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林徽因墓前 ①一座小巧的坟墓平躺着,墓碑上是简简单单地几个...

阅读下文,完成题。

林徽因墓前

①一座小巧的坟墓平躺着,墓碑上是简简单单地几个字,没有主人的生平简介,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说明了她的身份:这里埋着林徽因,一位诗人,母亲和建筑师。“建筑师林徽因墓”普通的几个字却吸引了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人前来瞻仰。

②诗人,作家,文人,画家,建筑师,或许不仅仅是如此吧。林徽因,那个时代让人魂牵梦萦的女孩,那个时代被誉为第一才女的女孩,是浪漫的化身,是聪颖的集合。只是,这里埋葬的是一位老人,一位五十岁的老妇人……

③“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这是你的诗《人间四月天》,是世人所熟知的。只是,知道你却是通过与你说得清又道不明的徐志摩。“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的《________》让徐志摩的文采诗情达到了高峰,却又因此牵扯出了你。林徽因,志摩的挚爱,岳霖的红颜,思成的妻子。

④我想说,你是幸运的。你出生的时代是旧中国最黑暗的岁月,穷人鬻妻卖儿,流离失所,而你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祖父为官,父亲为政。幼小的你便受姑姑良好的教育,及长便随父亲游历欧洲。你是聪慧的,小巧的,那时的你便流露出才学的锋芒。欧洲的见闻,新式的教育,你成了既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柔和又富有新思想的民国女子。17岁遇志摩,接触新诗,那是你诗人气质的开始。二十岁为泰戈尔的随行翻译,不久即赴美留学。天生质丽,再加良好的教育,你终于成了才女。

⑤我想说,你是理性的。浪漫的志摩只能是诗歌里的伴侣,他的诗人才情,他的文人理想,注定不能给你这位有着让人怜惜的小性情的女孩以幸福,他是让人品味的。严谨的岳霖只能是话语里的知己,作为哲学家、逻辑学家的他身上少了些浪漫的情怀,他无法读懂诗歌中的你,他是让人欣赏的。有点木讷却又充满活力的思成,他是你最能依赖的伴侣,学者的沉稳、文人的包容,只有他,才能容忍、照顾你的诗情画意,他是让人依靠的,而你选择了他。

⑥我想说,你是坚韧的。动乱的岁月里,你总是走访于各地,考察古建筑,描摹古画,于古典文集里寻找传统建筑的风格。颠沛流离,艰苦探索,住山屋,喝泉水,忙碌至深夜,却依旧用诗文来描述传奇的建筑。内战中奔走四方,游说众人,只为力保古城之完整。病榻之上,国徽之设计、英雄碑之构思,终于殚精竭虑为病魔夺去生命。不过,却也造就了建筑家的你。

⑦我想说,你是智慧的。情窦初开却不为所动,追求自由却形成独特品格,女孩的小性情却化为一串串的诗句,灯红酒绿却洁身自好,文人沙龙却始终保持最初的秉性,情感蔓延却总可以把住最后的底线,只是为了欣赏而欣赏,为了浪漫而浪漫。志摩遇难,在翻看其书信文集时不经意地把关于自己的篇章拂走,终于没有了那时的流言。才华横溢的岳霖却总作为精神的知己,没有秘密中的私语。所以,你成了众人眼中的四月天。

⑧我想说,你是慈祥的。匍伏在床边,看着睁着眼睛四处闲看的孩子,你的母性一一显露,用眼睛、用神情与幼小的他交流,似乎他已是一个小男子汉。高举着孩子,露出灿烂的笑容,此刻他不是你的负担,而是你幸福的来源。一手牵着儿子,一手牵着女儿在水中游泳,全身心地关注着他们,却不忘把牙齿显露。或者,在屋内翻阅书籍时,透过窗户看到树荫下玩耍的孩子,一首诗歌便在笔尖流出,闲散地,乐在地,美美地,享受着。

⑨六十年了,你静静地躺在这里,周围是熟知的更多的是那个年代陌生的光荣人物,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只和闻一多先生、徐悲鸿先生、梁思永先生的墓遥遥相望着,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如你墓碑仅书“建筑师林徽因墓”,你不只是一个母亲,不只是一位妻子,你是林徽因,是一个时代年轻人的标志,是属于所有人。没有你的照片,没有你的生平,没有你亲人的名字,仅那汉白玉的花圈就足矣——它是英雄碑碑座雕饰的样品。

⑩伫立在你的墓前,想象着你的平生。四月的风吹动着,耳边唦唦作响,依旧有早天里的云烟,依旧有风里的笑响,依旧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只是少了燕的呢喃,少了雪后的鹅黄,少了梦中期待的白莲。

⑾我也是千万人中仰慕你的一员,只是我什么都未带,只有一颗虔诚的心。觉得应该做些什么,看着你墓石上被风吹得零乱的花,思索了良久,终于以我心中美的形象将它们一一摆好。不知是否摆得恰当,不知是否多此一举,不知是否折损了你的自然美,不过终究只是一种心意,只是一种仰慕,只是一种怀念。风的刮来,它们还会恢复到你我都未知的状况,是什么,谁也不知。

⑿你是幸运的,你是理性的,你是坚韧的,你是智慧的,你是慈祥的。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1.从全文看,第①段有何作用?

2.在第③段中的横线处,填上一首诗歌的名称。

3.徐志摩、梁思成各有什么特点?与林徽因是何关系?

4.第⑩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该文中间以“我想说,你是……”的句式,引出段落内容,请分析其妙处。

6.对于林徽因、徐志摩,人们还念念不忘他们陪同64岁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的事情。请你想象他们三人行走中国的情景,描绘一下你脑海中某一定格的画面。

 

1.该段写墓碑上“建筑师林徽因”,突出作为建筑师身份,引出下文对林徽因多方面的想象。 2.再别康桥 3.徐志摩浪漫,诗情横溢,挚爱着林徽因;梁思成木讷、充满活力,是林徽因的丈夫。 4.刻画了四月急风、云烟、花开的特点,烘托了作者对林徽因崇拜与虔诚;呼应前文《人间四月天》中的诗句,二者相互映衬,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温馨氛围。 5.(1)紧扣题目,采用呼告形式,点明其内容为“林徽因墓前”的内心表白。(2)其作为段首句,表明作者对林徽因评价,使得林徽因的特点清晰展现出来,且统领下文具体事例。(3)依据时间先后,引出的林徽因平生具体内容。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6.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长者衣袂飘飘,精神矍铄;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伴随在旁,三人有如松竹梅的一幅岁寒三友图。一对青年男女宛若璧人,民国初年这如诗如画的一幕,至今仍传为美谈,引人无限遐思。 【解析】 1.1】回答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突出作为建筑师身份;结构上:引出下文关于林徽因的内容。 2.2】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积累。 3.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第五段可以筛选出两人的特点;第三段最后一句说明了他们与林徽因的关系。 4.4】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常见的作用有:烘托气氛、刻画意境、展现人物性格、寄托人物情感等。 5.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方式。文章4至8段都用“我想说,你是……”的句式,采用呼告形式,紧扣题目,点明其内容。同时也是作者对林徽因鲜明地评价,从结构上来看,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6.6】本题在回答时要有具体描绘,要表明自己的整体印象。答案可以多样,只要结合人物特点进行描述即可。注意语言要通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题。

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①谈到美学,人们都会想到一个古老而朴素的争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有一次,我乘地铁上班,在地铁上看到一位小姑娘手中拿着一叠复习资料,口中念念有词:朱光潜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高尔基说,美是主观的;蔡仪说,美是客观的;李泽厚说,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我听着就着急,如此学美学可不行。因为,我能预见其学习的结果:此后她再也不会学美学了。把美学搞得这么无趣,成了干巴巴的几条见解,谁见了也会躲。有人说,美学过时了。__________美学真的就只是如此,__________应该过时。

②但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的讨论,会产生富有成果的思考吗?我觉得还是会的。看到一朵花,你觉得美。这是花美呢,还是由于人觉得美才美呢?这个问题就在那里,不管你是否承认。

③主张“美在客观”的人,会说,口之于味,有同嗜也;目之于美,有同观也。见到花,人人都觉得美。觉得它不美的人,是这个人自身的问题:可能是他的眼睛不好,可能是他今天情绪不好,这两种情况都不影响花本身仍是美的。见,或者不见,美就在那里。但是,在同一类的事物中,谁美或者谁更美呢?客观论者认为,是它在这类事物中客观上存在的典型性,而不是欣赏者对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主观选择。也就是说,这朵花比那朵花更美,不是由于欣赏者喜欢,而是由于这朵花长得更“典型”,这里的“典型”可能会被理解成更完美,长得更饱满,如此等等,总之,美的原因在花一边,而不是在人一边。美,由于对象,而不由于欣赏主体。

④主张“美在主观”的人,会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花美不美,在于欣赏者的趣味或态度。再美的花,没有欣赏者的趣味或态度,也不能成其为美。这里有着一些复杂的情况。有人说美在趣味:趣味的形成依赖于修养,修养决定了欣赏者对于欣赏对象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客观因素仍是存在的。美的对象有客观性上的规定性,有色彩、形状、整齐、对称,如此等等的特性,只是欣赏者的趣味成为这种对象美不美的最终选择。另有人说美在态度:这时客观因素更少或几乎不存在。同样的对象,可以是美的,可以说不美,完全在于人对它的态度如何。高兴时就山欢水笑,不高兴时愁云惨月,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一片大雾,你可以感到烦闷怨恨,也可以悟出诗意,看到事物的朦胧美。一念之别,万象殊异。

⑤主客观的困惑,引导着美学向前行。美国哲学家杜威提出了一种超越主客观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可以用“经验”来超越主客二分。人与外在环境相遇,于是就产生了经验。经验是第一性的,不分主体与客体。只有在此之后,才有对经验的反思和认知,区分出自我与对象。因此,主客二分的做法,是一种错觉。主体与对象之间,总是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他认为,人与世界的第一性关系,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是人的环境,人又是环境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又互为环境。

⑥将杜威的二分法运用到美学上,怎样将审美统一起来呢?比如,对自然对象的审美,欣赏高山峡谷、江河湖海、日月星辰,欣赏道路桥梁、绿草黄花、牛羊成群、一只节奏优美的城市天际线,等等。这些都是自然美,有的不是人的活动结果,有的是人的活动产物。我们该如何审美呢?荒野的美,不是由于人的力量,而是由于人要逃避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城市以及其他一些经过人的改造的对象,也不是人从欣赏自身的力量,而是这些对象的形式意义和展现出来的生活样态。人的审美,绝不是在自然中找人的踪迹,也不是在自然中找不到人的踪迹。正好相反,自然成为美的原因,要从两个对立结论之外寻找。

⑦说起美学,往往见仁见智。________因此,这一争论要向前行,要升级,避免意气,走向思考,让这种争论引导美学前进。

1.第①段作者写到“把美学搞得这么无趣,成了干巴巴的几条”,其意图是什么?

2.在第①段两个________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A.因为    所以

B.虽然    但是

C.只要    就

D.如果    那么

3.结合文章,谈谈美在客观与美在主观的本质区别。

4.作者对“将杜威的‘二分法’用在审美上的做法”,持有怎样的观点?

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⑦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

①只要认识到它的复杂性

②它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放弃的问题

③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争论

④才能获得美学的丰富性

⑤并且不断利用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到这个讨论中

A.①⑤④③②

B.③①④②⑤

C.①④③②⑤

D.③②①⑤④

6.你是如何看待美的?请你任选一种自然物,挖掘你记忆中相关的诗句(一句即可),加以分析。(观点可与文中相同)

 

查看答案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主人要出门,托黄狗代管家里的事。黄狗决定负起责任来,把管家的事做好,不辜负主人的委托。黄狗到磨房里,对驴子叫道:“拿点精神出来,动作快一点!”驴子生气地回答说:“我不能走快,快了,磨出来的面粉就很粗,主人会怪我的。”黄狗说:“别找借口,动作那么慢,你怎么对得起主人?”在厨房,黄狗看见猫正守候在老鼠洞口,便训斥道:“你老蹲着干啥?要主动进攻嘛。”猫问:“老鼠没出来,怎样进攻?”狗说:“你怎么不想想我们怎样跟着主人打猎?我们大声叫,拼命跑,一直把野兽从洞里赶出来。这么办才对嘛!”猫回答道:“逮老鼠可不能那么办。”黄狗说:“不要推三阻四的,赶紧进攻,主人不在家,我们都要担当起各自的责任!”

对黄狗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判断与评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关于“核电”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     (1)        。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如此纠结。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     (2)         ?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科技发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发展中不同诉求的交织、冲突,    (3) 。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在全力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术,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正是在与这种“宿命”抗争的过程中,不因噎废食,不一劳永逸,人类才不断创造着新文明,实现着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查看答案

默写

(1)《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李白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远大的志向。

(2)《爱莲说》中作者从风度气质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荀子以亲身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