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铣,后梁宣帝曾孙也。铣少孤贫,佣书自给,事母以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铣,后梁宣帝曾孙也。铣少孤贫,佣书自给,事母以孝闻。炀帝时,以外戚擢授罗川令。

大业十三年,岳州校尉董景珍、沔州人张绣等同谋叛隋。郡县官属众欲推景珍为主,景珍曰:“吾素寒贱,虽假名号,众必不从。今若推主,当从众望。罗川令萧铣,梁氏之后,宽仁大度,有武皇之风。吾又闻帝王膺箓,必有符命,而隋氏冠带,尽号‘起梁’,斯乃萧家中兴之兆。今请以为主,不亦应天顺人乎?”乃遣人谕意,铣大悦,即日集得数千人,扬言讨贼而实欲相应。遇颍川贼帅沈柳生来寇罗川县,铣击之,不利,因谓其众曰:“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若从其请,必复梁祚,遣召柳生,亦当从我。”众皆大悦,即日自称梁公,柳生以众归之

义宁二年,僭称皇帝。武德元年,迁都江陵,修复园庙。引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令掌机密。其大司马董景珍之弟为伪将军,怨铣放其兵,遂谋为乱,事泄,为铣所诛。铣以绣为尚书令,绣恃勋骄慢,专恣弄权,铣又恶而杀之。既大臣相次诛戮,故人边将皆疑惧,多有叛者,铣不能复制,以故兵势益弱。

四年,高祖命赵郡王孝恭及李靖率巴蜀兵发自夔州,沿流而下,数日,克其水城。铣自度救兵不至,谓其群下曰:“天不祚梁,数归于灭。若待力屈,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幸全众庶。诸人失我,何患无君?”铣以太牢告于其庙,率官属缌缞布帻而诣军门,曰:“当死者唯铣,百姓非有罪也,请无杀掠。”孝恭囚之,送于京师,竟斩于都市,年三十九。                         

《旧唐书萧铣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州校尉董景珍、沔州人张绣等同谋叛隋    同谋:共同谋划做坏事的人

B绣恃勋骄慢,专恣弄权                    弄权:玩弄权术

C若待力屈,必害黎元                      黎元:百姓

D竟斩于都市                              都市:都城中的集市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B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C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D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戚”亦称“外家”,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隋朝的杨坚等。

B“太牢”,即古代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而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要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被称为“牢”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此制。

D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穿六个月丧服的人。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这里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萧铣家境贫寒,以孝成名。萧铣虽为皇族后代,但少时贫寒,因孝敬母亲而闻名,由此被隋炀帝提拔为罗县县令。

萧铣顺应民意,聚众反隋。大业年间董景珍、张绣等叛隋,推举萧铣为主。萧铣做首领后很快就聚集数千人。

萧铣诛杀功臣,势力渐弱。萧铣先后诛杀董景珍之弟和张绣,大臣接连被杀,致使故人边将心生疑惧,多有叛离,因此兵势渐弱。

萧铣心念百姓,主动投降。武德四年,萧铣兵败,他认为天命不在梁,若顽固抵抗,定会伤害百姓,于是主动投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素寒贱,虽假名号,众必不从。今若推主,当从众望。

(2)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幸全众庶。诸人失我,何患无君?

 

1.A 2.C 3.D 4.A 5. (1)我向来出身寒微低贱,虽然假借名号,大家一定不听从。现在如果推选首领,应当听从大家的期望。(素:向来,一向;假:假借;望:期望。句意)(5分) (2)趁着城池还没有被攻下,应该先出城投降,希望免除乱兵的祸害,侥幸保全百姓。大家失去我,又何愁没有君主呢?(及:趁着;拔:被攻下;冀:希望;何患无君?宾语前置。句意。)(5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同谋”:共同谋划。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D项错误,“期”是穿一周年丧服的人。 考点: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A“因孝敬母亲而闻名,由此被隋炀帝提拔为罗县县令”错误,原文是“以外戚擢授罗川令”,即萧铣因“外戚”被授予罗川令,故该项强加因果。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 萧铣是后梁宣帝的曾孙。萧铣少时孤贫,卖书谋生,侍奉母亲很孝顺。炀帝时因外戚之恩被提拔为罗川县令。 大业十三年(617),岳州校尉董景珍、沔州人张绣等共同谋划起兵反隋。郡县官属众人欲推举景珍为首领,景珍说“:我向来出身寒微低贱,虽然假借名号,大家一定不听从。现在如果推选首领,应当听从大家的期望。罗川县令萧铣,是故梁后代,宽仁大度,有梁武帝遗风。况且我听说帝王兴起,必有符命。隋朝官吏尽称‘起梁’,这是萧氏中兴的征兆。现在推他为首领,不也是顺应天意、顺从人心吗?”便派人告知萧铣。萧铣非常高兴,就当天招募军队几千人,扬言讨伐贼寇,实则准备响应景珍起兵。时逢颍川贼寇沈柳生进犯罗川县境,萧铣攻打他,出战不利,对其部下说:“岳阳豪杰首先谋划起义,请我担任首领,现在隋朝的政策行不通,天下全都反叛了,我虽想独自守节,也没有能力保全自己。况且我祖先曾经在这个地方定都,如果依从景珍的请求,一定能恢复梁朝,再以檄文招降柳生,他会依从我。”众人大喜,当天自称梁公,柳生率众归附萧铣。 义宁二年(618),妄称皇帝。武德元年,迁都于江陵,修复先祖园庙。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主掌机密事务。大司马董景珍之弟担任伪将军,怨恨萧铣放纵他的军队,心怀不满,谋图作乱,因事情泄漏被萧铣所杀。萧铣提升张绣为尚书令。张绣居功自傲,专横放纵玩弄权术,萧铣厌恶他又杀了他。大臣接连被诛杀之后,因此大臣旧将尽怀疑惧,往往叛离,萧铣不能再禁制,所以兵事日渐衰弱。 武德四年,高祖命令赵郡王李孝恭与李靖率领巴蜀兵从夔州出发,顺流而下,数日之后,攻破水城。萧铣自料救兵不会前来,对其属下说:“上天不保佑梁朝啊!几次快要灭亡。如待力尽而降,必害百姓遭殃。怎能因为我一人而伤害百姓?如今趁着城池还没有被攻下,应该先出城投降,希望免除乱兵的祸害,侥幸保全百姓。大家失去我,又何愁没有君主呢?”萧铣用太牢告祭于太庙,率领官属身穿孝服前往军门,说“:应死者仅萧铣一人,百姓无罪,请不要杀掠他们!”孝恭把萧铣囚禁起来,运送至京师。最终被斩于都城中的集市,时年三十九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距今2500年左右(也就是史称战国的时候)的一本杂书里有如下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这本著名的杂书是《山海经》。

在书里,神荼、郁垒还只是四个黑魆魆的汉字,但很快,神荼和郁垒就大变活人来到了国人们的门前。汉代,在除夕欢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人们便开始削刻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的两边。这两个人形桃木像就是上门服务的神荼、郁垒,被称为桃符。为何古人单单选择了桃木为辟邪震鬼之物呢?在一本叫作《典术》的较为严肃的杂书里说:“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压伐邪气,制百鬼。”在这里我们触到了国人很实在的一面,他们的想法相当简单,人难以忍受的气味,那么也一定会让鬼因难以消受而却步。为什么古人们会相信那两块桃木就能是两位远在沧海之中镇守鬼门的神人呢?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到《山海经》中神话的空间性,神灵的活动都是与我们凡人同在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的,神、人活动混杂在一起,这一点与西方神话不同。因此,神人尽管遥远,但和我们一个世界,如果他们愿意来,他们就肯定能来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可能由于以木雕人太费事,人们便用削制好的桃板一左一右钉在门上,上面分别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或者干脆削一块桃木钉在门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这块桃木称作“仙木”“桃符”。再到后来就连找块桃木的麻烦都被我们精明节俭的祖先给省略了,他们直接拿来两张大红纸片,把两位大神画将上去,然后一左一右贴在门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门神。当然,这是到了宋代之后的事情了。

自神荼、郁垒开门神先河,中国的门神队伍便不断发展壮大,不少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也都成了门神。唐太宗李世民夜寐难安,疾病缠身,秦琼、尉迟恭两位武将便站到了太宗的寝殿门两边,太宗的病好了。为了让爱将脱身休息,唐太宗便命令画工描绘了两位武将的肖像在纸上,一左一右贴在寝殿门上。这两位杀人如麻的大英雄也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信得过、有威力的门神。后来的唐明皇也生了病,一个多月都没好。做梦见一个大鬼捉住偷窃的小鬼,大鬼说:“臣是钟馗,殿试没有被录取,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孽。”皇帝从梦中醒来,病随即好了,于是召名画师吴道子,要他按梦中所见,将钟馗画出来。从此,就有了挂钟馗像的习俗。

之后,门神队伍就大肆泛滥,有赵云、马超、孙膑、庞涓、萧何、韩信、燃灯道人……这个名单可以无限制地蔓延下去。十几年前到周围各户人家去看看,还可以在室内门上看到众多时尚人物的贴画,除了人们喜好的因素,追根溯源,这些都和千百年来的神荼、郁垒具有相同的功能。中国的神灵和百姓混居,不单单是在名单上,还在门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门神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山海经》中的记载,其发展演变经历了许多朝代,一直到当代还在演变。

B.门神神荼、郁垒最早在战国时开始出现,那时的人们用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两边,称之为桃符。

C在欢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门神便应运而生了,这寄予着人们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D.门神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上趋于简化,后来就成了贴在门上的大神的画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桃木是“五木之精,仙木也”,这是古人选择桃木辟邪镇鬼的原因,在《典术》这本较为严肃的杂书里有所提及。

B.到了魏晋南北朝,因为以木雕人太费事,人们便削一块桃木钉在门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这块桃木被称作“仙木”或“桃符”。

C.皇帝疼惜爱将的御旨,使秦琼、尉迟两位杀人如麻的大英雄成了民间喜闻乐见的门神

D尽管民间有挂钟馗像的习俗,但是钟馗到底长什么样,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原型,钟馗只是一个虚构的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神话中,神、人活动混在一起,如果愿意来,就肯定能来的而西方的神话人、神不属同一个世界。

B.中国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就属于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这一思路所创造的神仙世界。

C从秦琼、尉迟恭、赵云等名单可以看出,门神往往是由生活中的凡人演化来的

D.探究一下从神荼、郁垒到当今人家门上的时尚人物贴画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门神所具有的神秘力量并没有减少。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青年情绪低落,在草地上徘徊。忽然,一个小朋友拿着一束刚从草地上采来的野花,跑到他面前,说:“哥哥,这束花送给你,开心一点哦!”青年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接住了花束,开心地笑起来。

你对上面材料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新华网华盛顿3月6日     美国航天局6日说,一颗直径8米的小行星当天以非常近但比较安全的距离从地球近旁掠过,这也是两天来第3颗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这颗编号为2014EC的小行星一天前才被发现,美国东部时间6日16时21分(北京时间7日5时21分)飞抵近地点,与地球的距离不到6.2万公里,只有地球与月球距离的大约六分之一。由于体积太小,不借助观测设备人们无法看到这颗小行星。此前,一颗直径30米的小行星于美国东部时间5日下午(北京时间6日凌晨)从地球与月球之间穿过,与地球相距35万公里,约为月球距离的十分之九。美国东部时间5日晚(北京时间6日上午),类似的一颗小行星在距离地球月12万公里处掠过。

 

查看答案

今年11月22日是杨仙逸中学建校90周年纪念日,校学生会决定举办征文活动。要求从展现仙中校风和学风新面貌的方面自选角度、自定体裁写作1000字左右的文章。本校学生均可参加。比赛最终将选出一等奖五名,二等奖八名,三等奖十名,参与奖三十名,发给奖金和证书。请适当补写内容,代学生会写一则征文启事。

 

查看答案

填写下面古诗文空缺的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如娇》)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