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一组句子。 情感是温暖的灶火,理智是调火的阀门,它掌握着灶火...

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一组句子。

情感是温暖的灶火,理智是调火的阀门,它掌握着灶火的强弱;情感是灿烂的花朵,理智是花下的枝条,它掌控着花朵开放的位置;                           。我们已经长大,在未来的道路上,让理智永远伴随我们左右,助我们一路前行。

 

示例一:情感是飞速的列车,理智是车下的铁轨,它能使列车快速而安全地行驶。 示例二:情感是飘飞的风筝,理智是那系着它的线绳,它会使风筝静翔在白云之间。(句式一致、使用比喻修辞、语意贯通。)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仿写题。仿照例句,续写一组句子。解答此类题目,需认真审题,勾画出题目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要求;还要仔细阅读例句,揣摩语境,寻求句式上的特点,筛选关键词,提炼句式的框架;最后反复揣摩句子内涵,注意把握仿句感情的统一性,内涵的一致性。总之,仿写句子既要求形似,还要求神似。此题仿写时必须围绕情感理智答题。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把下面的句子连缀成顺序合理的文段,在横线上填写序号即可。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很远。

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弥补之意

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互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情此景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泥溪

洪咨夔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

谁家刚齐饼,味过八珍烹。

(1)请对首联中的“缘”“塞”分别作简要赏析。

(2)本诗是如何表现江边美景的,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臣密言:臣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选自《陈情表》有删节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洗马征至洛。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醮:改嫁。醮,结婚时以酒祭神的仪式。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用来指有才华的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大意是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得不到安宁。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母志                夺:改变

B兄弟                鲜:少,这里指没有

C前太守臣逵臣孝廉      察:观察

D周门人之游夏          方:比拟,比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险衅,夙遭闵凶                      洗马征至洛

B进退,实为狼狈                      劾也

C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刘氏有疾,涕泣侧息

D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

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B.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C.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D.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情表》开篇作者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B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C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D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因而未能回到京城任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通变”与中国独特价值观

李德顺

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视野集中于世事人生、伦理政治,有一条人本主义的主线;西方文化则偏重于探求知识、科学及其应用,有一条科学主义的主线。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可以从考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入手,其中“通变”就是一个着眼点。

《周易》是凸显中华文化独特精神气质的经典文献之一,其中心思想很明确,就是“易”。“易”即“通变”。《周易》所言,就是如何依靠“通变”来追求善治和人生平安幸福的经验与道理。《周易》认为,人世间的事,有变才有通,国家和人民才能生存发展,因此要“通变”。当然,变中有所不变,变是为了保持主体的地位及其根本目标的不变。为此,《周易》提出了两条价值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条结合起来,就是主张依天地之道,始终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根本目标,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数千年来,中华文化也确实保持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

拿语言文字形式来说,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历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作为其统一公共形式的汉语,从甲骨文的字体和发音开始,经历了从象形到形意兼备、从篆隶体到行楷体、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等一系列演化,才形成现代汉语,且变化仍未结束。再拿汉语的文学形式来讲,从远古神话传说、《诗经》中的民谣,到接替兴起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现代白话文学,总是在推出一种又一种创新形式,引领一代又一代风骚,并没有一个终结。而所有这些变化的动力,都来自人们的生活,与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追求相适应。

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如此,建筑、服饰、饮食、医药等生活领域以及生产、科技、军事、政治等社会领域,也无不如此。举凡为民族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事务,中国人都能以“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姿态,做出与时俱进的改变。在这些自我改变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固然遭遇了诸多曲折和磨难,甚至充满凶险和动荡,但最终总能浴火重生、不断更新,赢得更广大的生长空间与更旺盛的生机活力。而这一切所显示出的,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气质。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密码,而且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它让中华民族具有宽广、从容、务实、机敏的胸襟气度,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在变中求不变的经验、技巧和具体成果,包括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诸子百家学说、治政经验、礼仪风俗,到各种具体的文化形式和器物,以及中华先人传下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内容博大精深。但必须看到,它们毕竟多属时政、规范和技术层面的成果,都是变化演进过程中的具体收获,因此有一定的历史阶段性和局限性,并非终极不变的样式。唯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本身,才是中华民族特有且不可替代的文化“真身”。

自古以来,我国的有识之士就不怕改变自己,而是处变不惊,对内对外均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通过兼容并蓄成就自己。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的文化才呈现出“马、中、西”汇通的新面貌。无论其中有多少得失曲折、有哪些未尽通达之处,“马、中、西”汇通都是近代以来中国从被动变为主动,面向世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正常状态,也是新形势下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内在需要。

(选自《人民日报》2015-6-18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视野集中于世事人生、伦理政治,有一条人本主义的主线;西方文化则偏重于探求知识、科学及其应用,有一条科学主义的主线。

B中华文化遭遇过许多曲折和磨难,但总能不断更新,赢得更广大的生长空间与更旺盛的生机活力靠的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气质。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作为有识之士就要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

D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通变”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和精神密码,“马、中、西”汇通是新形势下弘扬这种精神的内在需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依靠“通变”来追求善治和人生平安幸福的经验与道理,这就是《周易》的中心思想。

B通变精神让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不断追求变化的经验、技巧和具体成果。

C汉语文字形式和文学形式变化的动力来自中国人的生活,与生活和精神追求相适应。

D对民族生存发展必需的事务,中国人都能以“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姿态通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变”作为考察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一个着眼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

B《周易》主张依天地之道,始终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根本目标,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真身”,但有历史阶段性和局限性,并非终极不变的。

D我们今天的文化能够呈现出“马、中、西”汇通的新面貌是因为有识之士能通过兼容并蓄成就自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