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题。 给 季 弟 书 魏 禧 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题。

辛卯月日,客粤二旬。每念吾弟然不苟,颇远大相期,圣人所谓“刚毅木讷”,庶几近之;但刚为美德,吾弟却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又渐流一“傲”字。

往时我督弟甚严,近五六年,见弟立志操行,颇成片段。每欲长养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气,不忍过为折抑,又我每有优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凡细故偶失,多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无讳。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归弟畅言。

弟与人执事,亦颇竭忠,每乏周详之虑;临事时患难险阻都所不避,而不能为先事之计,以为大节无损。诸细行杂务,不留心无大害,然因此失事误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则所谓疏也。疾恶如仇,辄形辞色;亲友有过,谏而不听,遂其人;人轻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纤毫不遂其志,则抑郁愤闷不能终朝。此诚褊衷,不可不化。其人庸流也,则以庸流轻之;其人下流也,则以下流绝之;岸然之气,不肯稍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铄侪辈。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夫疏则败事,褊则邻于刻薄,傲则绝物而终为物绝:三者皆刚德之害。然皆自刚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则于古今人中当自造一诣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先儒以为“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容”。吾弟之事父兄多恭谨,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岂无乐爱耶?盖无学问以化其刚,岸然之气,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选自《魏叔子文集》)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念吾弟然不苟      介:耿直

B此两者,故今之督弟甚宽    坐:因为

C谏而不听,遂其人          薄:接近

D有愉色者必有            婉:和顺

2. 下列加横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远大相期       制府檄下,几捕系死

B往时我督弟甚严     句读不知

C欲归弟畅言       不足外人道也

D无乐爱耶       无忘乃父之志

3.在给弟弟的这封信中,作者认为与人相处应遵循哪几条准则?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隐吾畏友。

(2)长此不惩,矜己傲物,驯致大弊。

(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1.C 2.C 3.① 虑事周详;② 心胸开阔;③ 为人亲和;④ 保持刚正。(每点1分,答对3点满分) 4.(1) 我弟弟你总是慷慨直言 ,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友。(2) 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自视甚高而傲视他人,(就会)逐渐招致大的过错。(3)(4)略(每句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薄:轻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 试题分析: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均为介词,向,跟。D项语气副词,难道/语气副词,一定。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山东卷必考的题目,注意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命题的方式一般为课本一个句子,文本一个句子,首先明确课本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把它带到文本的句子中去,看是否得当,解释的是否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3. 试题分析:注意对段落进行切分,简要概括要点。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明确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筛选信息,选文往往是议论性的文章,文章的观点一般集中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段落的开头、结尾,重点关注这些地方。 4.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句:“匡”“逮”“隐”“畏”“惩”“矜”“致”。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匡”“逮”“隐”“畏”“惩”“矜”“致”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辛卯年,我客居粤地已有二十来天了。常常 想到我弟弟为人耿直做事谨慎,很期望你有远大的前程,圣人所说的“坚强、果敢、质朴、谨慎”,你大概都靠得上了;只是“刚”本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我弟弟却在这方面变成了一个“疏”字,再变为一个“褊”字,后又慢慢变成了一个“傲”字了。 过去我对弟弟你管教很严,最近五六年来,看到弟弟你所确立的志趣及操守,很有建树和气象,能看出你已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常想慢慢培养出我弟弟的一腔正气与傲然自立的精神,所以总不忍心过于压制你,再加上我自身常有优柔寡断、迁就纵容的缺点,我弟弟你总是慷慨直言,神色端正,纠正我的不足,不知不觉间成了我敬重的朋友,大凡小的偶尔的过失,我都会宽容你,让弟弟你不会因此而有所犹豫顾忌,能正直做人而又无所顾虑。因为这两点,所以我现在管教你也还是很宽松的。但我这样做就是一种纵容,很想回去跟你畅叙一番。 弟弟你和人一同做事,也是很尽职的,常常缺乏周全的考虑;遇事你从不回避艰难险阻,却不能事先考虑清楚,总认为这样做不会损害大的原则。不关注日常事务中的细节之处,似乎并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因此而做错了事贻误他人,从而又害了自己的事是常常有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疏”啊。你恨世间恶事,视同仇敌,总是表现在言辞和脸色上;亲朋好友有了过错,你劝了他们还是不听,于是你就轻看那个人;别人不看重你,你总是很生气地远离他;别人的行为中有一点不如你所愿,你就整天心怀愤恨、郁郁寡欢。这真的是心胸狭窄,不能不改变啊。有些人属平庸之辈,你就把他当作平庸之人而轻视人家;有的人地位微贱,你就把他当地位低的人而拒绝往来;你的傲气,总是不肯因为别人而稍稍委屈一下。因此你总是不可一世,欺凌排斥他人。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有所警戒,自视甚高而傲视他人,(就会)逐渐招致大的过错。为人粗疏就要坏事,心胸狭小就会接近刻薄,高傲就会隔绝他人而最终被他人隔绝:这 三点都是刚直之德的害处啊。但是这几点毕竟是出于刚直,如果能扬其长避其短,就能在古今之人中独自拥有一种造诣了。子夏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说: “(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先贤们认为“ 内心有真情的人态度一定会平顺温和,平顺温和的人就一定会有愉悦的气色,有愉悦的气色就一定会有和顺之貌”。我的弟弟对待父兄总是很恭顺谨慎的,但是和顺之貌怎么反而这么少见呢?难道你没有快乐缺少关爱吗?大概是还缺少一种学问来柔化你那刚直和高傲的品性,使得你想要谦为人下而又不能谦啊。弟弟自勉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题。

于是余有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       叹:叹息

B.夫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至焉        罕:极少

D.其能讥之乎        孰:怎么

2.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查看答案

与“翱翔蓬蒿之间”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臣亡国贱俘                    B.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C.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有碑仆道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谨拜表以         B.执此以

C.太上不           D.故述往事,来者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呱呱                          渔父见问之

B.重乡党所笑                      削木吏,议不可对

C.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

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口语遇遭此祸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B.凡在故老,犹蒙          夸耀

C.诸父异爨             等到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收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