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

辛弃疾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①,怀英遇“坎” ②,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仓部郎官。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诏奖谕之。

[注] 蓍(shī):一种草。古人用来占卜。坎、离:均为卦名。坎在八卦中的方位为北方,离为南方。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犀牛一类的野兽。

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蔡伯坚                  师:以……为师

B.弃疾间与之                游:游玩

C.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丐:给予,给

D.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   恰逢,正赶上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起的。

B.绍兴”是南宋高宗皇帝赵构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年轻时师从蔡伯坚,与党怀英一起学习,他曾经占卜自己的仕途,自己得“离”卦,于是决定南归。

B.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弃疾斩其首归报。耿京的队伍就更加壮大了。

C.辛弃疾写《美芹十沦》等文的起因是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但因为朝廷与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被实行。

D.盗贼连起,辛弃疾在全部铲平了匪患之后。上书朝廷,分析盗贼起因,因此受到了皇上的褒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民不为盗,去将安之?

 

1.B 2.C 3.B 4. (1)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缘、归朝,期,何以、句意各一分) (2)百姓不做强盗,离开这里将要到哪里呢? (为、去、安之、句意各一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B游:交往。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用“左迁”来表示贬官。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B.京益壮之,,理解不正确,耿京认为辛弃疾豪壮。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凭蓍草(占卜)决定,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期限,(我)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是你不会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慰问军队,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佥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 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辛弃疾讨平了在湖湘地区相继爆发的农民起义。他上疏说:“当今朝政清明, 近年以来, 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起事, 皆能一呼百应, 杀掠吏民, 不顾死活, 以至于要用大军来平灭。普通百姓, 深受州的聚敛之害, 县的科率之苦, 官吏的巧取豪夺, 豪强的兼并, 盗贼的劫掠, 不起而为盗, 又能如何呢?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而贪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认真考虑导致盗贼起事的原因, 讲求平盗之术, 不要只靠用兵镇压。”皇上下诏嘉奖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

A.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B.为仲卿母所遣

C亦自缢于庭树。          D高余冠之岌岌兮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范增数项王

A.常以身蔽沛公       B.君安与项伯有?”

C沛公霸上          D.吾得事之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互文

B.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反问

C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顶真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北京市烟花办节前表示,正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并将通过媒体向市民发出“为提高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环境,在春节期间请尽量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

B.针对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C.为应对暑期读者高峰,市图书馆组建了一支多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志愿者队伍,以确保在开馆的时间段能及时为读者服务。

D.为增强人们的国家版图意识,最近推出的新编竖版中国地图将以往作为缩略图放在右下角的“南海诸岛”与大陆同比例展示,全景式的呈现中国陆海疆域。

 

查看答案

在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组是    

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对那些师资力量本来就不雄厚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

C.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别字,有的老师不以为,觉得这些问题不必较真,长大了自然会解决

D我们商店里的各种商品虽然说不上汗牛充栋但也有不少的数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