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 “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 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1.C 2.A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选项A根据原文“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 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可见“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的原因是“天子与贵族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选项为“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选项强拉因果;选项B对应的原文“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选项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把原文的“用技术”换为“根据自己的意志”偷换概念;D对应的文中的内容“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 “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可见人们也在探索一些知识,选项中的“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过于绝对,曲解文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选项A中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中的“唯一”文中没有依据,“一”在文中的内涵是“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选项A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文中只有“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实际上“五”只是表述“天”的基本数字概念,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应该是“天”;选项B对应的原文“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选项少了“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混淆了范围;C从原文“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是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不是对“生命”的追求,选项误划类别。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冯骥才说“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要求:1.选好角度,自主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文作文,不要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可              说:通“脱”,解脱。B.始还家门            适:出嫁。

C.女也不              爽:差错。          D.车帷裳              渐:渐渐地。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桑未落         仲卿闻,亦自缢于庭树     B.静女         士贰

C.尔车来         我贿迁                   D.既遂矣         思之

3.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B.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诗歌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运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从技巧上看,它与下文“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构成对比,便于抒发心中的愤慨,更能突出“警醒其他女子的作用”。

D.女主人公认为自己并无差错:对感情忠贞如初,多年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对得起丈夫了。

5.翻译下列句子。

(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3)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

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其游者不能穷也    好:喜好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景象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名称

2.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距院东五里    孰能讥之乎?    B.夫夷近,则游者众    然力足至焉

C.有怠而欲出    险以远,则至  D.有穴窈然,入甚寒    此余所得也

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于是余有叹焉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阐释了“学者”治学的道理。

B.文章第一、二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C.文章第三、四段是议论,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心得体会。

D.文章写作技巧高明,记游是重点,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5.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给下列加横线的汉字注音。

娜(     )②时(        差(        影(    

2.请仿照下面给出的例句,概括选文第二小节描写的内容。

月色下的荷塘,绿叶田田,荷花点点,清香缕缕,如歌如诉;

3.下列诗句中的意境和选文相似的一项是(   

A.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王昌龄《从军行》)

B.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C.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D.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宋]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4.选文在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时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交融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分别对这两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不是单句的一项是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D.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