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人说:满园花朵,都源于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人说:满园花朵,都源于一粒种子,一颗种子可以孕育出一大片森林。

哲人说:上帝在创造每一个人时,在他心里都埋下了一粒种子。

农人说:如果没有种子田野会一片荒芜,但光有种子也不一定能够丰收,还要付出劳动和汗水。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心灵的种子 有位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公平的在每个人心里埋下一粒种子。这一粒小小的种子,在每一个人心中发芽,生长,最后绽放出心灵上最美丽的花。 人与人不尽相同,种子也会因人而异。那么,这心灵的种子是什么呢?这粒心灵的种子,或许叫“希望”。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希望”,不管是什么,每当我们开始着手做一件事时,“希望”就伴随着我们,我们希望成功、我们希望赢、我们希望有一个好的分数……希望常常是我们成功的动力,而我们也常常因为抱有希望,而走上成功的殿堂。伟大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仅凭三根可动的手指,对广袤的宇宙展开了探索和研究,有了不小的成果。当一个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全身瘫痪,他是否曾沮丧,如何克服。他坚定的回答道:“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这听起来是老生常谈,但霍金有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他因为总抱有乐观的希望,完成生命的飞跃。 有句广告词“有希望才有未来”也是对希望的诠释。有了希望,能超越自我,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让“希望”的种子在心灵里发芽,绽放出人生最艳丽的花。这粒心灵的种子,或许是“追求”。 有人问三个砌砖的人,他们在做什么。一个回答:“砌砖”。一个回答:“赚钱。”最后一个回答:“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若干年后,第三个人成为有名的建筑师。 三句话反映了三个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第三个人的梦想激发了他义无反顾的追求,成为他成功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梦想。人生正是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造。著名的莱特兄弟从小怀有远大的追求——飞上蓝天。于是日日夜夜在大谷仓里研制飞机,还多次冒险试飞,正是因为一份执着的追求,他们开创人类像鸟儿一样翱翔于天空的先河,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重要一步。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在追求中不断滚动,页页刷新,飞速发展。 追求,是烟雾迷蒙中的灯塔,时刻照亮我们向前奔跑,向前追逐,将梦想变为现实。让“追求”的种子在心灵里发育,绽放出人生最绚丽的花。这粒心灵的种子,或许是“爱”。 或许可以这样讲,“爱”的种子最普及。家人之间相爱,朋友之间相互关怀的爱,对着五星红旗引吭高歌是对国家的爱。在大灾难中,我们看到人间最朴实的真情,最朴实的爱。人们的每一份捐款,每一次祈祷,都是“爱”最美好的诠释。在人们犯错误是,一个宽容的微笑,是一份温暖的友爱。当有老人上车时,让一个座位、扶一把,都是陌生人之间最美的温情…… 爱,这粒朴实无华的种子,早已广泛播种于每个人的心田,绽放出人生最美丽最动人的花。 上帝在每个人心中种下的种子,都已经静悄悄的生长,经过一次又一次灵魂的丰润之后,最终总会绽放出心灵中最美的花。 【解析】 试题分析:要充分理解“种子”的含义,可以谈:“理想就是事业的种子,再伟大的事业也是源于起初的一个理想”;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种子;要让种子生根发芽,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心中要有成功的“种子”等。学生可能认为题目寓意深刻,难以把握。实际上,题的核心就是“种子”。而题干中的三句话只是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诗人的话,告诉我们可以探究“花”与“种子”之间的关系,而二者既可以解读为实际的“花”与“种子”,也可从二者的联想意理解。哲人的话角度更是开阔,我们可以从“种子”的实际意义与联想意义想开去。农民的话则是告诉我们可以仔细探究“种子”与“丰收”之间的逻辑关系,当然依然可以从实际意义与联想意义两个层面来分析。不容忽视的是材料最后还有一个“……”,我们可以对种子随意展开任何角度的说明、分析、探究、解读。回归到生活,我们可以把生活生命中的任意感悟融入到作文中,当然,一定要在对“种子”思考感悟中搭建严密稳固的桥梁。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__①__写出浓浓春意,__②__把视觉与听觉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场面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般人可能都经历过,__③____④__像李清照这样的高手__⑤__能传神地将这精微的心理描写出来。

答: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⑤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

梅玉荣

201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在百年庆典之际,清华人常常谈起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1931年,梅贻琦正式出任清华校长,可谓就任于危难之际。那时国内形势风雨飘摇,学潮动荡,清华师生赶校长、撵教授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但梅校长却深得学生爱戴。无论什么时候,清华学生的口号都是“反对×××,拥护梅校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他风趣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吧!”此后不到10年时间,清华大学便声名鹊起。

梅贻琦治校期间,校务采用分层负责制,讲民主,又法度严明。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

同时,礼遇教师也是清华得以兴旺的重要因素。梅贻琦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他和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直保持着诚挚的友谊”。最有影响的事例是对华罗庚的“三破格”: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梅贻琦破格录入清华大学;又破格从一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并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

梅贻琦为人重实干,平时不苟言笑,开会很少说话,人称“寡言君子”,有学生作一打油诗调侃其谦逊含蓄:“大概或许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怕仿佛不见得。”一时被传为笑谈。实际上,如果非要他报告或讨论,其言语总是条理分明,把握重点,在许多人争辩不休时,他常能一言解纠纷。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虽话少,却极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时偶发一语,便隽永深长耐人回味。陈寅恪曾大发感慨:“假使一个政府的法令,可以和梅先生说话那样谨严、那样少,这个政府就是最理想的。”

1937年,国难当头,在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奉命迁往昆明成立西南联大时,寡言的梅贻琦讲过这样一段“高调”的话:“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敢说一句‘掌告无罪’。”建校初期三人(另有南开的张伯苓和北大的蒋梦麟)共同主持校务,此后八年的西南联大主要校务工作由梅贻琦执掌。在此期间,他凡事讲究民主,处理问题公正,并和众多教授一样贫寒。一次家中来客,夫人韩咏华只得上街摆地摊,出卖子女幼时所穿衣服,得款10元用以待客。在战乱频频、校务繁重、生活艰苦的环境下,梅贻琦呕心沥血,管理井井有条,创造出联大“筚路蓝缕、弦歌不辍”的局面。其高风亮节广受赞誉,被称为西南联大的“船长”。

1946年9月,梅贻琦辞别春城,回到北京,继续任清华大学校长。

1955年,梅贻琦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在这里就读。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为“两岸清华校长”。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他逝世两个星期后,人们打开他生前随身携带的手提包,里面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非常清楚。梅贻琦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国内有校友集资栽种的花木,叫“梅林”。梅贻琦纪念奖章被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毕业生视为最高荣誉。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括了他与清华的不解之缘。由生到死,梅贻琦一生只干好这一件事:奠定了清华的校格,提升了清华的声望。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1年第13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国内形势动荡的情况下,梅贻琦临危受命,挑起清华校长的重担,尽管当时校长被赶是常事,但他却深得学生拥护。

B.梅贻琦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因而在他主政清华时期以通才教育为唯一要务。

C.华罗庚曾经得到梅贻琦的破格录用,并被送到英国深造,最终成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也一直对梅贻琦心存感激。

D.曾有学生作打油诗调侃梅贻琦为人不苟言笑,话语不多,但他做报告或讨论,却能其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E.本文以梅贻琦与清华的不解之缘为线索,描写了他勇担重任、使清华走向辉煌的经历,表现了一位学者的严谨学风。

2.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不到10年时间,便使清华大学声名鹊起,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3.从全文看,应该怎样理解题目“一生清华,一世清白”?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2)风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3)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裘万顷

秋事雨已毕,秋容晴为妍。

新香浮罢亚,余润溢潺湲。

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

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注:机杼:指织布机。 蛩:古书上指蟋蟀。③罢亚:稻摇摆的样子。

1.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四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小题。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也。濬博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太过,濬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濬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濬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识□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濬为益州刺史。濬设方略,悉诛弘等。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除大司农。羊祜雅知濬有奇略,乃密表留濬。

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濬造船于蜀,其木屑蔽江而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流屑以呈孙皓曰:“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军。”皓不从。

时朝议咸谏伐吴,濬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州)贤愚无不嗟怨。□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发诏。濬于是统兵。先在巴郡之所全育者,皆堪徭役供军,□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尔,尔必勉之,无爱死也!”

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壬寅,濬入于石头。皓乃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造于垒门。濬躬解其缚,送于京师。收其图籍,封其府库,军无私焉。

(选自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欲济其所欲                 济:成就

B.宜有以裁之                   裁:裁决

C.羊祜雅知濬有奇略             雅:向来

D.三者一乖,则难图也           乖:不顺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识□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②□观时运,宜速征伐

③帝深纳焉,□发诏               ④□父母戒之曰

A.①之 ②若 ③乃  ④之       B.①者 ②且 ③乃  ④其

C.①之 ②且 ③则  ④之       D.①者 ②若 ③则  ④其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B.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D.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濬虽然通晓古籍,姿容俊美,但由于一直不注意修养品行,因此不被当时的人们称道。

B.州郡征召王濬担任河东从事,他到任以后,查办了一些不廉洁的官吏,让他们自动离去。

C.王濬做益州刺史时,设下计谋将盗贼张弘等人绳之以法,边境少数民族百姓纷纷投奔他。

D.王濬接受晋武帝的诏命建造战船,他造船用的碎木片顺流而下,引起了吴国君臣的警惕。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译文:

(2)王府君生尔,尔必勉之,无爱死也!

译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