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

1.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1.运用比喻、夸张(对偶)、乐景衬哀情等手法,(2分)“梨花”似“雪”,“杨叶”似“烟”,运用了比喻;“千树”“万条”是夸张手法。描写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美好的春景,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也是对朋友前路的美好祝愿。(2分) 2.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祝愿之情。(2分)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描述诗歌的内容、表达的情感,还要分析诗句运用的手法以及炼字的情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角度回答,形式上注意手法的运用,主要是修辞的的手法和情景的关系。然后从内容的角度回答,内容包含情感。此题主要是表现途中和回家之后的情感。 2.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词中的“斗酒”“醉不眠”“惜别”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斗酒”“醉不眠”“惜别”等词语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丘,光禄卿同皎从兄子也。父同晊,左庶子。丘年十一,童子举擢第,时类皆以诵经为课,丘独以属文见擢,由是知名。弱冠,又应制举,拜奉礼郎。丘神气清古,而志行修洁,尤善词赋,族人左庶子方庆及御史大夫魏元忠皆称荐之。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

开元初,累迁考功员外郎。先是,考功举人,请托大行,取士颇滥,每年至数百人,丘一切核其实材,登科者仅满百人。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三迁紫微舍人,以知制诰之勤,加朝散大夫,再转吏部侍郎。典选累年,甚称平允。擢用山阴尉孙逖、桃林尉张镜微、湖城尉张晋明、进士王泠然,皆称一时之秀。俄换尚书左丞。

十一年,拜黄门侍郎。其年,山东旱俭,朝议选朝臣为刺史以抚贫民,制曰:“昔咎繇与禹言曰:‘在知人,在安人。’此皆念存邦本,光于帝载,乾乾夕惕,无忘一日。而长吏或不称,苍生或未宁,深思循良,以矫过弊,仍重诸侯之选,故自朝廷始之。”于是以丘为怀州刺史,又以中书侍郎崔沔等数人皆为山东诸州刺史。至任,皆无可称,唯丘在职清严,人吏甚畏慕之。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卒,中书令萧嵩与丘有旧,将荐丘知政事,丘知而固辞,且盛推尚书右丞韩休,嵩因而奏之。及休作相,遂荐丘代崔琳为御史大夫。丘既讷于言词,敷奏多不称旨。俄转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寻以疾拜礼部尚书,仍听致仕

丘虽历要职,固守清俭,未尝受人馈遗,第宅舆马,称为敝陋。致仕之后,药饵殆将不给。上闻而嘉叹,下制曰:“王丘夙负良材,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闻其家道屡空,医药靡给,久此从宦,遂无余资。持操若斯,古人何远!且优贤之义,方册所先,周急之宜,沮劝攸在。其俸禄一事已上,并宜全给,式表殊常之泽,用旌贞白之吏。”天宝二年卒,赠荆州大都督。

(《旧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B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C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D俄又分知吏部选事/入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2.下列对文中画虚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行冠礼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该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也可用于女子。

B登科: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也说登第。登科源于科举制度,当时的科举考试过后,通过发科榜,即黄榜,来通知考生是否及第,所以登上科榜即表示录用。

C吏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

D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丘自幼聪颖,尤善为文,很年轻便担任了奉礼郎,又由于神气纯朴,志行高洁,擅长辞赋,深得方庆和魏元忠赏识。

B山东大旱,王丘自告奋勇出任怀洲刺史,与其他被任命为州刺史的人相比,他治理清明严格,百姓官吏都敬畏他。

C中书令萧嵩推荐王丘接任裴光庭,但他坚决予以拒绝并极力推荐韩休,后来,韩休又推荐他当了御史大夫。

D因为生病,王丘请求退休,并得到允许。但他离职后,生活困窘,以致生病后药物难以为继,皇帝下召给与补偿。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丘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

(2)下制曰:“王丘夙负良材,累升茂秩,比缘疾疹,假以优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爱”是儒墨两家措意最深的话题之一,它把罕言乃至不言“爱”的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同儒家、墨家区别开来,也把言“爱”心曲不尽相合的儒墨两家区别开来。孔子由“仁”说“爱”,“爱”只是“仁”心的发用之一;墨子以“兼爱”为其学说的主导取向。而“兼”以“爱”之的底蕴却是由“交相利”之“利”来申说的。从墨子与孔子在“爱”上的这一微妙差异,大致可窥见儒墨两种教化何以终究会各趋一途。

随着平等意识的觉醒,清末民初以后的学人多以“兼爱”之所爱不分亲疏厚薄而赞许墨家,并以此贬责主张“亲亲”而爱有差等的儒家。立足于平等对“兼爱”和“亲亲”做褒贬之判,这在上个世纪的许多年中已被人们视为当然。但如此认同“兼爱”而厌弃“亲亲”,却在更大程度上出于人们对平等和爱的关系的误解。平等属于权利范畴,它只在权利的意义上构成一种值得人们肯定的价值;爱是一种情感,由衷的“爱”原是不能借着“平等”的尺度相强求的。单就爱的情愫尚应向更广博处推扩而言,墨子的“兼爱”当然是值得称道的,而孔子在从“爱人”的一角度上指点他所谓的“仁”时,却也未尝不曾教诲人们“泛爱众”。“泛爱”并不比“兼爱”爱得偏狭,所不同的是儒家的“泛爱”毕竟连着“亲亲”的根蒂;这由“亲亲”之爱到“泛爱”之爱固然显出爱的差等来。然而,却正是对爱的差等的认可表明了儒家比墨家更懂得作为一种情而不是作为一种理的“爱”。

《礼记·礼运》把“爱”作为人“情”之一而由“情”说“爱”,意味着“爱”在先秦儒者这里达到了怎样的自觉。对“情”的反省可使人悟出一种“理”,但“情”并不直接就是“理”。墨子以“兼爱”立论,无论他出于怎样好的动机,事实上在他这样做时却是把“情”作为“理”来推证或辩说了。“爱”在儒家学说中从不曾像墨家著述中那样被标举为一个规范某种道理的范畴。“爱”既然终是被儒者视为一种“情”,而情的可贵又首先在于它必是出于自然而非强制,那么,它在儒家这里便永远只在于润泽或滋养那种与人的心性有关联的性理,而决不至于被直接以理相称。

基督教把“要爱你的仇敌”作为教义写在福音书里,那“爱”是被一个外在的权威要求的,墨家学说的“兼爱”的训示在被要求的意味上似乎不像基督教那样决绝,但“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的说法显然给了一个有意志的“天”以“爱”的督责者的地位。如果说儒家的“爱”是出于人之自然的心性发动,因而可勉强以“自律”之“爱”相称的话,那么,墨家所倡说的“爱”则可说是一种有着“他律”性质的“爱”。“自律”之“爱”——根自人之心性中自然涌出的“爱”——不染涉利益,不权衡得失,因此儒者由“亲亲仁也”所崇尚的那种仁者之“爱”是超功利的,这“爱”本身即有着一种独立的价值。

摘自黄克剑《儒墨之辨》,有删改

1.下列关于“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爱”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内涵,而诸子言“爱”心曲是不尽相合的,因此,我们根据这一微妙差异,可以大致将其区别开来。

B.儒家的“泛爱”连着“亲亲”的根蒂,显出爱的差等。清末民初以后,随着平等意识的觉醒,学人多贬责儒家。

C.“爱”被儒者视为一种“情”,并没有被标举为一个规范某种道理的范畴,而只在于润泽或滋养那种与人的心性有关联的性理。

D.儒者由“亲亲仁也”所崇尚的那种仁者之“爱”,可勉强称为“自律”之“爱”,它是一种根自人之心性中自然涌出的“爱”。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说的“爱”是“仁”心的发用之一,墨子说的“爱”的底蕴却是由“交相利”之“利”来申说的,这种不同是儒墨两种教化各趋一途的重要原因。

B.墨子的“兼爱”是值得称道的,而孔子从“爱人”的角度提出了“泛爱”,在今天看来,“泛爱”比“兼爱”爱得更为广博。

C.基督教的“爱”是被一个外在的权威要求的,它的教义甚至说信徒“要爱你的仇敌”,这种要求与墨家相比显得有些决绝。

D.墨家学说给了一个有意志的“天”以“爱”的督责者的地位,其“兼爱”的训示有着被要求的意味,可说是一种有着“他律”性质的“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兼爱”是有着平等意识的“爱”,但不能以此贬斥儒家之“爱”。因为作为一种情感,  由衷的“爱”是不能借着“平等”的尺度相强求的。

B.先秦儒者对“爱”的认识达到了自觉的高度,可贵的是他们的“爱”出于自然,发自内心,属于“情”的范畴而不是“理”的范畴。

C.儒家始终把“爱”作为人“情”之一,而墨子的“兼爱”事实上把“情”作为“理”。这是两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差别。

D.儒家的仁者之爱,没有染涉利益,不会权衡得失,是一种超功利的爱,这“爱”本身即有着一种独立的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羚羊是名副其实的弱者,它们每天都会被狮子、豹子、豺狼等猛兽追逐、猎杀,似乎每天都得提心吊胆地生活。但科学家发现,羚羊却是草原上活得最“轻松愉快”的动物之一,它们一天中的绝大多数时光都能安静地吃草、快乐地嬉戏,哪怕虎狼近在咫尺。

原来,羚羊是一种“健忘”的动物,对于自己被追杀的恐怖场景或同伴被捕杀的血腥场面,几分钟后它就能忘得一干二净。接下来,它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那样,继续悠闲地享受鲜嫩的青草。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叩土问土

石红许

(1)那一堵堵泥土筑造的高大墙壁,一扇扇镶嵌其上排列齐整的窗户,像历史老人从宋元一路走来,慈祥地注视南来北往的客人。远远望去,灰墙黛瓦,呈圆形、方形或八角形等,气势恢弘。这就是我在永定目睹的土楼,依山就势,青岫环抱,溪流淙淙,苍翠掩映。

(2)“土”,往往让人与落后、蛮荒联系在一起。穿行在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如升楼、景阳楼等楼之间,我惊叹土楼的奇特造型,惊叹客家人的伟大创举,更惊叹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世界遗产的绝唱。对“土”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至少我不再对“土”抱有成见。而是感受到土的厚重、土的温暖、土的魅力。其实,土鸡蛋、土菜馆……早已扯起经幡招展“土”的宣言。

(3)土,原来也可以创造潮流。

(4)客家人逃离战乱灾荒从中原迁徙南移上溯于唐。千百年来,在闽粤赣边界筚路蓝缕,繁衍生息,他们的血脉里想必流淌着“抟土作人”基因,竟然能把土运用得如此有声有色。甚至令某个超级大国虚惊一场,令各种肤色的人纷至沓来。客家人随遇而安,以土楼的姿势站立成了主人的身份,敞开胸怀迎接八方来客。

(5)站在振成楼前,山风呼呼吹来远古的声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楼幻化成一幅经典的画面:在《诗经》那个时代,坐拥北山的君王万人颂戴,身后是如同土楼一样用泥土夯得结结实实的坚固城堡,狼烟滚滚,烈焰熊熊,进可攻退可守,谁人能敌?与另一幅画面交叠重置:坐落西北边陲的楼兰古国遗存已是一片墙垣土堆,风沙万里长,成为不朽的丰碑,土在那里透露出苍凉悲壮。

(6)绕圆形土楼低头寻觅、思考,我总觉得,它最初的设计建造一定和战争有关,围起的土楼显然更安全。“防”是土楼的一大特征,它具有防御、防火、防震、防寒、防暑功能。“排”是土楼的又一特征,它具有排风、排烟、排水功能。“聚”是土楼的另一特征,它具有聚贤、聚财、聚精气的功能。

(7)土,原来可以如此壮丽。

(8)在城市,我们走的是水泥路、柏油路,皮鞋常常打理得一尘不柒,曾经非常懊恼的土路如今在城里已不多见,怕是只有去农村才能沿着一条土路踏踏实实走上一走。我们总以为土可以尽情挥霍、任意消受,看来不是这样。曾读过一则以土作礼物的新闻,2005年陕西秦兵马俑博物馆向连战赠送“秦土”,真可谓“一杯古秦土,殷殷故乡情”。“入土为安”、“落叶归根”、“故土难离”、“缅怀故土”是炎黄子孙割不断的情怀、解不开的情结。当一个漂泊的游子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园,掬一捧土,跪拜大地,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因此。不难理解神州大地村村设有社公庙,社公乃土地之神,对社公的祭祀,就是老百姓对乡土国土的一种深厚感情,他们用最淳朴的方式拜土、祭土、谢土。土,牵扯着每一个中国人的魂魄。

(9)很想亲历土楼破土动工的仪式,我认为,除了欢庆的场面,它一定比普通民房的奠基来得更庄严些。既然是破土,从情感上来说,我的理解是:不破不立,破裂与修复是相对的。破土是要有诚意的,是要感恩的,应该在严格甚或刻意繁复的程序下进行。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试想,好端端的土,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肆意去破坏它,打搅它的平静,不说点感谢之类的甜言蜜语,怎么过意得去?

(10)土是土楼的总导演,以灰黄的色泽把土楼梳妆打扮成展示地方文化的主角,将一方山水演绎得异常灵秀、耐人寻味。土是古代八音之一,难怪作家陈世旭说,土楼像埙一样,是一首凝固的土的古歌

(11)土,原来还是一首歌。

(12)我悄悄登上洪坑村的一座四层土楼,一层一层漫步,顺手摸一摸土墙、拍一拍木质扶栏,深深呼吸土楼散发的古老气息,仿佛有哪一间小土房是为我设置的、一直在那里等我斯斯文文走进去。我觉得,这样才算真正贴近了土楼,贴近了古老的文化。在土楼的回廊上,我的脚步尽量迈得很轻很轻,生怕不小心弄痛了她的肌肤,惊醒了她的梦境。我想,不晓得在土楼睡一宿是什么感觉,土楼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滋味,听说“土楼的夜晚特别短”,是真的吗?

(13)我相信,至今仍然生活起居在土楼里的人,是一群幸福的人。土是辽阔的地平线,在这里,它一改常态,挺立腰杆,呵护子民。住在四面环土的屋檐下,与土为邻,与自然融于一体,接地气,通天脉,人一定觉得很踏实、舒适、安逸、清净、宁静。

(14)面对土楼,我对土的理解,如绵绵松软的土壤经过时光的过滤,在慢慢升华。
1.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土楼像埙一样,是一首凝固的土的古歌。

(2)生怕不小心弄痛了她的肌肤,惊醒了她的梦境。

3.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永定土楼的特点。
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面对土楼,说对“土”的理解,在“慢慢升华”。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游子①作客他乡之情怀,佳节思亲之愁绪,②可谓穷形尽相。古代风行九月九日插茱萸的习俗,③所以又叫茱萸节。茱萸入药,可④用它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⑤,逐风邪的作用,且能消积食⑥,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常有灾难⑦;所以这天人们喜欢⑧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⑨。茱萸⑩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1)为了表达简明,画线的词语有一处应该删去,序号是____

(2)画线的句子有一处有语病,序号是_____

(3)画线的标点有两处错误,序号分别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