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解释自己判断出已发现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

(3)屈原在《离骚》中,以用何缝衣来象征自己高洁品质的两句是                                                           。”

 

(1)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2)夙兴夜寐,靡有朝矣(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侧重理解性默写,平时在背诵过程中也要理解诗句内容,同时也要把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如“辙”“靡”“寐”“芰”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完成题。

泊 歙 浦

[宋] 方 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注】 歙(shè)浦:地方名。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①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喻之。

②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③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④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又不受                        让:责备

B.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距:同“拒”,抗拒,抵御

C.无诸侯军                          内:同“纳”,放进

D.乃尊怀王为义帝                    佯:假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父老除害                        ②吾属今之虏矣

B.①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①项羽怨怀王不肯令沛公俱西入关    ②玉斗一双,欲亚父

D.①系颈                          ②必得约契报太子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笼络人心,比如派人与秦吏一起到县乡邑,宣传他的政策,不接受百姓进献

的牛羊酒食。

B.项羽破函谷关后的所作所为令秦人大失所望: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之处无不被摧毁

残破。

C.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而项羽入关后则烧杀屠戮,暗示

了后来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失败。

D.在鲜明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以“柔”(政策)得民众,项羽则想以“刚”(武力)

进行征服,但民心是不能征服的,百姓并不服从项羽。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2)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诗经》中的耕种方式

先民最初的农耕生产规模比较小,种植方法很简单,多在重要的采集地点或附近进行。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提供的资料看,先民的耕作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阶段。商周时期普遍运用耜耕,这种耕作所用农具“耜”见于《诗经》,如《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载南亩”的记载。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法,通过对土地予以翻耕来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史前考古表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石犁,犁耕的产生使农耕生产获得了一种新式工具,进而改进了耕作技术,改由速度较慢的点翻为沟翻。初时以犁翻地是用人力挽拉,至春秋时期,耕牛和铁器被用于农业生产,牛耕发展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技术而受到重视。彼时的人名中常见牛、耕互应,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个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论语·雍也》中还见有犁、牛连用的句子,“犁牛之子,騂且角”。《国语·晋语九》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都可以说明牛耕技术得以进一步推广。

在田间具体劳动时,特别是挖掘沟洫、整治甽亩等工作,经常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单元互相协作,这种合作方式在商代叫“协田”。郭沫若《殷契粹编》记载过商代卜辞中的一条,占卜的内容是国王下令要众人去协田,占问能否获得好收成。甲骨文中的“协”字,上面是三把耒,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三人协力,三耒共耕的合作劳动,是运用较原始的农具,对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翻土碎土,可以收到一定程度的深耕效果,也为西周时期耦耕方式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周颂·噫嘻》:“十千维耦”、《周颂·载芟》:“千耦其耘”,这两处的“耦”即西周时期盛行的耦耕。农耕生产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需要集体性的简单协作,反映在农业领域则出现了种种形式的耦耕。甲骨文、金文中的“耦”字都是用两把木耒表示,两耒并立即是两人并肩耕地的缩写。甲骨文中已见“耦”字,说明商代晚期已出现耦耕。到了西周,耜的使用更为普遍。《诗经》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这时耦耕就取代了协田,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孔子带领弟子出游的途中就见到两位隐居者在耦耕:“长沮、桀溺耦而耕。”人们对耦耕的具体操作有不同的理解,或认为即二人为一组相对而立,一人用耒刺入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或认为既包括两人共用一耜而耕,也包括许多人并排或斜排各用其耜而耕的形式。事实上,耦耕被广泛应用于开荒、耕地、开沟挖渠、平整土地等农业生产的诸环节中,形式不一,人数不等。可以说,将简单的耒耜用于集体劳动,则变成一种物质力量更加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耒耜的运用缩短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通过开垦荒地扩大了劳动空间,同时还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耦耕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最有效的劳动形式,在古代生产发展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下列关于“先民的耕作方式”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先民的耕作方式大致经历了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

B耦耕是一种二人相对而立,一人用耒刺入土,一人用耜翻土,合力而耕的耕作方式。

C犁耕的产生即使农耕生产获得了一种新式工具,又改进了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

D耜耕在商周时期普遍运用,这种耕作方式可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延长土地使用年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骨文中的“协”字,上面是三把末,下面是田地,表示三人持三耒挖土,反映了当

时人们互相协作的耕作方式。

B协田是人们使用耒这种工具,对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翻土碎土时采用的一种多人合作、

提高效率的耕作方式。

C《小雅·大田》中有“以我覃耜,俶载南亩”的诗句,这表明耜耕是继火耕而起的利

用耒耜翻地的耕作方式。

D协田和耦耕两种耕作方式都需要多人合作,但使用的工具不同,协田主要使用耒,耦

耕的主要工具是耜。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提到的挖土工具主要是耜,这说明春秋时期的耕作方式是耦耕,它已取代

了协田而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B由人力拉的犁耕技术使得耕地的速度有了较大的提高,而牛和犁相结合的牛耕技术又进

一步提高了耕作效率而被推广。

C春秋时期的人名中普遍出现了“耕”和“牛”两个字,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牛耕这种

耕作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

D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耦耕是最有效的耕作方式,它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激发了劳

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兴趣。

 

查看答案

  诗人说;预言丰收是轻松的,它可以用彩笔描绘;庆祝丰收是欢乐的,它可以用响鼓紧擂;创造丰收是辛苦的,它需要像小河一样流淌的汗水。

请以“         丰收”或“丰收的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1.可以大胆想象,内容须与“丰收”相关。具体的角度和写法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写故事,发表看法等。

2.题目自行补齐,例如“感悟丰收”、“丰收的故事”等。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曰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的。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磨了他的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 很难受。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样做才能不酗酒,不做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1.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2.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