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一日,大漠刮起了沙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那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处,不得不长途飞行,终于,鸟儿发现了一片绿洲,绿洲上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缀满枝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环境与成长 当今社会,在评价人的成长因素时,大多评价者会不约而同的提到人内在因素对成长的影响,有一种“内心强大,啥也不怕”的感觉。但是,外界环境真的那么无关紧要吗?否!外界环境的好坏,恰恰是影响人的心态与健康发展要素。正如小鱼在鱼缸里长不大,那是因为狭小的空间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而放到大水池中,小鱼就成长为大鱼,那是宽松的环境,为小鱼的成长提供了长大的空间。所以,环境因素对人的成长,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化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自然界这个大熔炉中,生物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适应,只有适应,才能更好生存下去。正如狼一样,在野外,它们总是充满好奇心,不断体验,去发现食物,顽强地活下来。而如果在人们喂养照顾中,狼会成为逆来顺受的宠物,慢慢退化了它的适应性机能。所以,生物都会向着生存方向成长。纵使现在有很多人批判现实制度,但他们依然生活在他批判的世界里,不也是一种适应吗?《进化论》告诉我们,无论动物植物,还是人类,不适应环境,就要灭种灭族。所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不可小视。 适应环境,但不影响人们改变环境。人类适应环境不是生存的目的,改变环境,使之美好,并与之和谐共生,才是最高的境界。天下才有一石,独占八斗的曹子建,放荡不羁,一介书生的王子安,亦或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他们以现实为出发点,力主去改变某些不适应的社会现实。林和靖需要一种“云破月来花弄影”的优美境界;李白高歌“夕阳残照,汉家陵阙”的悲慨壮丽;秦少游苦吟着“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的迷惘与惆怅。这些仁人志士,都是梦想着建立一种美好的家园而孜孜以求地探寻着,摸索着。 由此看来,环境对人影响巨大,人可以按照理想去改变和追寻美好的环境。 心有梦想,在改变自己中改变环境。一个很沉默少言,不引人注意的人,他在别人的眼中不算聪明,身体弱小的他怎么也无法让人看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当一位教授讲了一堂课,并告诉他们一个名叫哥德巴赫的人提出的伟大猜想时,他被吸引了,立志要解决这一猜想,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在别人都当玩笑取乐时,他却深深着迷了。尽管他体弱多病,但他依然废寝忘食的学数学。在其他同学还碌碌无为时,他成为了离这颗“明珠”最近的人,他毫不犹豫地伸手摘取。德国数学家克莱因称赞他“你移动了群山。”他就是陈景润,一个传奇的人,一个给一代人以信心和巨大鼓舞的人。他没有受条件不好,住房不好,研究环境不好等外界的影响,以巨大的热爱之情,改变了自己的同时,也改变了世界。 朋友,是鲲鹏,就要展翅高飞于九万里高空,自由自在翱翔;是骏马,就要奔驰在辽阔的草原山岗,驰骋疆场;是奇才,就要及早地历练自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利用环境,造就自己;改变环境,造就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应该茁壮地成长! 【解析】 试题分析: 解读上述材料的内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审题立意:①除旧布新,推陈出新。要丢弃禁锢自己的老思想,打破固有的生活模式,冲破原有的生活圈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的生活道路,开创一片新天地。②要不懈追求,不安于现状。当鸟儿安于现状的时候,只能艰难度日,当它被迫寻求安身之地时,却发现了绿洲,找到了更适合生活的地方。③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学校,逆境和挫折是磨砺人的最好利器。当鸟儿赖以生存的老树被连根拔起以致走投无路的时候,它反而有机会去开辟另一片天地。④生活最终要靠自己过,不要依赖别人,人要靠自己奋斗。鸟儿依赖老树,其结果是当老树被连根拔起时它失去了安身之所;而当它历尽艰辛长途飞行后,却发现了一片绿洲。所以,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无往而不胜哦。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 小题)

(1)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荀子·劝学》)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司马迁《报任安书》)

(5)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1.补充画横线的句子。                                                  

2.结合文段分别概括景春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宋]朱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①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①金龟,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龟。贺知章有金龟换酒之举。

1.词的上阕借用春雨中的杨柳和        意象,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色,营造一种   的氛围。

2.简析这首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仪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河南郡置守令,茂不为嫌,理事自若。数年,教乃大行,道不拾遗。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摘自《后汉书·卓茂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恰当的一项是(

A.若非公马,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B.汝独不欲                修订

C.汝为人矣                 敝:见识浅陋

D.茂左右问之曰              辟:屏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马主别得亡者,诣府送马,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B.苟如此,律故禁之        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C.今我礼教汝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河南郡置守令            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卓茂心地善良,有人把他的马认成了自己的马,卓茂明知对方认错了却不辩解,而是让那人把马牵走了。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登府送马,并向卓茂诚恳道歉。

B.卓茂办案严谨,在处理亭长收受别人的米肉这件案子时,为了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他不仅与送米肉者详细交谈,还把身边的属员叫来仔细询问,从而做出了合乎情理的判断。

C.卓茂认为,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是人比禽兽尊贵的原因,在自愿的前提下,乡邻之间,吏民之间表达馈赠之礼是合乎礼仪的,不应随便把“受礼”提到“违法”的高度。

D.卓茂关于律法与人情的训导,合情合法,被密县的吏民普遍接受。在他的治理下,密县社会风气正,治安好,卓茂因此受到朝廷嘉奖,皇帝赞扬他所做的事是别人做不到的。

4.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

(2)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

龙良骅

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墓在山腰。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地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

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印象实在不少。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是顽皮的逃学大王,枯燥的私塾和新式的学校都吸引不了他,他总是逃学去看河中的行船,船上的水手;看河岸的树木,林中的小鸟;看河边的小城,城中的针铺、伞铺、皮靴店、染坊、豆腐坊、冥器铺。哪怕是因逃学而被罚在孔夫子牌位前跪着,他脑中呈现出的,仍是河中的鳜鱼被钓起、风筝飞满天、黄鹂在山中歌呼、树上果实累累的情形。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十四岁多一点,他就到地方的部队里当兵,那是当地大多数青年人的首选出路。辗转在沅水流域,又从水里认识了船家、水手、兵士、妓女、商人。直至二十岁,才脱下军装上岸,背着一卷小小的行李,孤身一人出现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来读那本永远也读不尽的大书。中国现代文学从此多了难得的水的灵气。水的滋润,让沈从文的作品永远水气盈盈,他笔下的人物永远都那么健康丰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辉。

⑥听涛山没有涛声,就像寂寞一生的沈从文缄默着。

⑦想当年那些红极一时的作家都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孤独的沈从文却成为了常青树,这莫非也是自然的法则?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其实,沈从文的读者确实在一批批老去,但他的作品则永葆生命力,新的读者也在不断涌现。我相信,刚才和我们同来的那对年轻的情侣也一定是沈从文的崇拜者。因为,他的作品有丰沛的水,源头是鲜活的。

(选自《散文百家》)

1.文中第5段中加点的句子“他就这样读着一本小书,同时读着一本大书”中“小书”和“大书”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多次提到那对年轻的情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4.综观全文,请简要概括沈从文先生的形象特点。

5.沈从文曾说“他和他的读者都将老去”,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本文内容及你所了解的沈从文及其作品情况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