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石榴 川端康成 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石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石榴

川端康成

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得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散到各处。

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妈妈,石榴。”纪美子呼喊母亲。

“真的……忘了。”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

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

那是仅仅半个月以前的事,表亲家的孩子来玩时,很快就注意到了石榴。7岁的男孩莽莽撞撞地爬上了石榴树。纪美子觉得他很生龙活虎,便站在廊道上说:“再往上爬,有大个的。”

“唔,有是有,我摘了它,就下不来啦。”

的确,两手拿着石榴是无法从树上下来的。纪美子笑起来了。孩子非常可爱。

孩子到来之前,这家人早已把石榴忘了。而且,直到今早也不曾想起石榴。

孩子来时,石榴还藏在树叶丛里,今早却裸露在半空中。

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纪美子走出屋子,用竹竿摘取石榴。

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

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

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约10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说着话。

“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母亲大声喊道。

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出征之前见你一面。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找你,而你又总也不来。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可是启吉似乎很忙。

“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

纪美子下楼来了。启吉望眼欲穿似的用目光相迎,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

启吉忽然流露出温情脉脉的眼神,这时他“啊”的喊了一声,石榴掉落下来了。

两人面面相觑,微微一笑。

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启吉急忙从走廊上站了起来。

“纪美子,注意身体啊。”

“启吉,你更要……”

纪美子话未说完,启吉已转过身去,背向纪美子,同母亲寒暄起来了。

启吉走出庭院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

“阿启也是急性子。多可惜啊,把这么好吃的石榴……”母亲说罢,把胸贴在走廊上,伸手把石榴捡了起来。

也许是刚才阿启的目光变得温柔的时候,他自己不由自主地想把石榴掰成两半,一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吧。石榴没掰开,露子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了。

母亲在厨房里把这个石榴洗净,走出来叫了声“纪美子”,便递给了她。

“我不要,太脏了。”

纪美子皱起眉头,后退了一步,脸颊火辣辣的。她有点张皇失措,便老老实实地接了过来。

启吉好像咬过上半边的石榴子儿。

母亲在场,纪美子如果不吃,更显得不自然了,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吃了一口。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

母亲对纪美子向来是不关心的,她已经站起来了。

母亲经过梳妆台前,说:“哎哟哟,瞧这头发乱得不像样子。以这副模样送阿启这个孩子,太不好意思了。”

她说罢就在那里坐下来了。

纪美子一声不响地听着梳子拢头的声音。

“你父亲死后,有一段时间……”母亲慢条斯理地说,“我害怕梳头……一梳起来,就不由得发愣。有时忽然觉得你父亲依然等着我梳完头似的。待我意识到时,不觉吓了一跳。”

纪美子想起,母亲经常吃父亲吃剩下的东西。

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

母亲只是觉得可惜而已。刚才也许仅仅是因为可惜,才把石榴给了纪美子的吧。或许是母亲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就流露出来了吧。

纪美子觉得自己发现了秘密,感到一阵喜悦,可面对母亲,又感到难为情了。

但是,启吉并不知道这些。纪美子对这种分别方式似乎也感到满意了,她还觉得自己是永远等待着启吉的。

她偷偷地望了望母亲,阳光射在隔着梳妆台的纸拉门上。

对纪美子来说,她再也不敢去吃放在膝上的石榴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了在寒风肆虐下万木凋零的凄冷景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凄凉而美丽的氛围,主要是为了烘托纪美子与启吉相见的喜悦心情。

B.石榴子儿很美,当石榴掉下去时,偏偏是露子儿的那面朝下,这一描述体现了作者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受到伤害,越是美丽的东西越容易消逝的理念。

C.“落叶”和“围在圈中的泥土”虽无语,但这种隐藏在土地下的勃勃生机依旧未变,在严寒的冬天更加展现出一种凛然的坚强。

D.“纪美子,注意身体啊”“启吉,你更要……”,难以相见而思念的人,见了面却只表达了简短的、最为平常的问候。这种写法是欲扬先抑。

E.“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喜悦是因为纪美子此刻吃的是她的爱人吃剩下的石榴,悲哀是因为心中离别的忧伤。

2.小说为什么以“石榴”为题?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主人公纪美子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爱情,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战的。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CE 2.“石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发展始终围绕“石榴”展开;“石榴”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纪美子”和“启吉”的爱情是通过“石榴”来揭示的;“石榴”实现了小说对爱情等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战争给人们造成的伤害的厌恶的主题。 3.①纯情与娇羞。“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脸颊发热”这种极为简单而自然的描写,却充分地展现了纪美子的纯情与娇羞。 ②渴望爱情与幸福。启吉走了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这表现出纪美子对启吉的恋恋不舍。③对战争给自己带来的伤痛感到无奈。母亲已经失去丈夫,年轻的纪美子是否能再见到自己的爱人,谁都不知道。如果启吉战亡,也许立誓一生坚守爱情的纯真少女只能在无尽的等待中红颜凋零,这种结局实在让人惋惜不已,不愿看见。 4.示例一:小说的主题是歌颂爱情。理由:①阿启来时,“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表现了纪美子非常渴望见到与自己相爱的人。②当纪美子与启吉的目光相遇时,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这说明纪美子见到启吉后感到紧张、兴奋,并且有点儿害羞。③启吉走了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 那边,目送了一会儿”,这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纪美子对启吉的恋恋不舍。示例二:小说的主题是反战。理由:①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纪美子的母亲却说“真的……忘了”。好看的石榴代表着美好的生活景象,生活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中,就连眼前的美也忽视了。这种孤寂的环境正是由战争造成的。②纪美子满怀对爱情的美好期望,却不得不与 启吉分离,“她想在你出征之前见你一面”说明造成启吉与纪美子分离的正是战争。③启吉走了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这使我们深深感受到纪美子对启吉的恋恋不舍,也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是被战争支配着的。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小说开头的描写主要是为了烘托纪美子对分别的现实的无奈。B“体现了……的理念”较牵强,有拔高之嫌。D不是“欲扬先抑”,两人见面时的问候只是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惋惜,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就是对描写作用分析不当,选项BD则为对文章内容与写作手法的分析。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小说标题的作用。分析标题“石榴”时应从小说的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及文章的主旨上把握大意。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要恰当地理解小说标题的作用,首先要了解一下小说创作者拟题的思路和技巧。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小说常见的拟题方法有:1.以人物(形象)为题,如《棋王》、《阿Q正传》;2.以事件为题,如《宝玉挨打》、《失街亭》;3.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4.以线索为题,如《药》、《项链》;5.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差别》、《春之声》;6.以问题为题,如《丧钟为谁而鸣》。在练习题或考题中,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如下两个方面: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二、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如本题中“石榴”就是以线索为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特征是这个人的外表和内在的某些特质。从全文看,要分析纪美子的形象特点,可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他人对人物的评价这些来分析。如文中“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这表现出纪美子对启吉的恋恋不舍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形象概括分析题。首先到文中找现成的词语,一般是形容词;然后找描写人物的句子,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他人对人物的评价,环境对人物的衬托。具体操作: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对文章的主旨理解的题目,该题中应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主旨的理解要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分析,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小说的主题,是指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因此,对小说的考查,往往要考查对小说主题的把握。设题方式有:1.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 题)的理解或看法。如何理解小说的主题 ?1.从小说的标题含义人手。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4.从揭示主题的句子入手,把握作品的主题。5.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入手,把握作品的主题。如该题中可从人物形象“纪美子”入手分析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鱼我所欲也》中,孟子阐述仁人志士不肯苟且偷生,不肯逃避死亡的原因的两句是“         ”。

(2)屈原在《离骚》中用景物意象表现自己“修初服”的做法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3)歌曲《山路十八弯》中描写了山路的曲折难行,李白的《蜀道难》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藉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1.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狄仁杰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

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也。”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按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

【注】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也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B.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C.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D.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凭着资历、声望被授予汴州判佐之职,却被吏人诬告,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得悉他的冤情后连忙向他道歉,并推荐他为并州法曹。

B.将军权善才查办了犯法的飞骑兵,得罪了飞骑兵,飞骑兵为了报复,到唐高宗面前捏造权善才的罪行,诬告其砍伐昭陵的柏树。唐高宗听了悲伤得痛哭流涕。

C.狄仁杰坚持为权善才进谏,在侍中张文瓘挥动笏板命令其出去时,狄仁杰援引古例强行劝谏,称赞高宗有如尧舜,最终说服了高宗,挽救了权善才的生命。

D.第二、三两段关于狄仁杰执法的故事,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典型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了狄仁杰高超的辩才和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

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

梅格与人格

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质索,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梅花具有此种不屈的品格,它才冲寒而发。为了将美好的春天的信息,尽早报告给人间,梅花心甘情愿被雪礼葬,在所不惜:“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为传春消息,不惜雪埋藏。”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真可感天地,泣鬼神!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托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宋杨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张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唐朱庆余《早梅》诗更是将雪、露、松、竹与梅并在一起写,让人们受到最清幽、最高雅的浑融境界的视觉冲击:“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堪把依松竹,良涂一处栽。”万物难陪,只有雪、露、松、竹,堪与“一处栽”也。众多的意象,将梅花的形象衬托得愈发幽雅、高贵。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云:“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林景熙《五云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1.下列对梅姿“疏影瘦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说明古梅的疏影瘦身,甚合高雅之士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

B.梅的“疏影瘦身”,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瘦姿则凸现一种不屈精神。

C.疏影横斜的枝条,历经沧桑的苍皮是士人不向恶势力妥协的人格力量的象征。

D梅花具有“疏影瘦身”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它情愿被雪埋葬,也要尽早报春。

2.关于“梅花与人格胶合”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花在诗词中出现,往往配合着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它们之间清淡一致,风骨相合。

B.梅花色淡气清,表现高雅脱俗,文人学士追求高雅脱俗,二者气质风格相合。

C.梅花冲寒而发,不畏恶劣环境,士入崇尚不畏强暴,不向恶势力屈服,二者人格相合。

D.梅花“淡雅”,梅格“孤高”,竹子才是它的好朋友,这与文人雅士的交友志趣相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观赏梅花不要着眼于梅的香色,只观赏梅花的峥嵘大节就够了。因为梅花之神在“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

B.最早在元朝就出现了“岁寒三友”的说法,表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三者之间的相同品节,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完全一致。

C.《孤本元明杂剧》中的《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三友”,也是为了衬托梅花,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D诗人在写梅花时,往往将雪、露、松、竹放在一起写,让人感受到最清幽高雅的视觉享受,让梅更加高贵、幽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次射击选拔赛后,省队主教练发现了一张很有意思的靶纸:几乎所有的子弹都偏向同一个方向。这说明这位选手的技术动作肯定有大问题,但非常集中的着弹点又说明他的稳定性非常好。事后,这位选手出人意料地进入了省队,不久又进入国家队,最终为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他,就是许海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