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要搬家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等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开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有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友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3年前因病去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钱看电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

B.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少年时男孩和女孩同桌以及女孩要离开时发生的事,一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寻找同桌的女孩而被邀请做访谈的事。

C.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几十年来都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因为女孩给了他最初的温暖,这成了他生命的动力。

D.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在交代同桌的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E.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2)倒数第二段交代了主人公收到的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刘兵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4)对于小说结尾一段的设计,有人认为过于哀伤,不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1)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 (2)①这封信为主人公刘兵寻找当年的同桌画上了一个句号,使他的寻找有了回应。②信中说明了他的同桌不见他的原因,为后文交代女孩的去世埋下了伏笔。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过去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应该放在心里珍惜保存。(每点2分) (3)①自尊心强:少年时拒绝接受同桌给予的帮助。②学业、事业有成:不仅学业有成,而且经过打拼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③重感情,知恩图报:看重和同桌之间的情意,对同桌的离开感到伤心;对少年时同桌给他的温暖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寻找过去的同桌,并希望如有需要的话对同桌能有所报答。(每点2分) (4)观点一: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旨。①因为有了这个结尾的交代,读者才知道上面的信是主持人写的,而信的内容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旨。②小说表现的是主人公刘兵对少年时同桌的一种难忘的情感,交代了同桌的去世,这份情感只能在主人公的心里永远保留,不会受到现实的打搅。 观点二:这样的设计过于哀伤,不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①小说要表达的是一种同桌间纯净美好的情感,而王丽晨的去世便失去了交流情感的一方,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②主人公希望见到同桌,并希望需要的话能有所报答,王丽晨的去世使主人公的希望落空,给人一种好人未得好报的感觉,令人生叹。③如果去掉这个结尾,会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就使信中所表达的情感成为女孩内心的真实表白,更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旨。 (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合理,给6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拒绝女孩……替他交钱看电影”与原文情节不符,原文中是先拒绝,后“勉强答应了她”;再者说女孩“帮困救弱”,概括也不大准确,男孩虽然有困难的一面,但他不“弱”,男孩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很上进的学生。D.“插叙”改“补叙” E.“这给男孩的心理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分析错误。从小说的情节上看,男孩并不知道女孩已经去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节的作用的考核的题目,首先答出情节的内容:这封信为主人公刘兵寻找当年的同桌画上了一个句号,使他的寻找有了回应。然后答出情节在情节和主旨、人物上的作用,情节的作用是:信中说明了他的同桌不见他的原因,为后文交代女孩的去世打下了伏笔,主旨的作用是: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对过去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应该放在心里珍惜保存。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 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小说的结尾的赏析的题目,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阐明自己的理由,关键是分析和主旨的关系。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通过“                                        ”几句话表达了自己内外无亲、孤苦无依的悲情。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午睡觉来愁似织。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1.简要赏析“午睡觉来愁似织”中“织”字的妙处。

2.作者在下阕是如何表达乡愁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铣,后梁宣帝曾孙也。铣少孤贫,佣书自给,事母以孝闻。炀帝时,以外戚擢授罗川令。

大业十三年,岳州校尉董景珍、沔州人张绣等同谋叛隋。郡县官属众欲推景珍为主,景珍曰:“吾素寒贱,虽假名号,众必不从。今若推主,当从众望。罗川令萧铣,梁氏之后,宽仁大度,有武皇之风。吾又闻帝王膺箓,必有符命,而隋氏冠带,尽号‘起梁’,斯乃萧家中兴之兆。今请以为主,不亦应天顺人乎?”乃遣人谕意,铣大悦,即日集得数千人,扬言讨贼而实欲相应。遇颍川贼帅沈柳生来寇罗川县,铣击之,不利,因谓其众曰:“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若从其请,必复梁祚,遣召柳生,亦当从我。”众皆大悦,即日自称梁公,柳生以众归之

义宁二年,僭称皇帝。武德元年,迁都江陵,修复园庙。引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令掌机密。其大司马董景珍之弟为伪将军,怨铣放其兵,遂谋为乱,事泄,为铣所诛。铣以绣为尚书令,绣恃勋骄慢,专恣弄权,铣又恶而杀之。既大臣相次诛戮,故人边将皆疑惧,多有叛者,铣不能复制,以故兵势益弱。

四年,高祖命赵郡王孝恭及李靖率巴蜀兵发自夔州,沿流而下,数日,克其水城。铣自度救兵不至,谓其群下曰:“天不祚梁,数归于灭。若待力屈,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幸全众庶。诸人失我,何患无君?”铣以太牢告于其庙,率官属缌缞布帻而诣军门,曰:“当死者唯铣,百姓非有罪也,请无杀掠。”孝恭囚之,送于京师,竟斩于都市,年三十九。                         

《旧唐书萧铣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州校尉董景珍、沔州人张绣等同谋叛隋    同谋:共同谋划做坏事的人

B绣恃勋骄慢,专恣弄权                    弄权:玩弄权术

C若待力屈,必害黎元                      黎元:百姓

D竟斩于都市                              都市:都城中的集市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B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C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D岳州豪杰首谋起义/请我为主今隋政/不行天下/皆叛/吾虽欲独守/力不自全且吾先人/昔都此地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戚”亦称“外家”,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汉末的王莽与建立隋朝的杨坚等。

B“太牢”,即古代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具备为“太牢”。而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要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被称为“牢”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此制。

D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穿六个月丧服的人。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这里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萧铣家境贫寒,以孝成名。萧铣虽为皇族后代,但少时贫寒,因孝敬母亲而闻名,由此被隋炀帝提拔为罗县县令。

萧铣顺应民意,聚众反隋。大业年间董景珍、张绣等叛隋,推举萧铣为主。萧铣做首领后很快就聚集数千人。

萧铣诛杀功臣,势力渐弱。萧铣先后诛杀董景珍之弟和张绣,大臣接连被杀,致使故人边将心生疑惧,多有叛离,因此兵势渐弱。

萧铣心念百姓,主动投降。武德四年,萧铣兵败,他认为天命不在梁,若顽固抵抗,定会伤害百姓,于是主动投降。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素寒贱,虽假名号,众必不从。今若推主,当从众望。

(2)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幸全众庶。诸人失我,何患无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距今2500年左右(也就是史称战国的时候)的一本杂书里有如下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这本著名的杂书是《山海经》。

在书里,神荼、郁垒还只是四个黑魆魆的汉字,但很快,神荼和郁垒就大变活人来到了国人们的门前。汉代,在除夕欢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人们便开始削刻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的两边。这两个人形桃木像就是上门服务的神荼、郁垒,被称为桃符。为何古人单单选择了桃木为辟邪震鬼之物呢?在一本叫作《典术》的较为严肃的杂书里说:“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味辛、气恶,故能压伐邪气,制百鬼。”在这里我们触到了国人很实在的一面,他们的想法相当简单,人难以忍受的气味,那么也一定会让鬼因难以消受而却步。为什么古人们会相信那两块桃木就能是两位远在沧海之中镇守鬼门的神人呢?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到《山海经》中神话的空间性,神灵的活动都是与我们凡人同在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的,神、人活动混杂在一起,这一点与西方神话不同。因此,神人尽管遥远,但和我们一个世界,如果他们愿意来,他们就肯定能来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可能由于以木雕人太费事,人们便用削制好的桃板一左一右钉在门上,上面分别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或者干脆削一块桃木钉在门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这块桃木称作“仙木”“桃符”。再到后来就连找块桃木的麻烦都被我们精明节俭的祖先给省略了,他们直接拿来两张大红纸片,把两位大神画将上去,然后一左一右贴在门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门神。当然,这是到了宋代之后的事情了。

自神荼、郁垒开门神先河,中国的门神队伍便不断发展壮大,不少历史传说中的人物也都成了门神。唐太宗李世民夜寐难安,疾病缠身,秦琼、尉迟恭两位武将便站到了太宗的寝殿门两边,太宗的病好了。为了让爱将脱身休息,唐太宗便命令画工描绘了两位武将的肖像在纸上,一左一右贴在寝殿门上。这两位杀人如麻的大英雄也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信得过、有威力的门神。后来的唐明皇也生了病,一个多月都没好。做梦见一个大鬼捉住偷窃的小鬼,大鬼说:“臣是钟馗,殿试没有被录取,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孽。”皇帝从梦中醒来,病随即好了,于是召名画师吴道子,要他按梦中所见,将钟馗画出来。从此,就有了挂钟馗像的习俗。

之后,门神队伍就大肆泛滥,有赵云、马超、孙膑、庞涓、萧何、韩信、燃灯道人……这个名单可以无限制地蔓延下去。十几年前到周围各户人家去看看,还可以在室内门上看到众多时尚人物的贴画,除了人们喜好的因素,追根溯源,这些都和千百年来的神荼、郁垒具有相同的功能。中国的神灵和百姓混居,不单单是在名单上,还在门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门神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山海经》中的记载,其发展演变经历了许多朝代,一直到当代还在演变。

B.门神神荼、郁垒最早在战国时开始出现,那时的人们用桃木削刻出两个人像,立在门两边,称之为桃符。

C在欢乐喜庆的日子,为防止鬼魅入室作祟,危害家人,门神便应运而生了,这寄予着人们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D.门神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上趋于简化,后来就成了贴在门上的大神的画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桃木是“五木之精,仙木也”,这是古人选择桃木辟邪镇鬼的原因,在《典术》这本较为严肃的杂书里有所提及。

B.到了魏晋南北朝,因为以木雕人太费事,人们便削一块桃木钉在门上,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这块桃木被称作“仙木”或“桃符”。

C.皇帝疼惜爱将的御旨,使秦琼、尉迟两位杀人如麻的大英雄成了民间喜闻乐见的门神

D尽管民间有挂钟馗像的习俗,但是钟馗到底长什么样,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原型,钟馗只是一个虚构的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神话中,神、人活动混在一起,如果愿意来,就肯定能来的而西方的神话人、神不属同一个世界。

B.中国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就属于一个地理平台上水平展开这一思路所创造的神仙世界。

C从秦琼、尉迟恭、赵云等名单可以看出,门神往往是由生活中的凡人演化来的

D.探究一下从神荼、郁垒到当今人家门上的时尚人物贴画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门神所具有的神秘力量并没有减少。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青年情绪低落,在草地上徘徊。忽然,一个小朋友拿着一束刚从草地上采来的野花,跑到他面前,说:“哥哥,这束花送给你,开心一点哦!”青年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接住了花束,开心地笑起来。

你对上面材料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