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的高度才是力量 朱建信 文化的长度不能产生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的高度才是力量

朱建信

文化的长度不能产生高度,文化的高度却能拓展宽度。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立国史,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观衡量,可谓典型的“没文化”。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形态的美国文化光斑,在世界上到处闪烁,这是文化的高度拓出的宽度。

在殖民时代已经远去的今天,文化以非武力方式实现其辐射与覆盖,或者叫文化输出,可以理解为“文化侵略”,也可以理解为先进文化对其他国家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影响。匪夷所思的是,我们有些人仍然不知忧患,自我感觉甚好。有段时间,自鸦片战争后一直作为变革图强反动力量的“中国文化中心论”,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名义,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异常活跃,仿佛“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自主知识产权就在里面,足以解决钓鱼岛等问题。“弘扬传统文化”活动铺天盖地,“论坛”“讲坛”“大讲堂”,图书报刊“牛皮癣”,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不能孕育现代科学技术因而和自主知识产权很难沾边的所谓“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妨回头看看其效果:偃旗息鼓没几年的“大师”们又纷纷出山,慧眼看风水、芒硝治百病,治死了不少人,有关部门查究起来难度还很大。奢靡之风盛行,豪宴豪宅豪车豪金,《诗经》里的官仓鼠穿越千年,由“硕鼠”迅速长成“老虎”,国家周边闪着虎视眈眈的绿眼睛。

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的总和,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应该大力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全部。如果“传统文化”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一部让人不忍卒读的近代史了,中国人民早就站起来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的态度依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高原则和唯一正确方法。

以所处时代为前提,文化的强弱标志是它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高度。我们的传统文化长度足够骄人,但是把长度当成高度,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心眼有问题。聂鲁达用诗歌为他“瘦长的祖国”忧虑,我们有一脉瘦长的传统文化,如果真爱它,最好用忧患和创造去爱,给它捉虫子浇汗水,让它粗壮高大起来,开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朵,强大美丽自己的同时,也为更多国家送去芳香。河伯没见到海之前,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水是可以理解的,见了海还觉得自己最大,那就不好办了。河伯不这样,河伯见到海立刻知道了自己是谁,“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华民族,1840年才真正见到“海”,付出了那么大代价。民族复兴,需要警惕的仍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老毛病:盲目自大、麻木不仁以及有了半亩地之后的沾沾自喜。

(选自《齐鲁晚报》2014年4月30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警惕美国的文化输入,增强忧患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B.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实和丰富传统文化。

C.反对不加辨别地弘扬传统文化,要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

D.积极输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2.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B.弘扬传统文化要有忧患和创造意识,不是骄傲于它的长度,而是不断提升其高度、拓展其宽度。

C.传统文化中,只有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科学、文明和进步的积极力量,才值得大力弘扬。

D.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3.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不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它不能够孕育出现代科学技术。

B.作者反对“论坛”之类的学术活动,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变革图强的反动力量。

C.因为美国立国史较短,其产品和技术也较发达,所以美国的文化既有高度又有宽度。

D.直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仍然不了解外部的世界,以致造成一部屈辱的近代史。

 

1.C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章首段提出文化高度的问题,第二段论述满足于“传统文化”的表现及危害,第三段论述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第四段论述如何让传统文化“粗壮高大起来”,得出结论。全文以破促立,多方举例,首尾呼应,通过对传统文化长度与高度的辩证分析,表明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高度问题的鲜明态度,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D夸大范围,“非常可怕”的不是“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而是不加辨别的弘扬活动。从第二段来看,作者的表述是“所谓”的“传统文化”。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B.夸大范围,作者反对的是“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的做法。C.因果失当,文化的“高度和宽度”并非因其“国史较短”,“产品和技术”的发达只能是文化高度的结果而非原因。D.违背原意,文中说“中华民族”“1840年才真正见到‘海’”,意为已经认识到了外部的世界。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欧洲有一种米罗虾,世世代代生活在伏尔加河的最深处,从未见到过一丝阳光。一天,一只米罗虾忽然心血来潮,想去浅水区感受一下煦暖的阳光,那感觉只听长辈们描述过,但它从未真正感受过。

当它独自游到浅水区时,眼前的景象让它感慨万分,依依垂柳,暖暖阳光,周围的鱼儿们自由自在地摇着尾巴,欢快地穿行于青青水草间。它长长地叹了口气,觉得水下生活实在是太委屈自己了。突然,它的胸口感到了一丝憋闷,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昏昏“睡”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3)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4)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司马迁《报任安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

(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赤壁    杜痒(明)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乌满烟芜。

赤壁    杜牧(唐)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③春深锁二乔。

注:①杜庠:号西湖醉老,以诗名于景泰间。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③铜雀即铜雀台,铜雀台位子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城两南,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水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

1.两首诗都借古兴怀,在体裁上有何不同?两首诗都以赤壁之战为写作背景,但抒发的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尾句历来为人称道,写法有何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站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  媐(xī):嬉戏。     瘗(yì):埋葬    窭(jǜ):贫穷。

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                   濒:急速

B.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又忌甫以白衣            超:越级

D.遽京师                    薄:逼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古者富贵名摩灭

B.童子亦欲学              不如须臾所学也

C.金公御史为参军           资政殿学士行

D.听召募                    皆出于此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