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龙虎斗 陈玉兰 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

现代文阅读

龙虎斗

陈玉兰

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浑地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

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

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阄,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竟是 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 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

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不曾想,年轻 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来,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军也在人群中。

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裹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索;头顶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滂沱,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

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弦,一只脚夹 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和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弛。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脚离地,头朝下拿 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来,连打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

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江湖神仙脚!

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

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贯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

年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阄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激起各戏班互 斗,为他大寿烘托气氛。我爹不忍,解散戏班,后奔延安抗日剧团,在战斗中牺牲。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

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

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身。

(节选自《小说界》2012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龙虎斗”既指当年为大寿堂会,秦、袁两家班主展开的生死对决,也指后来秦班主与年轻人的精彩比武。

B.文中“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一句,既写出了旗杆之高,也为下文秦、袁二人攀顶扯旗的比武做铺垫。

C.为了给自己的大寿烘托气氛,直隶督军曹锟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这足见其是个贪图权势之人。

D.秦班主赢了比武后,“眼睛长到脑袋顶,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愧对”,这表明秦班主虽志得意满,但内心对技高一筹却主动退让的袁班主抱有愧疚。

E.年轻人寻到秦班主,跟他叫板比武,不是为钱而来,如将比试所得的铜子递给秦班主,而是为了炫艺而来,如亮出江湖神仙脚。

(2)小说第9段对秦班主的功夫作了细致的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3)秦班主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谁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D 3分,A 2分,B 1分 (2)①正衬,以秦班主的了得功夫衬托出年轻人的绝伦技艺;②为年轻人出场比武做铺垫;③为下文情节“两戏班合二为一”发展蓄势 (3)①技艺超群:在庆祝曹锟六十大寿的堂会上,秦班主拔得头筹;与年轻人比试,秦班主展示一身功夫。②宽容大度,怜才惜才:面对年轻人的叫板,秦班主看“他一副好人才”,又觉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还任其叫骂。③有羞愧心,知错能改:每当想起袁班主,秦班主便觉羞愧;在得知年轻人来意后,秦班主羞愧的流泪并向年轻人请教。④识大体,明大义:在袁班主事迹的感召下,秦班主与年轻人的两个戏班合二为一,成为古城剧团的前身。(答出三点即可) (4)①秦班主是主人公。作者塑造秦班主着墨最多,并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等;文中的主要情节都围绕他展开,他是贯穿全文的人物;小说通过秦班主的遭遇再现了乱世中戏班是如何生存的。②袁班主是主人公。作者塑造秦班主虽着墨最多,但主要是为了衬托袁班主,突出其气节和大义。年轻人与秦班主比武,是替父明志而来,促成了两个戏班的最终合并;虽然袁班主在抗日战争中死去,但子承父业,这都是袁班主教导有方。③袁秦两位班主都是主人公。小说采用明暗双线的结构,明线是秦班主,暗线是袁班主;两个人的生活轨迹再现在乱世中戏班班主的不同命运。在秦班主与袁班主儿子的共同努力下两戏班合并,成为古城剧团的前身。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这是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手法的把握。阅读小说的时候要把握人物、情节及环境。C项“这足见其……”属于强加因果。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曹锟是一个自私残忍的人。E项年轻人来此的目的不是炫耀技艺,主要是为父明志。B项也有衬托出秦、袁二人的超群武艺之意。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本题C项是针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设题,选项所说的情节不能说明“贪图权势”这一特点,更多的是体现人物的自私残忍;E项也是针对小说的人物设题,B项是针对小说中所使用的技巧设题。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第9段对秦班主的功夫作了细致的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这既是考查描写的作用,又是考查情节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考虑,内容上写秦班主的功夫,可见其功夫了得,从下文来看,年轻人比他还要厉害,写秦班主从正面衬托年轻人技艺之绝妙;从结构上来看,为年轻人的出场做了铺垫。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答题之前应先审题,用切的方法切出关键的信息,比如本题,“小说第9段”提示题目针对的区域,“对秦班主的功夫作了细致的描写”是设题的方向,“安排有何用意”说明这个题目是考查情节的作用;然后明确答题的角度,一般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内容上写了……,表现了……,结构上,主要与下文的关系,一般为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等等;因为题干中已经告诉学生第九段所写的内容,故内容上的作用就可以从表现人物功夫……的角度作答,再看这一内容与下面内容的关系即可。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秦班主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出描写秦班主的内容,然后再辨析其性格特点。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秦班主的正面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堂会上对秦班主功夫的描写,体现其技艺高超;对年轻人叫板的反应,体现其宽容大度;得知年轻人来意后的反应,体现其知错能改,等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第二,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比如本题中的秦班主的形象很多都是在对其的正面描写过程中得以体现。第三,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比如秦班主与年轻人两者之间的“较量”中也能体现出人物的特点。第五,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篇小说,谁是主人公”,这是针对小说人物形象设置的探究题。首先应明确观点,然后再思考答题的角度,一般是着墨多少、描写方法、情节体现、主旨凸显等几个角度作答。如认为是秦班主,可以从着墨、描写方法、情节、主旨等角度作答;如认为是年轻人,可以从手法、情节、主旨几个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对于这类题目,首先应审题,从题干中“切”出要点,审题要审准探究点,即探究什么,是探究人物、情节还是主旨,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可以知道是探究人物形象。明确了探究点,就知道了探究方向,知道了应从哪些层面或角度去探究,对于人物形象,一般从着墨多少、情节围绕、描写方法、主旨凸显等几个角度思考。比如本题,如从着墨、描写方法、情节等角度来看,应是秦班主,因为写他的文字最多,情节是围绕他展开,同时对他的描写方式多样。答题要注意:①符合答题要求:a.观点要明确;b.理由要充分(充分展现探究过程);c.分析要紧扣文本;d.表达要清晰,有层次。②特别注意多层面多角度切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庄子《逍遥游》)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3)四十三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咏草  俞紫芝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注:金谷园:晋代石崇的离馆。

①芊芊,草茂盛的样子。②若个,哪个。③离馆,别墅。④金谷园,晋代富豪石崇的别墅。赵王伦派孙秀抄其家而杀之,夺其爱妾绿珠,绿珠不从,坠楼身亡。⑤王孙,古代贵族的别称。⑥金钗,指美女。
1.这首诗题为“咏草”,诗歌多角度、多层次描写草,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是如何通过咏草抒情的?
2.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②,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守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汉王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群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战,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承受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君臣皆莫敢言。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外而君守中,非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佐军,则上心。”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矣!”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①律令,法令。图书,实为图籍文书的省称。②扼塞,险要难行的军事要地。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兵东定三秦    引:率领

B.汉王失军遁去      数:数落

C.何素不与曹参相    能:和睦

D.臣死不          恨:遗憾
2.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萧何作为丞相尽忠本职的一组是   

①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②镇抚谕告,使给军食

③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城大肆抢掠财宝的时候,萧何却独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收走了秦的律令图书,为汉王朝治理关中地区提供了详备的文献资料。

B.刘邦对群臣争功很生气,他完全否定了将领们“被坚执锐”“攻城略地”的功绩,认为他不过是一群“能得走兽”的“功狗”罢了

C.汉王平定陈豨叛乱后,回到京城,认为萧何诛杀淮阴侯有功,授予萧何相国的官职。

D.萧何在临终前主动力荐韩信及曹参,表现了他的远见和大度
4.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河《滕王阁序》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出来的。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城市管理中所体现的公共关怀丰富细致,是一座城市精神与文化品质的提升与彰显。

城市精神与文化,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身上,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与风貌。人与城市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说到底,重视城市精神的建设,其实关系着城市建设的最终归宿。

(《文汇报》)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梁思成先生感慨的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是说城市建筑没有城市精神。

B.城市建设中有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就是说建筑质量低,规划不合理。

C.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城市建筑流畅有精神美感。

D.城市公园和博物馆向公众尤其是向孩子们开放,是良好城市精神的体现。
2.下列关于“城市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精神,首先需要面对在城市建设中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

B.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对于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C.不断提升人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才能够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高度与文化的海拔线。

D.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等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不能代表城市精神。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先生所说的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是指城市建设缺少艺术性。

B.城市的本质从来不都是人精神的外化,因为人的喜好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

C.作者建议城市管理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多一些公共关怀,尤其是要给下一代多一些心灵的滋润。

D.越重视城市精神建设,城市就越有风格品位和艺术性。

 

查看答案

下面是201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会徽,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