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各题中的空缺部分。 (1)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开创了我国史书...

补写出下列各题中的空缺部分。

(1)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开创了我国史书       体通史的先河,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2)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诗歌流派“             ”,针对当时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的现象提出“三美”主张,其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等。

(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5)《再别康桥》以离别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作者惜别的深情。其中,作者情绪达到高潮的一句是                      

(6)《荆轲刺秦王》善借音乐渲染情感,易水送别时高渐离“            ”,音调悲凉,士皆垂泪;后“           ”,声调转为激愤,士皆瞋目。

(7)面对中华民族在思想压制下的愈加衰败而默无声息,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怒吼:                          

 

(1)纪传 (2)新月派 (3)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4)到了颓圮的篱墙 (5)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6)为变徵之声 复为慷慨羽声 (7)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析】 试卷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反复记忆,注意字形的正确书写,尤其是散文中的虚词和通假字。本题中 涉及的难写的字比较多,如“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颓圮、斑斓、变徵、慷慨羽声、”等字要特别注意正确书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1)全诗表达了主人公哪些感情。

(2)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析颔联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为郎中。数以策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为连敖。坐法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知奇也。

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辱之曰              众:众人

数以策项羽          干:干预

C.坐法           当:判处

D.其貌            壮:雄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食时信往,不具食     樊於期乃前曰:之奈何

B.为郎中             不然,籍何至此

C.是王欲召信拜之       以其无礼晋且贰于楚也

D.设坛场,具礼,可耳   度我至军中,公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能死,出我袴下

B.何为斩壮士

C.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D.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早年落魄,在别人家里寄食,受尽冷眼。他一怒之下,愤而离去。由此可见,韩信是个胸怀大志之人。

B.面对淮阴少年的无理挑衅,韩信选择了接受胯下之辱,忍受了市人的嘲笑和误解,展现出能屈能伸的品格。

C.韩信初时追随项梁,后属项羽,都不能得到重用;刚归汉时,虽有滕公的举荐,也没得到汉王的赏识。

D.在萧何的建议下,汉王最终决定重用韩信,拜他为大将军。这一结果,令汉王全军将士都很意外。

5.(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译文: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文: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文:

(2)用分隔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六处

定 公 问 君 使 臣 臣 事 君 如 之 何 孔 子 对 曰 君 使 臣 以 礼 臣 事 君 以 忠

(选自《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股新的“传统文化热”在不断升温。这种“传统文化热”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新的“文化自信”的表征,也是告别近现代中国历史深重的“民族悲情”的表征。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让我们有机会告别“落后”。我们终于有了在具体的层面上再度回到传统去寻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的历史机遇,而全球化的冲击又让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具体”的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一说起传统,我们往往可以“抽象”地谈论五千年的文明,谈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一旦我们在现实中寻找“具体”的传统文化的表征,却发现我们的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象征性的表现中都显得相当空洞,反而不及一些历史没有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对传统的保留更充分。

因此,这一波的“传统文化热”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的合理性,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具体而细微的表征。这一波的“传统文化热”往往来自对于传统的许多具体方面的弘扬,如“祭祖”“读经”“汉服”的流行其实正是试图将传统的仪式、服饰乃至教育方式等等历史的具体形态加以复活的表现,这些行为是否得体和合适当然可以讨论,但毕竟显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具体”的需求。应该说,“抽象”的民族精神从来也没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丧失,但“具体”的文化形态的流失则是我们所讨论的中国“现代性”的必然。但今天的经济成长和和平发展让人们有了在文化的具体性上寻找传统复活的机会。这种“文化自信”当然也有相当的合理性,它是人们告别民族悲情,克服今天传统的“空洞化”的努力。

这里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切:首先,我们要将“传统”视为一个发展和流动的概念,这就要避免贵古贱今和厚古薄今。我们不仅仅需要晚清以前的“传统文化”,也需要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现代性”的新的传统,更需要几十年来中国加入全球化和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开放”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其次,弘扬传统其实更需要开放。这种对于传统的寻找,不是对于全球化的对抗,也不是简单地变成一种自大和自负。“自信”是好事,但自大和自负就会成为前进的障碍。第三,“传统文化热”也要避免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心态。民间的弘扬传统的活动当然可以有多样发展的空间,但由政府主导的活动,却应该经过认真的论证和反复的讨论。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新的“文化自信”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新的“文化自信”是中国人在高速的经济成长中获得的。

B.新的“文化自信”是“传统文化热”的表征。

C.新的“文化自信”是告别民族悲情的努力。

D.新的“文化自信”可能也有其不合理之处。

2.下列选项,不能反映这一波“传统文化热”有深刻的历史的合理性的一项是

A.全球化的冲击让我们感到了整个文化传统“空洞化”的危机感。

B.我们对“具体”的传统文化的保留不如一些历史没有我们悠久、文化不如我们深厚的国家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充分。

C.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条件。

D.国家的和平为“传统文化热”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下列选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性”一定会带来中国具体的文化形态的流失。

B.只要经济发展,国家开放,就能弘扬传统文化。

C.“祭祖”“读经”“汉服”等方式值得发扬光大和学习。

D.政府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应当起主导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考古学家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B.通过学习第一单元的几首诗歌,我们得到了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要学好诗歌,必须反复朗诵。

C.北方的雾霾不会给重庆造成太大的影响,昨天夜间虽然出现短时轻雾霾天气,但今天空气质量就将转好。

D.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理想,有追求,刻苦勤奋,也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学习新诗,就不能不注意到新诗的流派现象,从史料上看,新诗的流派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

B.黄老师是我市的数学拔尖人才,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马齿徒增,他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完成了几部专著。

C.由于销售顾问一再强调地段的重要性,强调临街店铺的价值,小王动了心,选了好地段作舍道边,希望获得丰富的投资回报。

D.《再别康桥》七节诗错落有致,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的铺展,优美的节奏涟漪般荡漾开来,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