿炳是同乡,因此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是强加因果。E项原文说“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这与她的观点无因果关系,且“她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上”,并非“用毕生精力实践”中西合璧的观点。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引用的作用的题目,引用有直接的引用传主的话,作用是真实可信,应用他人的话,主要是侧面烘托。答题时先答出表现传主的什么品质,然后分析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引用传主和他人话语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传记文章的材料组织特征,选取传主的典型事件,然后引用传主的话语直接突出传主的性格特征,引用他人的语言主要是侧面烘托传主的品质,往往二者结合多角度反应传主的品质。总之无论是直接传主的话还是应用他人的话都是突出传主的特征,答题时注意准确的分析出传主的性格。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首先明确要求是分析“二胡演奏艺术有哪些特点”的表现,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归纳作答。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二胡演奏艺术有哪些特点”,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题目要求谈谈传主的成功的经验对自己的启示,变句话说就是分析传主的优秀的品格,答题时首先答出那些优秀的品质,然后再从文中找到具体的事例进行论证。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里,韩愈认为选择老师应不分贵贱长幼,唯一的标准是:“                。”

(2)《论语》中“                       ”意思是让别人成为自己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所说“从古至今难以周全的事”是指:“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讙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B.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C.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D.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从小就展示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比如幼年时便不贪玩耍,在父亲的葬礼上也表现出了与其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时这种做法受到人们的指责,最终却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邵青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并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对李光的做法还是非常感激的。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野心,并为此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人”,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虽然为苦难民众伸张了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D.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 “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C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而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D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更多的是在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

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为下面漫画拟写题目(不超过8个字),并写出漫画寓意。

满分5 manfen5.com

题目:                        

寓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