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司农卿不害孙也。其先本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司农卿不害孙也。其先本居陈郡,徙关中。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峤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苟有疑滞,常就峤质问,必能咸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曰:“掌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峤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峤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峤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峤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峤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峤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峤竟免坐累。峤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

摘编自《旧唐书•殷峤传》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制诰之选也          制诰:拟写诏书

B.准其情状,诚合严诛    诚合:确实应该

C.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哀矜:怜悯慎重

D.峤竟免坐累            坐累:牵累获罪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B.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C.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D.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峤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殷峤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要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殷峤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殷峤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请求修筑城池,征收重税;殷峤认为蛮夷应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反对李知古的做法。

D.殷峤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有疑滞,常就峤质问,必能咸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

 

1.C 2.C 3.C 4. (1)每当有了疑难之处,常常去询问殷峤(到殷峤那里去询问),殷峤必定能征引旧说,解释详明,王方庆很喜欢他(对此非常赞许,对他的学问非常称许)。 (2)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于史书,陛下还是考虑一下?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 【解析】 1. 试题分析:哀矜:怜悯,同情。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考查的内容涉及到单音节实词,双音节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此题考核就是双音节实词。 2. 试题分析:李知古因此想要诛杀蛮夷中的豪强,抄没他们的子女作为奴婢。蛮众恐惧,便杀了李知古,相继反叛,服劳役的人奔逃溃散,到姚州的道路由此多年不通。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是诛杀的对象,前面不能断开)(和前面并列,断开)没子女以为奴婢(陈述对象变化,断开)蛮众恐惧(承接断开)乃杀知古(杀的对象,前面不能断开)相率反叛(并列)役徒奔溃(陈述对象变化,断开)姚路由是历年不通 3. 试题分析:“殷峤认为蛮夷应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错,原文“峤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如此题选项C“殷峤认为蛮夷应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错,原文“峤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选项事件错误。 4. 试题分析:关键词有:(1)“疑滞”(“疑难之处”“疑问”“疑惑不通”等)、“征”(“征引”“引用”“引证”“援引”“用……证明、证验”等)、“善”(“喜欢”“赞许”“赞赏”“认为是好的”等)(2):“行戮”(“进行杀戮”“施行死刑”)、“其”(“还是”等)、“伏愿”(“私下希望”“我跪地希望”等)。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疑滞”“征”“善”“行戮”“其”“伏愿”等词语的落实。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司农卿殷不害孙子。他的祖先本居住在陈郡,(后)迁徙到关中。年轻时好学,博览经史,品性宽厚自尊。圣历年间,皇上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荐 殷峤为判官,专意委托他起草表奏。王方庆爱好《三礼》之学,每当有了疑难之处,常常去询问殷峤,殷峤必定能征引旧说,解释详明,王方庆很喜欢他。又赏识他的文章典雅充实,曾称赞说:“殷峤是撰写诏令的最佳人选。”杨再思也说:“他是做凤阁舍人的材料,有这样的才识,是逃避不了的。”殷峤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人一同修撰《三教珠英》,众人依照 殷峤等人的体例,很快撰修成书,殷峤升任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年,殷峤两次升任给事中。当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发武三思的不轨行为,反而被武三思诬陷,中宗立即命令杀掉韦月将。当时正值盛夏,殷峤上表说:“韦月将诬告忠臣,有意违背诏命,依据他的情状,的确应当严厉诛杀。但如今是酷夏季节,天道让万物生长,在这时公开杀戮,违背了时令。谨依照《月令》:‘夏行秋令,则会使低湿的地方发生水涝,庄稼不能成熟。’陛下承受天命,中兴圣业,将弘扬伏羲、轩辕的风范,而光大史册的美名,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于史书,陛下还是三思啊。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允许等到秋分处决,以使陛下审慎用刑罚的规范,光照千载;又使陛下哀怜的仁惠,遍及四海。”中宗采纳了殷峤的表奏,便下令对韦月将处以杖刑,流放岭外。 当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求派兵进击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投降归顺以后,又请求筑城,加重征收他们的赋税。殷峤认为蛮夷生性粗陋,不能让他们使用与华夏相同的制度,如果使军队劳累长途跋涉,损失的东西弥补不了获取的东西(得不偿失)。因此独自建议认为这样做不利,睿宗不听从,令李知古调发剑南军队前往筑成,准备分置州县。李知古因此想要诛杀蛮夷中的豪强,抄没他们的子女作为奴婢。蛮众恐惧,便杀了李知古,相继反叛,服劳役的人奔逃溃散,到姚州道路由此多年不通。 殷峤的妻子是侍中岑羲的妹妹,殷峤因与岑羲是近亲,坚决辞去机要职务,便改任太子詹事。他对人说:“我不敢求取高官,是为了躲避灾难。”等到岑羲被诛杀以后,殷峤竟没有被过深连累。殷峤通晓典故。前后修撰格式、士族以及国史等,一共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十七年去世,终年七十余岁,追赠他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号叫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这一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是“隐遁”的象征,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宇宙意识和自然精神。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相比,前者是功成身退的典范,后两者则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他们笔下的“扁舟”都象征了他们的理想归宿。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但后来它越来越被失意文人所钟爱,成为具有

仕途坎坷、羁旅漂泊、摆脱束缚等多种象征意蕴的意象。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承载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隐居”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流露出了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却树立了无数个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典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哈萨克斯坦谚语

②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的文字有三处语病,请写出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

①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古老故事。②有一个部落,它的人民受到周围妖魔的侵扰,生活在灾难之中。③部落首领格萨尔王经过艰苦征战,最终降伏了四大妖魔。④这部英雄史诗散韵结合的说唱体形式叙述故事。⑤它韵文部分有五十多万行,散韵文共逾一千多万字,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史诗。⑥这部史诗除了在我国境内的藏、蒙古和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外,还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国流传。⑦不仅它是一幅展现藏族社会生活的多彩画卷,也是一部全面反映藏族历史、宗教、医学、民俗等文化内容的百科全书。

序号:                            修改

序号:                            修改

序号:                            修改

 

查看答案

把下面几个较短的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重大经济犯罪嫌疑人李某已于近期从加拿大回国投案自首。

②李某在2000年至2004年间涉嫌票据诈骗。

③李某伙同他人骗取多家单位的巨额资金。

④李某及相关涉案人员于2004年12月潜逃境外。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            ,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C.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