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陈情表》)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陈情表》)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游褒禅山记》

(5)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陈情表》)

(7)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        《报任安书》

 

(1)门衰祚薄 (2)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而在己为有悔 (5)通古今之变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7)仲尼厄茕而作《春秋》 乃赋《离骚》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一般性默写,难度不大,默写时要把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如“祚”“废”“己”“茕”“茕”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平时还要注意多多积累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题目。

 

白居易

病眠夜少梦,    闲立秋多思。

寂寞馀雨晴,    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    月照青苔地。

何况镜中年,    又过三十二。

注:唐贞元十八年所作,诗人正等待冬天举行的“书叛拔萃科”考试

1.请合理补充相关成分,说说“寂寞余雨晴,萧条早寒至”的意思。

2.结合全诗,试分析诗人“多思”的具体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纪僧真,丹阳建康人也。僧真少随逐征西将军萧思话及子惠开,皆被赏遇。惠开性苛,僧真以微过见罚,既而委任如旧。及罢益州还都,不得志,僧真事之愈谨惠开临终叹曰:“纪僧真方当富贵,我不见也。”乃僧真托刘秉、周颙。初,惠开在益州,士反,被围危急,有道人谓之曰:“城围寻解。檀越贵门后方大兴,无忧外贼也。”惠开密谓僧真曰:“我子弟见在者,并无异才。正是道成耳。”僧真忆其言,请事太祖。随从在淮阴,以闲书题,令答远近书疏。自寒官历至太祖冠军府参军、主簿。僧真梦蒿艾生满江,惊而白之。

元徽初,从太祖顿新亭,拒桂阳贼。萧惠朗突入东门,僧真左右共拒战。贼退,太祖命僧真领亲兵,游逻城中。事,除南台御史、太祖领军功曹。上将废立,谋之袁粲、褚渊。僧真启上曰:“今朝廷猖狂,人不自保。天下望,不在袁、褚。明公岂得默己,坐受夷灭?存亡之机,仰希熟虑。”太祖纳之。

太祖欲度广陵起兵,僧真又启曰:“主上虽复狂衅,虐加万民,而累世皇基,犹固盘石。今百口北度,何必得俱?纵得广陵城,天子居深宫施号令,目明公为逆,何人避此?如其不胜,则应北走胡中。窃谓此非万全策也。”上曰:“卿顾家,岂能我行耶?”僧真顿首称无贰。

初,上在领军府,令僧真学上手迹下名,至是报答书疏,皆付僧真。上观之,笑曰:“我亦不复能别也。”初,上在淮阴治城,得一锡趺,大数尺,下有篆文,莫能识者。僧真曰:“何须辨此文字,此自久远之物,九锡之也。”

僧真容貌言吐,雅有士风。世祖尝目送之,笑曰:“人何必计门户,纪僧真常贵人所不及。”永泰元年,除司农卿。明帝崩,掌山陵事。出为庐陵内史,年五十五,卒。

(选自《南齐书·纪僧真传》)

注:太祖: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南台御史      宁:平息

B.岂能我行耶           逐:追赶

C.行年四岁,舅母志     夺:改变

D.夫士少而             仕:做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僧真托刘秉           大叔又收贰为己邑

B请事太祖               屈原放逐,赋《离骚》

C僧真左右共拒战         未得项羽相见

D天下                 窃会计余功

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其他三项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上观而       B余既耸然

C项伯杀人,臣   D俯仰左右,顾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纪僧真因为犯了很小的过错就遭到萧蕙开的惩罚,但并没有影响萧惠开对他的信任。

B纪僧真出身低微却有一定的才干,因而得到重用。

C纪僧真在萧道成登基以前,给予谋划和协助,可见其善于投机取巧。

D纪僧真虽出身寒门,但萧道成认为那些出身高贵的人也往往比不上他。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罢益州还都,不得志,僧真事之愈谨

明公岂得默己,坐受夷灭?存亡之机,仰希熟虑。”

纵得广陵城,天子居深宫施号令,目明公为逆,何人避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陈敬刚

一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是该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是指该国在传统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法律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积淀的全部法律的成果的总称。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传统社会法律设施为主的器物层面的法律文化,以古代法律规范、法律技术为主的制度层面的法律文化以及以传统法律思想、法律观念为主的心理或意识层面的法律文化。其中,心理或意识层面的传统法律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传统社会业已形成并在后世得以传承延续有关法和法律现象的群体性认知、评价、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深刻反映出该民族国家传统法律的内在精神及独特的价值观念。

在法制现代化理论中,根据法治生成的基础与来源的不同,世界各国的现代法治可以被归为两类:“内生型”法治和“外生型”法治。在“内生型”法治国家中,其现代法治系由本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自然孕育、演化而来,两者之间的继承、传续关系十分明显,在基本精神与价值观念上相互契合、几无差异。相反,在“外生型”的法治国家,由于其现代法治的生成并非社会内部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借鉴移植、消化吸收他国法律制度才得以确立的,因此,作为一种外来的制度文化,其现代法治与本国固有的传统法律文化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两种异质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将直接影响其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甚至构成其法制现代化事业成败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作为一个“外生型”法治国家,我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这两种异质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

我国近现代法制起步于清末修律,主要方式是通过移植他国“先进”的制度文化来改造、重塑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以适应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外交往的实际需要,即所谓“折中世界大同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沈家本语)。尽管如此,应当看到,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华法系的解体,本土生成的传统法律文化虽然在制度层面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中所包含的法观念、法意识作为某种“活”的法律文化积淀仍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民族每一个成员的法律思维与行为选择。我国现代法治在规范社会生活、构建法律秩序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来自传统的阻力,难以从“纸面上”落实到社会成员的“行动中”,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理性反思百余年来法制现代化进程在目标、路径上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有效对接。

(节选自陈敬刚《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1.下列关于“传统法律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法律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传统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法律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和积淀的全部法律的成果的总称。

B传统法律文化包括以传统社会法律设施为主的器物层面、古代法律规范法律技术为主的制度层面、传统法律思想法律观念为主的心理或意识层面的法律文化。

C传统法律文化深刻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法律的内在精神及独特的价值观念,将直接影响其法治建设发展进程,是其法制现代化的关键。

D传统法律文化在制度层面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传统社会形成并在后世得以传承延续有关法和法律现象的群体性认知、评价、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法制现代化理论中,根据法治生成的基础与来源的不同,可以把世界各国的现代法治归纳为“内生型”法治和“外生型”法治两类。

B“内生型”法治国家,现代法治由本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自然演化而来,与本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承传关系明显,几乎没有差异。

C“外生型”的法治国家,现代法治的生成不仅是社会内部自然演进的结果,而且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借鉴他国法律制度才得以确立的。

D从清末修律开始我国即走上了一个“外生型”法治国家之路,以期通过移植他国“先进”制度文化,改造和重塑中国现行法律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生型”法治国家,由于现代法治的生成是社会内部自然演进的结果,所以在基本精神与价值观念上和传统法律文化能够相互契合。

B“外生型”法治国家,现代法治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借鉴移植、消化吸收他国法律制度确立的,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冲突与张力。

C传统法律文化虽然在制度层面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中所包含的法观念、法意识影响着现代每个社会成员的法律思维与行为选择。

D由于我国现代法治在规范社会生活、构建法律秩序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来自传统的阻力,我们必须继续借鉴西方的“先进”的制度文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书”或“没地方借书”。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另选我国两位古代诗人仿写句子,注意结构一致。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陶渊明说,生活是“悅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愉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