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有刘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有刘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       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       ,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山东地“形之于外”。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        

A.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C.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D.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同义成语的运用,只要弄清楚这几个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加以比较即可判断出答案。“绘声绘色“指描绘声音和容貌,多用于说描写或描述得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指“描写”“模仿” 得美妙逼真;“栩栩如生“强调描述对象不是有生命的,多用于雕塑、画像之类。第一句中是说“讲解”形象生动,应使用“绘声绘色”。第二句中,是说模仿得逼真,应使用“惟妙惟肖”。第三句中,是形容关公的雕像像活的一样,应使用“栩栩如生”。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比如,栩栩如生一般用于没有生命的对象身上;“绘声绘色”多指语言描述;“惟妙惟肖”多指表演。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运河两边,曾经经历风雨的杨柳依然飘拂,而丢弃在如今荒废的码头边的碎瓦片      ,只要你留心,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②清晨的牦牛屯就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来给朱爷拜寿的人       ,全屯子里的人似乎都沉浸在这样一个盛典的欢乐之中。

③圆明园里的宝物       ,可是经历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再加上后世军阀混战,战乱频仍,现在都荡然无存了。

A.应接不暇  俯拾即是  数不胜数    B.俯拾即是  应接不暇  数不胜数

C.数不胜数  俯拾即是  应接不暇    D.应接不暇  数不胜数  俯拾即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城市化”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它拥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

“城市化”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由国家及各级政府组织所担当,并被广大社会成员所内化。

“城市化”思想理论的重要源流之一就是发展主义。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中,发展主义一直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由“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记忆中沉淀凝练而成的朴素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早已成为中国人广泛认同的观念意识。在今天,“提速城市化”也被人们看成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实现现代化大目标的无可选择的选择。

就概念而言,“城市化”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人口、生态的侧面,社会结构的侧面,生活结构的侧面和社会意识的侧面。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城市化”被简单地解释为人口学的过程,被等同于产业化或者被解释为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人、社会以及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被忽视了。在“城市化”的名义下,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与城市化主旨相违背的制度设置或实际举措,实际上出现了扼制城市化、片面城市化、逆向城市化等反城市化的倾向。如用身份制(户口)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无疑是具有扼制人口城市化的意图和实际功效;将流向城市的农民设置为“流动人口”即产业化所需的“劳动力”人力资源,这样的城市化不能不说是片面的城市化。城市改造中直接造成了具有逆向城市化特征的社会迁移,政府官员的政绩需要和房地产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成为旧城改造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城中心的原住居民被大量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中下层城市居民生活结构遭到破坏,生活、工作、消费场所的分离等等。城市扩展和城市改造,正使大量被征地农民与城市动迁居民利益受损,造成城市下层的进一步贫困化,直接造成了反城市的“民怨”。令人担忧的还在于,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正在破坏着城市作为文化积淀物和文化载体的价值,破坏城市的文化生态。事实上,千城一面的景象在中国隐约可见。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所凸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实现了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协调匀衡的发展,才能形成真正的现代城市,才能体现城市化的主旨。

1.下列对“城市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化”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B.“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受到了政界、学界和大众传媒等广泛关注。

C.“城市化”受到了中国人广泛的内化和认同,但在实施的过程凸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D.“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也越快,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越好。

2.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化”被简单地看成是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注重产业化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

B.城市户籍制度的存在,具有遏制人口城市化意图的实际功效。

C.城市的改造过程中,追求的是官员的政绩和房地产商的利润,而不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D.提速城市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的唯一途径。

3.依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主义是“城市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根源,在中国它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

B.“城市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能实现现代化大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C.人口城市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二是大量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

D.在“城市化”实施的过程中,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破坏了城市的文化生态,往往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雨 陈与义①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当时南宋抗金形势严峻,时好时坏。

(1)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2)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査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②缫,煮茧抽丝。丝缫,即蚕丝。

(1)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1)上片是如何写时序变化的?这样写作用是什么?

(2)下片前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试分析下片后两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