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围绕发现并展示小镇的美丽一面,促进经济...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围绕发现并展示小镇的美丽一面,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人民网主办的第三届寻找“中国最美小镇”活动近日在京启动。

B.中国对现有核设施进行了综合安全检查,检查结果表明中国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基本完成中国现行核安全法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标准的要求。

C.泉州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不仅拥有多元的人文氛围,而且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徜徉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仍可让人感受到别具一格的文化气息。

D.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

 

D 【解析】 【试题分析】A.句式杂糅,应删去“围绕”和“的目的”。B搭配不当,“完成”与“要求”不能搭配,应把“完成”改为“符合”。 C.语序不当,应把“拥有多元的人文氛围”和“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位置对调。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病句辨析题,不少病句有明显的标志词语,只要我们“炼”就一双慧眼,迅速盯住这些标志词语,就能找到辨析病句的捷径。比如介词、动词、代词、并列词、关联词、否定词、两面词、数量词、成语、修饰语等,有的病句虽然没有标志词语,但是我们可凭借病句表现出来的症状,依据高考病句的六大类型进行排查。类型不多,只要训练方法得当,适当做一些练习,见多识广,形成能力,依“法”诊断并不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爱书之人范用

2010年9月14日,范用去世,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边有一句巴金当年题赠给他的话: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

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风格。

1969年,当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交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

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此文激起巨大波澜。有的人很会联想,说《读书》刊登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

范用在出版界给人的印象是大胆而有眼光,屡吃螃蟹。“文革”后,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

范用得知后,气愤之极。他打电话给巴金,请求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巴金同意了。

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直指对“文革”的反思。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这其实并非易事。要知道,直至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

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什么叫‘自由化’?谁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小时候听说过:不自由毋宁死。”

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除了创办《读书》杂志,他还创办了《新华文摘》。此外,范用还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他出过一本《叶雨书衣》,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叶雨”是他的笔名,谐音“业余”,自谦之说。对于其书籍之装帧水准,张中行曾言:“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多年来,范用挨过不少批评,他常被批评的一点做出版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凭其个人兴趣和爱好。范用的回应是:要做好工作,没有一点兴趣,行吗?恐怕做人也不行。

范用退休后,曾在《一封感人的来信》中写道:“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他个人的爱好和志趣。出版社出什么书,应当有所选择,而且是慎重的选择,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应当自信走一条正当的路,对得起读者、作者的路。”面对市场化的浪潮,这是先生对出版同行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个出版家内心的坚守。

戈宝权描述范用说:个子不高,精明能干,爱书如命。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每次去看望他,只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见其人。

范用的读书法曾让王蒙感叹:今日书今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确认与搁置也不必过夜。千万不要把书放在一边待读,待下去就会愈来愈多,永无读日。

刘再复去美国多年,年年收到范用的贺卡。他评价范用说:“范用仅读过小学四年级,最后却成了博览群书、高立书林、独生夜响的书界风骨,这完全是得自乾坤造化之心。”

相关链接:

至今,三联书店已成为众多读者和文化人眼里的一块“绿地”,范用领衔时形成的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并未因他的退休而中断,而是成为一种传统。

——吴丛丛《书痴范用》

范用1985年被“一刀切”退休,不过风采依然,见过先生的人都知道,范用很有范儿,喜欢戴顶深色贝雷帽,穿红毛衣,戴红围巾,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风度翩翩,书卷气十足,甚至被朋友们戏为“最爱美的出版家”。

——黄离《我和范用的“缘”》

范用对“文革”极为反感,“造反派”揪斗他时,他正气凛然,倔强到底,自始至终既不认错,也不揭发别人。“造反派”把他看做眼中钉,在社领导中,他挨打最多,受害最烈,但他毫不屈服,被说成死硬顽固,十足是刘少奇的孝子贤孙。有个美编还在大字报上画了一幅漫画:四个人抬着一顶轿子,里面坐着长了个大鼻子的刘少奇,轿子上一个很大的“资”字,范用扛着一根哭丧棒,用毛巾擦着满脸汗水,气喘吁吁的在轿子后面紧紧跟着,形象生动,活灵活现。范用对这张漫画非但没有反感,反而十分欣赏,后来还特地要这位美编照样画了一张,收在自己的一本书里,让大家观赏。

——张惠卿《〈叶雨书衣〉和范用其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巴金以“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赞美范用甘做泥土为他们铺路的精神,不仅因为范用完整出版了《随想录》,更因为范用把一生献给了出版事业。

B范用创办杂志、出版书籍只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这使他一生饱受批评,在文革期间还被下放,被批斗,受尽了折磨。

C面对市场化浪潮,范用认为,出版社不应该顾虑读者的好恶,而应慎重选择高质量的图书出版,出版工作者也应坚守正当的道路,这跟他的人格和一贯的出版思想是一致的。

D文章直接或间接引述了多个人对范用的评价或描述来突出他爱书如命的特点与鲜明的个性,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和内容,表现了范用名气之大与社会影响之广。

E范用从出版社的打包、收发等杂务工作做起,最后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工作70年,造就了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

2.为什么范用敢于在出版界“屡吃螃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范用在生活中表现出了怎样的个人魅力?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4.本文标题为“爱书之人范用”,范用“爱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题。

英雄的舞蹈

路翎

两条澄碧的小河会合的地方,有一座小村镇,不到两百户人家,然而,这个中国应有的东西,它都有。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可爱、和善的居民们,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很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里散发出来的。

每到黄昏,不论严寒酷热,茶馆里都坐满了年轻的、年老的男人。一支蜡烛亮了,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就爬上高台,生动地叫喊着古代英雄们的事迹,从他自己都忘却了的年代直到这个奇怪的、不可解的今天。他是衰老、病弱的。十几年来他抽着鸦片,而年轻时,他曾经拼命地干过刀、枪、剑、戟,且收了不少门徒。他觉得被所有的人赏识,被他们喜爱,因此街边新种了一棵小树或挖开了一块石板他都要热烈地批评一下。

他热衷这样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一个男子用女人的声音尖厉地怪唱起来了:从城里来的,唱着他从来都不曾知道的“毛毛雨”“何日君再来”。他的听众们突然地跑过去一大半。从那边传出热闹的哄笑声,使他感觉到尖厉的痛苦。

“伤风败俗啊!”他叫,猛力地拍了一下惊堂木,不再讲下去了。于是剩下的听众也跑了过去。他在寂静中溜下高台,这是可怕的失败和痛楚。但他的那些古代的英雄们,又都在他的梦里照耀着他了。一下午都发烧,但黄昏的时候他带着神秘的、惨白的、严肃的神色重又走上他多年盘踞的高台。

蜡烛点燃了。“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他用神秘的、轻微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但他的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对面的茶馆里男人装做女人的声音突然地叫起来了。他寒颤了一下,看见有人冒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去了。

“我是替天行道!”张小赖猛力地、愤怒地拍了一下手上坚强、光亮的木头;这个突然的声音,和他的脸上的那种轻蔑的、讥嘲的、魔鬼似的神情,使得剩下来的那十几个人肃然了。他凝聚着一种可怕的力气,慢慢地耸起瘦削的、仅剩了两块骨头的肩膀来,鼓起眼睛,凝视着远方,而他那破旧的衣服从身上在寂静中滑脱了,露出了一副可怖的、奇特的骨架。他没有欢乐,假装着纵声大笑;他没有悲苦,逼迫着高声假哭;他伸出两只手来舞蹈;假装听到了询问,并且捶胸顿足。

“却说曹操一看,啊呀呀!”他叫,全身发抖,然后突然寂静。他高举着两手站着有半分钟。在寂静中,听到雨落在瓦上的清晰的声音,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的声音,和男人装做女人的尖厉的、轻靡的歌声:哎呀呀,我的心!

“曹操心中一想!”高台上的那个精灵,突然地缩下去了,那一块木头猛力地击在桌子上;然而,这假做的精灵的衰弱的人的心,却瞥见他的听众们,有些涣散,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笑着。突然地他有一阵眩晕,他听见对面的歌声唱:摸一下幺妹的手呀,幺妹生得乖!

他呆住了。“喂,张小赖,曹操啷个的呀!”酒馆的肥胖的老板喊。张小赖突然地惊觉,发着颤,不顾一切地叫了起来,叫喊着曹操、关公、青龙偃月刀,但酒馆的老板,却摇摆着走了出去了。一种极端的愤怒和一种极端的、奇特的欢笑,使张小赖发狂了。

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高台上嘶喊,跳跃。他要唤回那些古代的英雄们,与现在的生命、丑恶、失望抗衡。这些古代的崇高的英雄们一个一个地回来了,使这间茶馆,使那些简单的年轻人严肃而激动。他站在高台上,他拼命地,愤怒地叫,“我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要是日本人来了,洋鬼子,外国人来了,吓,你看——”他耸起肩膀,鼓起嘴,向空中拚命地吹着气。他听见了歌声、胡琴声、笑声,他歪着头轻蔑地倾听。“啊,杀啊!”他喊。

台下的人们,有趣地笑起来了。他的嘶哑的大声使得很多人从街上跑过来,于是茶馆里挤满了人。那些简单的人们,把一切都认为是有趣,当然的,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快乐地哄笑着。

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地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挥舞起来了。他觉得窒闷的可怕,拼命地喊了一声,引来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停止了——它们被他征服了。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拼死命地舞着竹棍。忽地他觉得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茶馆里腾起了惊异的、失望的喊声,有挤动和茶杯碎裂的声音。然后突然寂静。

“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的声音,在寂静中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通过说书人张小赖的遭遇反映了现代商业化社会文化必然代替传统民间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视角独特,思想深刻。

B.小镇上的人曾经长久地为古旧的英雄激动,然而一旦有外来冲击,就立刻改变,这说明新的文化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C.小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说书人张小赖由备受欢迎到疯狂舞蹈,死在台上,浓烈的悲剧色彩带给人们震撼和思考。

D.看到“伤风败俗”的流行小曲受到观众的追捧,自己讲述的古代英雄受到冷落,张小赖由不安、痛苦、失落到绝望、疯狂。

E.“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在高台上嘶喊,跳跃”“精赤、狂热地挥舞竹棍”,这细致、夸张的描写真切呈现出张小赖的形象。

2.小说的冲突是以强烈的对比展开的,请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3.说书人张小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英雄的舞蹈”为题,小说中的“英雄”有什么特定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

(2)《归去来兮辞》中写登山临水的情趣的句子是                             。”

(3)《逍遥游》中论述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B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C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D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叫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南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2)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