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欧洲有一种米罗虾,世世代代生活在伏尔加河的最深处,从...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欧洲有一种米罗虾,世世代代生活在伏尔加河的最深处,从未见到过一丝阳光。一天,一只米罗虾忽然心血来潮,想去浅水区感受一下煦暖的阳光,那感觉只听长辈们描述过,但它从未真正感受过。

当它独自游到浅水区时,眼前的景象让它感慨万分,依依垂柳暖暖阳光,周围的鱼儿们自由自在地摇着尾巴,欢快地穿行于青青水草间。它长长地叹了口气,觉得水下生活实在是太委屈自己了。突然它的胸口感到了一丝憋闷,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昏昏“睡”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认清自己 虎啸深山,鱼翔浅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世间万物各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生命的玄机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自己的光彩。 人生在世,找准自己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审视自我,认清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聆听自我的价值的呼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陶渊明看清了官场的污浊,终于在田园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抒发了自己的清高,于是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鲁迅看清了社会的黑暗和国人的麻木,终于在文章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表达了心灵深处不屈的民族气节,成了堪称民族脊梁的中华文化之魂。他们看清了自己,读懂了社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也许我们“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也许我们“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我们“仰天大笑出门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但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有几多豪迈与洒脱,真正的英雄是在自我相信,自我肯定中升起的。那是张骞出使西域的驼铃阵阵,那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那是岳飞拔剑的壮烈情怀,那是郑和下西洋的雄心勃勃。 平凡不一定平庸,雷锋是一名平凡的士兵,但他却成就了不平凡的功绩。我们虽然都是平凡的人,但是只要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平凡的岗位也会呈现生命的光辉,平凡的付出也可以汇聚成海洋。充分认清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即使是一棵小草也会有生机和活力,绽放生命的光彩,勇敢迎接生命的挑战,让生命像宝剑铿锵闪着寒光,让生命像寒梅一样放出幽香。每个人都会是自己的英雄! 【解析】 试题分析:参考立意角度:“面对诱惑”“认清自己”“定位人生”“遵循规律”“在自己的世界里精彩生活”“不安于现状没有错,努力改变现 状也没有错,但违背规律地刻意改变,那就犯了大忌!”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舞者,与其羡慕别人的舞姿,不如坚持最适合自己的节奏,跳出最适合自己的舞蹈。贪恋浅水区生活的米罗虾错推了生活之门,其遭遇隐含着深刻的哲理:不安于现状量力而行,在春天里开花,在秋天里结果,应是成长、生活的不二法门。材料中的用词,体现了命题人感情褒贬,出题意图,“米罗虾忽然心血来潮”“觉得水下生活实在是太委屈自己了”“还没来得及反应”等词句表明“寻找光明”“追求幸福”“执着探索”等属立意跑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是经过千年万代沉淀而成的土地,历史中的辉煌与暗淡,都积淀在这土地中,历史中所有人物的音容足迹,都融化在这土地中。我正在耕耘的这些泥土,会不会被遭受放逐、行吟泽畔的屈原踩过?这些泥土冲下山岭,又被风吹到空中,会不会曾落到___________________的李白的肩头?会不会曾飘在__________________的杜甫的脚边?会不会拂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苏轼的须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他的学生钱理群说:“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卓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选自“百度百科”)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张鸣访谈录》)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不用讲稿旁征博引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C.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 “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D.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E.“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这个评价表明,钱理群为林庚一生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名誉、地位就离开而感到遗憾。

2.钱理群说,学生会永远铭记林庚。林庚身上哪些特点值得学生铭记?请简要概括。

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报养刘之日短也。②              ,气息奄奄。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

鲲之大               

⑤朝菌不知晦朔,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铁马秋风大散关。⑧出师未捷身先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乡,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诏书嘉奖。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民大悦。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谓周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拿着符节。

B水犯城下,恪城救理        乘:登上

C洎金兵城下,始悔之        薄:迫近

D帝注礼之甚                渥:优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否将君累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B谓周失计                   二虫又何知

C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     风之积不厚

D县豪子雄                 望长安日下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B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C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D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为官公正,执政有方。为官期间,不怕受牵连,为人辩护;豪绅子弟因其言省悟自悔,夷人亦因其行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理水患,保全了沧州城,受到皇上嘉奖。

C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来受到弹劾,被免去相位。

D唐恪缺少远见,主张和议。因为主张投降金兵,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5.翻译下面句子

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