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段话,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我们跋涉在人生旅途中,走过春夏秋冬,经历风霜...

阅读下面这段话,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我们跋涉在人生旅途中,走过春夏秋冬,经历风霜雨雪,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场景和画面让我们一次次驻足回首,感受永不褪色的温度。多少往事,总在不经意间被风轻轻吹起,飘向那遥远的美丽。

请以“有一种记忆叫温暖”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800字。2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字迹工整。

 

有一种记忆叫温暖 翻找岁月的史书,寻找我的独家记忆;当人们在歌讼爱时,我却只愿去诉说。 ——题记 六月的夏日,本应该在家里享受16度的清凉,但我却不得不骑车帮妈妈去买东西。 太阳无情地灸烤大地,地面似乎已发烫,柳条也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地将自己耷拉下来。一股股热浪不停朝我袭来,不一会儿,便彻底被这颗火球击败。我努力寻找沿路中的“清凉站”,希望可以得到一丝慰藉,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不仅没有卖冰棍的,街道上还满是行人,使到达集市的时间延长了许多。 路上的行人纷纷加快了行走的步伐,我本想急速前行,可只要一加快速度,便会撞到别人。不管了,努力向前冲去,但没骑多大一会,便不知撞到了什么东西,顿时失去重心,连人带车狠狠地砸到了地上。那一瞬间,大腿下意识猛然向上用力,可最终还是未能幸免于祸,蹭破了皮。 血从大腿中慢慢流出,吓得我不知所措,年幼的自己在人群中哭了起来,显得可怜又无助。那一刻,我多么渴望一位“救世主”的到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我。 我的哭声嘹亮而激烈,充斥着整个街道…… 路上的行人给予我的只是冷眼和嘲讽,我不禁抽搐起来,随后便是更加洪亮的哭声。 一生的泪水似乎要流尽,终于在最后一颗泪水淌过脸颊,掉落 在地上的瞬间,我终于听到了一声亲切的关怀,那声音犹如天籁,将失落的我重新带向天堂。 迫不及待地扭过头去,脸上却又多了一些黯淡。这是一位看起来五十有余的老人,脸上写满了沧桑,她的身后还有一辆黄色垃圾车。眼前的她正佝偻着身子朝我走来,我恐惧地大叫起来,直到这位老人用她那满是老茧的手在我的头摸了摸,我才渐渐平静了下来。重新审视她的脸庞,带给我的竟然是惊喜,她的双眼似灵泉一般,带有一股足以拯救胆怯的豪气,清澈而透明。 我被她扶起,拍掉了我身上的尘土,她便推着车慢慢走开了。望着她离去的背影,我充满了愧疚。 如今重拾回忆,久久忘不了那个场景……当年年幼的那个自己为何要碍于面子,而不送她一个爱的感谢呢?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很煽情的作文题,需要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撷取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震撼过我们的镜头,带着感情一气呵成。 一、理解“温暖”的含义。“温暖”可是形容词,形容语言、动作、眼神;“温暖”可是动词,“温暖”我们的心田,“温暖”我们的记忆,乃至“温暖”我们的生命。理解了“温暖”的多重含义,写作就容易找准切入口。 二、善于调动积累。成长的路上,许多点点滴滴足可感人心怀,就选材而言,可写的事例自然很多。重要的是,把握好两个原则:首先,去矫饰,少卖弄,必须是事情真实地回放,是性情真实地流露;其次,所选事例要富有感染力、表现力,力求引起读者共鸣。 三、着力刻画感人细节。细节刻画决定文章的成败。要想让文章打动读者,感染他人,你就要精心选择打动过你的镜头,震撼过你的场面,像电影慢镜头那样一一展现。“超女”李宇春万人痴迷,因为人们记得:她在签字的时候,总是双手接过递来的本子;特级教师李镇西对一位素不相识的学生心存感激,只是因为:那位学生在借给他笔的时候,把笔尖拧好轻放在他的办公桌上。细节,往往最能打动人;是细节,给生活增添了亮色;是细节,给心灵带来了震撼。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请简要说明“克己复礼”的含义。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仁”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新闻的主体部分,写出新闻的导语。

瑞士黑猩猩自制武器攻击游客

这只雄性大猩猩叫“圣帝诺”,于1978年出生在德国慕尼黑动物园。在5岁的时候,它被转移到了目前所在的瑞士动物园。据工作人员介绍,有一天他们发现“圣帝诺”总在动物园关门后收集石子,还用泥土自制一些盘状物,神态镇定自若。当第二天游客们进入园子后,他就将这些“武器”掷向围观的人们。

科学家认为,这只黑猩猩的行为证明了“人类并不是能够计划未来的唯一生物”,而且是目前找到的、证明上述理论的最有力的证据。此前,人们一直认为,人类行为区别于动物行为的重要标志就是计划性。主导这项研究的学者是瑞士隆德大学的教授马蒂亚斯,他对黑猩猩的行为已经研究了12年之久。马蒂亚斯说:“这意味着它们具有高度发达的意识,包括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的能力。它们就像我们一样不仅可以回顾过去还可以展望未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使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张爱玲,我觉得林徽因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

(2)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

(3)文中将林徽因与张爱玲对比,她们之间有哪些不同?

(4)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从她身上你学到了哪些?请结合自身经历简要叙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 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 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 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 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中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怀?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时曹操权书曰              遗:送给

B.今水军八十万众              治:部署

C.有其地                      奄:覆盖

D.愚谓大计不如              迎:迎接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权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②具告

B.①不响震失色                愁前路无知己

C.①蒙冲斗舰以千数            遂私见樊於期

D.①向察众人                ②臣壮也。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下战书号称率“水军八十万”“奉辞伐罪”,所向披靡,意图是威吓孙权。

B.曹操的战书起了一定作用,引起了东吴内部意见分歧,多数人赞成张昭的观点。

C.“鲁肃独不言”说明了投降派的意见占了上风,鲁肃虽主战,但未能当面发表意见。

D鲁肃认为自己可以投降曹操,但孙权不可,希望孙权与众人再商议,以便“早定大计”。
4.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2)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