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竹叶舟 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放在蜀葵旁,从梅树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竹叶舟

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放在蜀葵旁,从梅树下的一颗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然后把叶子放在水桶里。

“船,你喜欢吗?”小男孩出神地盯着水桶看。他抬起头看看秋子,咧着嘴微笑着。

“秋子给你做了好多好玩的船,”小男孩的妈妈说,“因为你是好孩子。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

秋子之所以要跑到屋外的小院子里来,是因为察觉到小男孩的妈妈想同她的爸爸单独聊聊。

这个孩子很淘气。秋子就把他领了出来。他是她未婚夫最小的一个弟弟。他搅着叶子,“它们在打仗呢!”他高兴得跟什么似的。

她把洗净的和服拧干,晾了起来。

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的未婚夫还没有回来。

“打!”小男孩一边使劲地搅着水。一边喊,“狠狠地打!”

“你把衣服全搞湿了。”

“要不然它们不动呀!”确实,他把手一拿出来,竹叶就静止不动了。

“把竹叶放到河里去,那样就不会停了。”

小男孩把桶里的竹叶捞了起来,秋子把水浇到蜀葵上,然后把水桶拿回厨房。她站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把竹叶一片一片地扔进河里。小男孩乐得直拍手。“我的打赢了!你看,你看!”他沿着河边,跟在竹叶后面跑,,秋子把最后的几片扔到河里,跟在小男孩的后面跑。

她跑得很费力,因为她的左脚有毛病。她孩提时,得过小儿麻痹症,左脚跟着不了地。这左脚狭小,柔软,脚面弯得拱了起来,她既不能跳绳,也不能走稍远一点的路。她放弃了婚嫁的希望,但不久却订婚了。毅力可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卖力地锻炼,希望能使左脚跟着地走路。脚跟很快地起了泡。但她坚持着。不久,便失败了。尽管放弃了锻炼,但打泡后的伤疤仍留在她的左脚跟上。就像烂冻疮似的。

这男孩是她未婚夫的弟弟,所以这是她第一次用脚跟走那么多的路。

面前是一条小溪,上面浮动着杂草。两三片竹叶被勾住了。

小男孩就在她面前约一步的地方看着竹叶。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她走过来,更没有留神她走路的姿势。小男孩颈子上的深凹处使她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她很想把孩子抱在怀里。

小男孩的妈妈走了出来,对她说了声“再见”,便挽着孩子走了。

“再见!”小男孩平静地说。

不是她未婚夫死了,就是婚约被取消了。

大概是战争时的阴郁气氛才使他想同一个跛得厉害的姑娘订婚的。

她没有进屋去,而是走到隔壁看人家造房子。这房子大概是郡里最大的一间,大家都站在那里看。战时,建筑中断,野草丛生;现在一下子都改观了,门口还有两棵苍劲的松树。

在秋子看来,这是一种坚固结实的房屋,但是,却有许多窗户,走廊好像全部包在玻璃里。

大家猜测着搬进去住的会是什么样的人,但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秋子家屋外的小院子里,长着蜀葵、梅树和一棵矮竹,有可供晾晒衣服的绳子或杆子之类的东西,还有可供汲水的井。

B.“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小男孩的妈妈说这句话,不仅是鼓励小男孩听话,还暗含让秋子就在院子里陪小男孩玩的意思。

C.小男孩喜欢竹叶互打,体现了他好战的心性,这一点使得秋子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因为秋子的未婚夫是一位参战的士兵。

D.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较为平淡,几乎没有起伏变化,不仅没有一般小说的开端、发展,甚至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上的高潮。

E.小说在表达上,虽然用语简淡洁静,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着的一股深沉浓烈的情感。
2.题目中提到“竹叶”,文中也分别提到“竹叶”在水桶中和河流中,“竹叶”的这几次出现有哪些作用?请分别简要分析。

答:
3.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4.这篇小说在结尾处没有明确地写出结果。秋子的婚事,到底是未婚夫死了还是婚约被取消了,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代;连同那个房子,搬进去的是什么样的人,也都无法确切地知道。对于这样的安排,有人认为这是匠心独运的妙法,也有人认为这是小说的局限或弊端。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1.BE 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作者以“竹叶”作为题目的一部分,有象征人物命运、暗示作品主题的作用。小说开头部分,竹叶出现在水桶中,起开展情节的作用。秋子把竹叶放在水桶中,给小男孩当船玩,目的是把小男孩留在院子里,好让他妈妈谈事情。小说中间部分,竹叶出现在河流中,起发展情节、转换情节的作用,也暗示了人物命运陡转直下的变化。 3.秋子是一位备受命运打击、苦难深重的改变着痛苦着的普通女子。①命运多舛。小时得小儿麻痹症,左脚不能正常走路;战争结束了,婚事被取消了。②抱有希望。订婚后,非常卖力地锻炼走路,以至于脚跟都起了泡。③坚毅隐忍。长大后,放弃婚嫁的希望;为了未婚夫的弟弟,忍痛走了极远的路;婚事被取消后,没有哭闹,只是无奈地看着别人家的房子。(总说2分,分说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4.(示例1)小说的结尾没有明确地写出结果,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虽然没有明确交代未婚夫是死是活,也没有交代婚约的取消与否,但秋子的婚事是肯定结束了的。这个悲剧性的结局是肯定的、明确的。作者正是通过这个没有明确结果的方式,表达秋子的无法排遣的郁闷和忧苦,表明秋子的悲愁无法了结,只能承受着。 (示例2)小说的结尾没有明确地写出结果,这是作者思想局限的体现。作者借秋子的命运,表达的其实是他自己的悲观消沉的情绪。不管是未婚夫战死了,还是秋子被退婚了,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秋子的婚事结束了,悲苦的结局是同定的。当秋子与小男孩及其妈妈分别后,她内心的悲伤无法排遣。只好看邻居的房子;看房子也没有结果。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对命运的无限深沉的绝望,从而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浓重的悲观色彩。(观点2分,结合文本4分,条理清晰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小说内容、行文特点的理解与分析。A.“汲水的井”是没有的,其他的应该都有,按情理,秋子家用的水,可能源自院子外的那条河。C.使秋子想起未婚夫的原因是错误的。原文为“小男孩颈子上的深凹处使她想起了她的未婚夫”,不是此项表述的小男孩“好战的心性”。D.该项说此篇小说的情节几乎没有变化甚至没有高潮,是错误的。此篇小说的情节是较平淡的,但却极为完整,只不过或隐或显而已。秋子想抱小男孩的时候就是高潮部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中提到“竹叶”,文中也分别提到“竹叶”在水桶中和河流中,“竹叶”的这几次出现有哪些作用?答题时,要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作答。因此可得出答案:作者以“竹叶”作为题目的一部分,有象征人物命运、暗示作品主题的作用。小说开头部分,竹叶出现在水桶中,起开展情节的作用。秋子把竹叶放在水桶中,给小男孩当船玩,目的是把小男孩留在院子里,好让他妈妈谈事情。小说中间部分,竹叶出现在河流中,起发展情节、转换情节的作用,也暗示了人物命运陡转直下的变化。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从语言、行为举止等方面概括小说人物形象。解答本题,应先抓住有关人物的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内容,然后根据具体的情节,如“毅力可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卖力地锻炼,希望能使左脚跟着地走路”“这男孩是她未婚夫的弟弟,所以这是她第一次用脚跟走那么多的路”“她没有进屋去,而是走到隔壁看人家造房子”等,可以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结合主题、内容、情节和结构来探究小说的深层意蕴。此题考查对文学类文本的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根据题意,首先应明确观点。赞同前一观点,应主要从结构、主人公秋子的角度来探究。赞同后一观点,应主要从作者的角度探究。探究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急流和瀑布飞泻、发出巨大声响的诗句是                    

(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两句以孩子梦中蹬破被里的描写来表现当时诗人一家生活条件的艰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小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  ①离宫:行宫,古代帝王出巡暂住之地。②辇路:宫中的路,多供帝王的辇车行走。③繁华镜:有细致花纹的铜镜。
1.这首词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词人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慨?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答:

 

查看答案

完成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礼科给事中。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玩。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州县官。诸疏皆下部议行。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今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既,又言:“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请敕漕臣密察严劾。”上并采纳。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留任自文然始。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清望,号“姚魏”。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例。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柯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迁左都御史。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宜驻重兵通声援。”上嘉纳之。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风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风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十五年,授刑部尚书。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选自《清史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任有司           稽:拖延

B.勿滥委私人州县官     署:部署

C.以给事中敢言清望     负:享有

D.仍用锁             系:禁锢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文然直言敢谏。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多被皇帝采纳。

B.姚文然关爱百姓。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争辩,不得时就很自责。

C.姚文然重视法律。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

D.姚文然通晓军务。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2)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来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析】
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可分拆的整体。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在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华东交通大学新增加的《学生行为规范》条例引发网友热议,其中“让女生走在马路内侧”“为女生拧松饮料瓶盖”“走路避开女生背包的一侧”,格外受关注。有人直呼做到那样就是暖男了,也有人认为这是矫枉过正、涉嫌歧视女性……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