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性的弱点 周末上午,天气晴朗,非常适合到外面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性的弱点

周末上午,天气晴朗,非常适合到外面逛逛,但我一个人在家看NBA。今天的比赛对我喜欢的火箭队来说,非常关键。打胜这场比赛,火箭队将成为本赛季的冠军。到底是火箭队‚“道高一尺”,还是火箭队的对手小牛队“魔高一丈”呢?难以预料!为了怕打扰,我昨天晚上还特意编造了几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将老婆孩子送到丈母娘家里。

“咚”“咚”“咚”……

电视里,火箭队与小牛队正打到紧要处,双方比分在相持中交替上升,呈胶着状态,谁都无法将对手甩开。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咚”“咚”“咚”……

“是谁这么煞风景?”我不耐烦地开门“老板,打搅了。这本书您一定得看看……”原来是个推销员!

真讨厌!我正要关门,那人麻利地把脚伸进门来,不由分说将书递到我手上,涎着脸嘻嘻地笑。“老板,这本书您一定得看看……” 看他的样子,不翻翻那本书他是不肯走了。为“让他死心,我接过书,准备装模作样地翻翻便还给他——我从不在新华书店以外的场所买书。

书是卡耐基写的,这本书我其实有,很薄的一本。不过眼前的这个版本应该还收录了卡耐基的其他文章,否则没那么厚,而且,装帧很是精致。翻着翻着,我突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百元钞票。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顿时觉得面红耳赤,心狂跳不止。那人正低头翻着他的背包,应该没觉察到我表情的变化。

我合上书,瞄了一眼封底,故作轻松地说:“这本书还不错,多少钱?——哦,200元。”

那人满脸堆笑:“本来要200元的,咱俩有缘,150元卖给你。”

我眼睛一眨,突然明白了:小样儿,弄张假币在书中,想骗我买书!不过,也说不定是真钞。我打定主意,要把书价砍100元下来。如果书中夹着的是假币,花五十元买本这么厚的书也不错;如果是真钞,嘿嘿,我除了白得一本书,还可以倒赚五十元!

“五十块我就买!”我斩钉截铁地说。

“天哪!你总得让我喝口稀饭吧?这个价,我实在卖不了!”那人的样子很夸张,像是我在喝他的血。

“超过五十元就没得谈!”说完我就准备关门。

那人见状,用手一拦,作无比痛心状:“好吧,我卖了,谁叫咱俩有缘呢!”

付了钱,拿了书,关上门。我顾不上其他,急急忙忙找到书中那100块钱,拿出家中常备的小验钞机,一验,没叫!再放进去一验,还是没叫!我乐了,果然是真钱!抬眼一看,电视里我支持的火箭队也正领先着呢!胜券在握!势必要“擒牛”成功啊!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啊!正在这时,敲门声又响起,我打开门,正是刚才的推销员。

那人焦急万分地说:“老板,太对不起了,我书中夹着300元钱,是我母亲寄给我的,有一张钞票的编号我还记得。”

“你这骗子!”我跳了起来,愤怒地几乎有些歇斯底里。

“钱肯定在你身上,不给我就报警啦,反正我记得钞票的编号!”推销员的音调也提高了,看他的表情,一脸正气很有些洋洋得意。

这时,楼上传来邻居家开门的声音。事情闹大影响不好,破财消灾吧!我不情愿地掏出300元钱。关上门,一屁股瘫坐在沙发上,半天缓不过神来。电视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发生了惊天大逆转,这会儿拥抱、欢呼的居然是小牛队的队员和球迷!我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看着桌上那本花了250元买来的《人性的弱点》,我不由感叹:“这本书还真适合我。”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情节曲折是这篇小说一大特点。在双方的较量中,“我”貌似始终掌握主动,实则一直被对手牢牢牵制,落得个被“逆转”的下场。

B小说对我与推销员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进行了细致描写,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较深刻的印象。

C“事情闹大影响不好,破财消灾吧!”这句话表现出“我”息事宁人的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与骗子纠缠,用钱打发他算了。

D本文篇幅短小,却构思巧妙,如买书花的钱是250元、书是《人性的弱点》等细节安排,非常耐人寻味,都能显出作者的独特匠心。

E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贪小便宜吃大亏。不是骗子的骗术有多高,而是人一旦被“贪欲”抓牢,骗子就会轻易得逞。
2. 结合全文,梳理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 文中划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局是我“偷鸡不成蚀把米”,骗子得逞。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1. B C 2.(6分)戒备——算计(权衡、盘算)——得意(高兴、狂喜、快乐)——愤怒——自认倒霉(吃哑巴亏)——自省(自叹) (每点1分,共6分) 3.(6分)结构上:与文中开头、结尾两处对NBA球赛的描写相照应,使小说结构完整。内容上:①突出“我”的喜悦之情,因为“我”发了意外之财时,“我”支持的球队也领先了。②与小说情节相吻合,火箭队领先却输了比赛,“我”先占了50元便宜却最终被骗走了250元;或为情节的发展蓄势,使“我”的被骗、火箭队的失利更发人深思。(结构作用2分;内容作用每点2分;共6分) 4.(6分)参考思路①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事情闹大影响不好”说明“我”是一个好面子的、虚荣的人,“我”害怕别人知道贪小便宜的弱点的;②深化了小说主题,使其更具有讽刺性;③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④呼应小说标题“人性的弱点”;⑤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具有现实性。(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小说内容、行文特点的理解与分析。B.对骗子没有“心理”的描写。C.“息事宁人”错,是惧怕骗子报警 。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是理解和概括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能力,考生在作答这样的试题时要认真阅读所给小说,然后结合对题干和小说内容的把握准确答题。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的心理变化是:戒备——算计(权衡、盘算)——得意(高兴、狂喜、快乐)——愤怒——自认倒霉(吃哑巴亏)——自省(自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段落或者是句子的作用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从三方面作答——内容、结构、主旨。作用类试题是考查的一个很热门的问题,只要考生能结合文章在以上几个发面回答就可以了。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可得出答案:结构上:与文中开头、结尾两处对NBA球赛的描写相照应,使小说结构完整。内容上:①突出“我”的喜悦之情,因为“我”发了意外之财时,“我”支持的球队也领先了。②与小说情节相吻合,火箭队领先却输了比赛,“我”先占了50元便宜却最终被骗走了250元;或为情节的发展蓄势,使“我”的被骗、火箭队的失利更发人深思。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者创作意图探究类题目,这类试题一定是在准确认真阅读和理解了文本后才能准确作答的。考生切勿没弄懂文意就草草答题,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可知作者的创作意图是: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事情闹大影响不好”说明“我”是一个好面子的、虚荣的人,“我”害怕别人知道贪小便宜的弱点的;深化了小说主题,使其更具有讽刺性;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呼应小说标题“人性的弱点”;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具有现实性。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养民的基础之上,更强调了教民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能                                          ,那么便会有很多的年轻人为老人代劳,孝敬老人。

(3)《过秦论》中作者贾谊只用                                            

两句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秦末农民起义一呼百应,恢弘壮阔的历史画卷。

(4)《师说》  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歌曲《山路十八弯》中描写了山路的曲折难行,李白的《蜀道难》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注:伶人——古时称演戏唱歌作乐的人为伶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此三者,吾遗          恨:怨恨

B.盛以锦囊,负而        前:在前面

C.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D.故其盛也                方:正当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王临终之时,留给庄宗三支箭,希望他不要忘记三个遗恨。庄宗每次出兵都要带着这三支箭。

B.庄宗俘获了燕王父子,杀了梁国的君臣,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皇,替自己的父亲完成了遗愿。

C.庄宗由最初的意气风发终落得泪下沾襟的悲惨结局,充分证明了江山“得之难而失之易”的道理。

D.作者欧阳修认为庄宗之所以会失败,全在于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贪图享乐,最终被伶人杀害。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这些年,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值得社会关注。这种“戾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为一种“怨气”,将诸多抱怨加以发泄,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困扰都变成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气,一股子幽怨,一肚皮牢骚;二是表现为一股“火气”,对于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不是深入探究,用文艺的方式加以思考和表现,而是宣泄火气,表现怒气,渲染对立而非理解,鼓励对抗而非沟通,醉心于“放炮”,沉溺于“出气”和“过瘾”,而无心寻求解决;三是表现为一种“贫气”,用油腔滑调、声嘶力竭的谩骂和嘲笑来表达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虚无的态度,犬儒虚无的态度和对于现实的哈哈镜般的理解,使得文艺作品流于类似手机短信和段子的水准。

“怨气”“火气”和“贫气”造成了一种“戾气”蔓延的文化心态。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

它们的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而当时出现的“文明戏”也由于这种状态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消失了。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这样的作品喧嚣一时,但如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被遗忘。

感情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但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并非文艺的正道。放任情绪的过度展现,往往会流于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力量。滥情就会偏执,让情绪支配了自己的整个创作,放任放纵放肆,失掉了文艺的真实的力量。而矫情会虚假地迎合公众的情绪和社会的热点,变成“无情装有情”“作者无真情”。今天大家所警觉的所谓“装”,其实正是这种宣泄情绪的表现,看起来气势压人,其实既缺节制,也少深度,情绪泛滥矫揉造作的同时也没有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摘编自张颐武《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1.下列关于“文艺作品的‘戾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中的“戾气”主要表现为“怨气”“火气”和“贫气”。

B.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C.文艺作品中的“戾气”往往是对某种社会负面情绪的“迎合”与渲染。

D.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是公众情绪的宣泄,是社会问题的客观表现。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导致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的与真实的力量。

B.情绪泛滥矫揉造作,既缺节制,也少深度,缺失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

C.宣泄情绪、渲染“戾气”,扭曲了社会现实,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

D.作品放任情绪过度展现,刻意迎合公众的情绪与社会热点,追求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戾气”蔓延的文艺作品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B.晚清的谴责小说,是类似“戾气”的文化,被鲁迅批评,这类作品很快就会被遗忘。

C.文艺作品中的“怨气”表现为对于社会问题或现实矛盾的挑战与对抗。

D.宣泄“戾气”的文艺作品让社会问题成为它唯一的表现,极端化社会情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

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对朋友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才可以重新开始。”

要求:①自选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填空(任选3句)

(1)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2)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