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青花蓝 刘英敏 ①若说中国红是从太阳上采撷的,那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青花蓝

刘英敏

若说中国红是从太阳上采撷的,那么,青花蓝就是在泥土中绽放的。若说中国红是中国的“动”色, 则青花蓝是中国的“静”色。一动一静,中国有味。她兼具儒家的温度、道家的洒脱和墨家的勤朴。她是素与雅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国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颜色。中国的士,“居庙堂之高”时,往往喜欢黄金黄;“处江湖之远”时,往往喜欢水墨黑;但他们内心深处喜爱青花蓝

农业中国,以“土”为其“五方”之中心。 青花瓷,脱胎于土,成型于火,获生命于青花蓝。因此说,青花蓝是泥土中绽放出来的。瓷,或者说青花瓷,是另一个中国。瓷的本性是刚的(虽然她不像刀,不具侵略性)——一旦“玉碎”,却化为片片刀锋,虽千百载也不腐。而铁枪、钢刀,几十年风雨就腐烂了。

周杰伦的歌《青花瓷》留恋、咏叹青花瓷。 “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七绝·青花》)。“色流香,青胎素描慢拂弦。慢拂弦,岁月浮华,一梦千年。可参造化天地妙,无极由来太极添。太极添,业火凝炼,玲珑惊艳。”(《忆秦娥·青花瓷》)两位无名者的青花瓷诗词,甚合吾意。

农业中国男耕女织,织的就是蓝印花布。她也是从花儿——棉花中走来。“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战国时国人已从蓼蓝草中提取“靛青”染色。解放后不写小说写服装史的沈从文考证:“……后来逐渐发展成蓝底白印花布的一种,以布抹灰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蓝印花布为世所重在宋,盛行于明、清。青花瓷予国人以刚、以饱,蓝印花布予国人以柔、以温。千百年,蓝印花布做衣裳、被套、蚊帐、婴儿的襁褓、行者的包袱……她比粗陋的麻布细暖,她无绸缎、毛皮的高贵,但她予千千万万布衣以尊严,还有欢和爱。如今,蓝印花布在云贵一带的少数民族才较常见,并且是珍稀旅游纪念品了。

蓝底白花,以斑点的粗细、疏朗组合而成,如星空闪烁,一种悠远、宁静的气息袅袅而来。她兼有少妇的端庄和少女的俏皮。她天性属于山清水秀的江南:温婉白美的女子,“缓缓地”穿上这种蓝得清纯,白得朴实的布衣,秀气不落凡俗,典雅不失明快,款款地走来……那才是个美不胜收的南中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好一个如茵绿草与蓝印花布作大背景的红火江南。

蓝印花布,还有团扇、青瓷、宣纸、毛笔、线装书、油灯、油纸伞、秦砖汉瓦、儒家礼仪等绘就的岁月,一步三回首,远去了……

青花蓝,民间中国的容颜,也是蓝天和大海的容颜,是中华的“基准色”与活力源泉。

(选自2015年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请简要说明第一段中画线句的含意。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行文层次。

3.请结合文意,阐释文末“青花蓝,民间中国的容颜”的内涵。

 

1.(6分)①士人在为官时喜欢黄金黄,是尊崇权利和财富的表现;②被贬退隐喜欢水墨黑,是排遣郁闷 或志趣高雅的表现;③但士人无论身居何处内心深处更爱青花蓝,因为青花蓝是安静色彩的代表,是素与雅的完美结合,是多种传统文化流派的交融。(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四点。) 2.(6分)首先,简要回顾了蓝印花布在农耕社会中的发展历程;接着,介绍了蓝印花布的特点和价值; 最后,交代了蓝印花布的现状。(每点2分。若答题中,缺失了表层次关系的关联性词语,在正常赋分基础上,扣1分。) 3.(6分)①农业中国,以“士”为“五方”的中心,青花瓷脱胎于土,有刚脆饱和的特点,是中国百姓坚强不屈的象征;②农业中国,男耕女织,织出的蓝印花布有柔软、温暖的特点,给予了百姓生存的尊严、欢与爱。③青花蓝布还有清纯、朴实的特点,有悠远、宁静的气息,能代表山清水秀的南中国。(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说明第一段中画线句的含意”, 这是考查句子的含意。首先回归文章,找到划线句子,“中国的士,‘居庙堂之高’时,往往喜欢黄金黄;‘处江湖之远’时,往往喜欢水墨黑;但他们内心深处喜爱青花蓝”,然后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居庙堂之高”指的是为官作宰时,“喜欢黄金黄”是尊崇权利和财富的表现;“处江湖之远”指的是被贬官或者退隐时,“喜欢水墨黑”是排遣郁闷的表现;“内心深处喜爱青花蓝”,是因为青花蓝是素与雅的结合,是多种传统文化的交融。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中语言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应认真审题,审出答题的角度,“简要说明第一段中画线句的含意”,这里给学生提供两个信息,一是“第一段中”,二是“划线句含意”;然后回归文章,找到该句子,并找出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比如本题的句子中,重点词诸如“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喜欢黄金黄”“喜欢水墨黑” “喜爱青花蓝”等,结合文章的意思解答这些词语的意思,最后再将这些内容合而为一即可。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行文层次”,这是考查论证思路。首先通读语段,勾画出关键词,分层;然后按顺序分析每一层,可从论证方法入手,并指出论证了什么;对于表态、看法、观点、结论等之类的文字,在分析时可以直接引用或提炼。常见的答题思路:首先作者提出……观点;然后……,接着……,最后……(得出……的结论)。第四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先是回顾蓝印花布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其特点和价值,最后交代现状。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看法表态或观点结论,明确段落或层次,明确选择了哪些材料,明确选择了哪些材料,明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体的答题格式:首先,直接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通过写……的事例(或趣事、典故、传说、寓言等)(或引用名言),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接着,用……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等或引用名言)从正面(或反面)论证论点,从……几方面论证论点(当有分论点时可用此格式)。最后,得出……的结论,总结全文……,归纳论点……,发出号召、提出希望等。 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意,阐释文末‘青花蓝,民间中国的容颜’的内涵”, 本题考查句子的内涵,同时也是考查文章的主旨。“青花蓝”“民间”“中国的容颜”,考生应先回归文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再将这些意思合而为一。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内涵的能力。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 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 引文, 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 (即文眼) ,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比如本题所给的句子,因其处于文章的最后一段,故应与文章的主旨有关。从多年论述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有时要理解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 这样我们就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梨花

阿来

①“雨打梨花深闭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都是吟咏梨花的诗句。循着这些诗句所暗示的情感路径,我自己也来发现梨花的美丽。依我个人的趣味,在同属蔷薇科的春花中,梨花最美。

②梨花的白是一种真正的纯净的白。原因在于它相较其他蔷薇花更厚一些的花瓣。白色花瓣太薄,就会被花萼的颜色所映照,白色中便渗入了别的色光。杏花的花萼是棕红的,花瓣便白中泛红。李花花萼为绿色,白光中便泛出如玉的绿来。梨花被长长的绿色花柄举起来,相较花冠显得狭小的萼片的绿色就无法透过厚实的花瓣。于是,眼前五枚花瓣组成的花冠便只是一片纯净清洁的白色了。这白色还有一个特别之外,就是不像别的白色花那样反射阳光。而是吸引着阳光,使那白色变成了一团凝固的光。十朵二十朵由长长的绿色花柄托举着,簇拥在枝头。而这如丝如玉的白中,还有非常漂亮的红色点缀。花将开未开之时,花蕾松动开了,就要绽放的花蕾边上晕着一线浅浅的红。花朵盛开了,散发隐隐的香气了,引来蜂蝶了,白色花冠中心簇生的雄蕊上,花丝顶着一点一点的红色花药。古希腊的天神宙斯说过:“只有短暂易逝的,才被我造得如此美轮美奂!”难怪古人写梨花都会有些油然而生的惆怅。面对过于美丽的东西,人很容易会生出对于造物神奇的感叹。

③梨树虽是人类成功驯化的植物之一,但还没有驯化成一种仅仅只提供花的观赏性而不结果实的那种纯粹的园林植物。也就是说,梨在这个世界上,虽也年年开放洁白如云的花朵,但还会结下累累的香甜果实。

④在今天,我们的城市中,任何一种结出甜蜜的果实的植物的出现,肯定是对市民道德水准的一个巨大挑战。所以,园丁们只植下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树站立在身边。至于那些引诱我们时时想伸手的,又会于伸手的同时自感道德危机的果树就自然只能生长在城外乡下了。梨树虽然花朵胜雪,繁盛时漾在半空如云如雾,更能妆点我们的生活,园丁们也不大会给它发放入城证,让其摇着满枝果实让脆弱的人性接受残酷考验。

⑤最近在罗马,常见街边树上挂着黄澄澄的柠檬与橙子,觉得也非常好看——挂果的树与开花的树相比,也自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但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我只是有点遗憾,为什么结果的树就不能站在我们城市的中间,散布比花香更为持久的果香?

⑥植物园中有几株苍老的梨树。那天坐在树荫下,望着开花的梨树出神。和蔷薇科的其它春天盛放的品种相比,梨树的枝干又最为虬曲苍老。最显眼的,是梨树厚厚的树皮,黝黑,深深龟裂,主干如此,分枝也如此,更显出枝头花朵娇嫩脆弱的美丽。仿佛是为了增加人这种的感慨,梨树自己也未制造苍老与娇美的强烈对比。

⑦一个德国植物学家说过,花是人类情感最古老的信使,让我们在观赏的同时看到自己情感深处的秘密。梨树就是这样,从最显老的枝干上,捧举出最纯净娇美的花朵,让人深味生命的秘密——让人的情感在欣喜的同时又感到悲伤

(选自《草木的理想国》,有删改)

1.文章开头作者引用唐宋诗人咏梨花的诗句,有何用意?

2.第②段画线句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梨花的?请简要分析。

3.第⑤段作者写罗马街边树上所见的风景有什么作用?

4.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第十二》)

(2)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庄子-逍遥游》)

(3)                 ,固得重昏而终身!(屈原《楚辞补注·涉江》)

(4)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5)银瓶乍破水浆迸,                     。(白居易《琵琶行》)

(6)             ,抱明月而长终。         ,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①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②,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①酝藉:即“蕴藉”。与词中下句的“包藏”意思相近。②休:语助词,含有“呵”的意思。

1.第一首词中梅花的艰难处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第二首词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这两首咏梅词,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之永,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四十二年,卒于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于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①。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

(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

先生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注】①古训:古字古义。②是年:指公元1733年,戴震时年10岁。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震出所学之永             质:请教

B.震以文学受               知:赏识

C.求之古经而遗文         垂:接近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         然:正确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家屡空,学日进      吾子好道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B.震文学受知          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史记·汲郑列传》

C.古训明古经明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在舟中矣。《左传·秦晋肴之战》

D.先生是年能言        阿母谓府吏,何太区区。《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

(2)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于古

(3)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4.戴震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尼山——孔子出生地,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城东南30公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是以开展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目的,以学术性与民间性、国际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为特色的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下图是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徽标,下列对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论坛采用“五彩祥云”徽标。“五朵祥云”代表“世界五大洲”。“五种色彩”代表“文化多样性”。

B.“五朵彩云”组成玉璧轮廓,代表“和而不同”首尾相连,寓意文明对话与交流。

C.整个图案寓意华夏文明多样性的“和而不同”与丰富多彩的“和谐世界”。

D.整个徽标只用了一个图形元素,看似简约,却富有层次感与视觉冲击力。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