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传统是包袱,它拖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传统是包袱,它拖住了前进的脚步;也有人说传统是财富,它滋养着向上的渴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髻 而今,我已隐隐约约理解了祖母视为毕生财富的那些传统,看她每日将发丝与晨光紧紧相缠,似是要将她所坚持的传统都绾入一个小小的髻。 小时候,爱看祖母晨起梳头,及腰花发一泻而下,末梢处有几绺小漩涡,在床席上款款流动,一个老旧的年代又活了过来。她的发式自嫁给祖父后就再也没有改变——传统的妇人髻,每日晨起忙过炊事、饲畜,摸出床头草席下一把密篦,将昨日的发髻拆下。 有时我端着热粥坐在床榻上吃,从热粥的柔烟中静静地瞧着祖母。长发的祖母看起来极为陌生,尤其是当她抿着嘴专心梳顺发丝时,游走的手势掩住容颜,我几乎眼睁睁地看着她逐渐消失,转变成一个我不认识的祖母。一瞬间的惊慌袭来,有粥汁滴到了草席上,却反被瞧见了。祖母嘴中抿着发髻,却还有空迸出一句“去擦”。待我拭净席上印,祖母已绾好初髻,正在用发网将它盛住。看着那个又逐渐亲切熟悉起来的祖母,我不由得喃喃出声: “其实你头发散下来也挺好看的,为什么非要梳着发髻呢?” “蠢话,都嫁人了怎么还好散着头发,被人看到了要笑话的,这可是传统。”祖母手中的动作不停,貌似不经意地答我。 幼时的我懵懂无知,但似乎明白传统是祖母衣襟上戴了许多年的红丝帕,是她发髻上那朵青色的簪花,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守护着的东西。 而今,我早已明白已婚女子是不需要再梳发髻的,祖母坚守的那些不过是“不再需要遵守”的传统。但,祖 1 母如旧。每天梳着妇人髻去市场买菜,她将市场的每一条沿壁巷缝探摸得如同掌纹,只为找出最物美价廉的蔬菜,据她说,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每个节日的早晨,她都早早起床梳好发髻,然后清扫整间屋子,准备好食物,祭拜那些我熟知或者不熟知的神明…… 就这样看了十几年,早已习惯了祖母将传统放在心上,也渐渐地有了尊重。时光不会老,老的是肉体凡躯,十多年来,我已变了万千脸孔心性,而祖母依旧每日梳一个小小的髻。 到现在,还是爱看祖母梳头,因为我明白,那小小的紧紧的髻,记得是她所坚持的传统,祭的是那个老旧的时代。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关键词是“传统”。传统,指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写作时,应在正确理解“传统”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表达对于“传统”的明确态度,既可以谈对传统的认识,也可以谈对待传统的态度和具体做法。传统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写作应以具体到某个方面,化大为小,给读者以可感的认识为好。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有如下方法:抓关键词、抓因果、抓对象间的关系等等。对于本则材料可以采取第一种方法。比如本题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词是“传统”。材料前一句主要强调固守“传统”的负面影响,后一句表明汲取“传统”精华的积极意义。将前后句联系起来看,即对“传统”采取不同的态度,“传统”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材料的核心概念为“传统”。“传统”是指“世代相传、 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 以及行为方式等”,它的内涵较为丰富,外延也非常广泛, 大至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 度”,小至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处事方式、思维方式” 等。作文材料强调“传统”,可从“文化”“艺术”“社会”“民族”等大的角度入手,可关注现实,也可反思历史。行文时,要联系某领域的某个方面,紧扣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①基于“传统是包袱”的角度,传统往往带着过去的烙印,是一种惰性力量,我们要敢于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纠正传统做法的不足,与时俱进,提出新主张,创新地解决新问题。可写封建迷信思想,重男轻女思想,阻碍着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也可写传统陋习,如燃放大量烟花爆竹带来了空气污染问题等。②基于“传统是财富”的角度,存在即是合理,传统铸就了过去,同样也能诞生现在,孕育未来。我们要重视 并运用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力量解决现实中的问 题。可写运用传统中“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来解决现实中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社会问题;可 写“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的儒家思想,拯救日益倒下的道德;可写振兴传统节日,重树华夏民族特色,重新凝聚民族向心力等。③基于辩证的角度,对待传统,我们要审视传统的积极意义,才能真正地懂得传统;同时又要去伪存真,去粗 取精,才是真正地继承传统。 ④基于其他角度,如“传统是动力”“传统是门槛”等,只要紧扣核心概念且落地生根,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即可视为符合题意的立意,且无高下之分。3.须强调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都必须界定清楚 “传统”的内涵,讲述某一领域里的“传统”,不能笼 统谈“传统”。 4.需注意的是,作文不能仅证明结论的正确,须结合自 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力求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青花蓝

刘英敏

若说中国红是从太阳上采撷的,那么,青花蓝就是在泥土中绽放的。若说中国红是中国的“动”色, 则青花蓝是中国的“静”色。一动一静,中国有味。她兼具儒家的温度、道家的洒脱和墨家的勤朴。她是素与雅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国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颜色。中国的士,“居庙堂之高”时,往往喜欢黄金黄;“处江湖之远”时,往往喜欢水墨黑;但他们内心深处喜爱青花蓝

农业中国,以“土”为其“五方”之中心。 青花瓷,脱胎于土,成型于火,获生命于青花蓝。因此说,青花蓝是泥土中绽放出来的。瓷,或者说青花瓷,是另一个中国。瓷的本性是刚的(虽然她不像刀,不具侵略性)——一旦“玉碎”,却化为片片刀锋,虽千百载也不腐。而铁枪、钢刀,几十年风雨就腐烂了。

周杰伦的歌《青花瓷》留恋、咏叹青花瓷。 “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七绝·青花》)。“色流香,青胎素描慢拂弦。慢拂弦,岁月浮华,一梦千年。可参造化天地妙,无极由来太极添。太极添,业火凝炼,玲珑惊艳。”(《忆秦娥·青花瓷》)两位无名者的青花瓷诗词,甚合吾意。

农业中国男耕女织,织的就是蓝印花布。她也是从花儿——棉花中走来。“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荀子·劝学》)战国时国人已从蓼蓝草中提取“靛青”染色。解放后不写小说写服装史的沈从文考证:“……后来逐渐发展成蓝底白印花布的一种,以布抹灰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蓝印花布为世所重在宋,盛行于明、清。青花瓷予国人以刚、以饱,蓝印花布予国人以柔、以温。千百年,蓝印花布做衣裳、被套、蚊帐、婴儿的襁褓、行者的包袱……她比粗陋的麻布细暖,她无绸缎、毛皮的高贵,但她予千千万万布衣以尊严,还有欢和爱。如今,蓝印花布在云贵一带的少数民族才较常见,并且是珍稀旅游纪念品了。

蓝底白花,以斑点的粗细、疏朗组合而成,如星空闪烁,一种悠远、宁静的气息袅袅而来。她兼有少妇的端庄和少女的俏皮。她天性属于山清水秀的江南:温婉白美的女子,“缓缓地”穿上这种蓝得清纯,白得朴实的布衣,秀气不落凡俗,典雅不失明快,款款地走来……那才是个美不胜收的南中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好一个如茵绿草与蓝印花布作大背景的红火江南。

蓝印花布,还有团扇、青瓷、宣纸、毛笔、线装书、油灯、油纸伞、秦砖汉瓦、儒家礼仪等绘就的岁月,一步三回首,远去了……

青花蓝,民间中国的容颜,也是蓝天和大海的容颜,是中华的“基准色”与活力源泉。

(选自2015年2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请简要说明第一段中画线句的含意。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行文层次。

3.请结合文意,阐释文末“青花蓝,民间中国的容颜”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梨花

阿来

①“雨打梨花深闭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都是吟咏梨花的诗句。循着这些诗句所暗示的情感路径,我自己也来发现梨花的美丽。依我个人的趣味,在同属蔷薇科的春花中,梨花最美。

②梨花的白是一种真正的纯净的白。原因在于它相较其他蔷薇花更厚一些的花瓣。白色花瓣太薄,就会被花萼的颜色所映照,白色中便渗入了别的色光。杏花的花萼是棕红的,花瓣便白中泛红。李花花萼为绿色,白光中便泛出如玉的绿来。梨花被长长的绿色花柄举起来,相较花冠显得狭小的萼片的绿色就无法透过厚实的花瓣。于是,眼前五枚花瓣组成的花冠便只是一片纯净清洁的白色了。这白色还有一个特别之外,就是不像别的白色花那样反射阳光。而是吸引着阳光,使那白色变成了一团凝固的光。十朵二十朵由长长的绿色花柄托举着,簇拥在枝头。而这如丝如玉的白中,还有非常漂亮的红色点缀。花将开未开之时,花蕾松动开了,就要绽放的花蕾边上晕着一线浅浅的红。花朵盛开了,散发隐隐的香气了,引来蜂蝶了,白色花冠中心簇生的雄蕊上,花丝顶着一点一点的红色花药。古希腊的天神宙斯说过:“只有短暂易逝的,才被我造得如此美轮美奂!”难怪古人写梨花都会有些油然而生的惆怅。面对过于美丽的东西,人很容易会生出对于造物神奇的感叹。

③梨树虽是人类成功驯化的植物之一,但还没有驯化成一种仅仅只提供花的观赏性而不结果实的那种纯粹的园林植物。也就是说,梨在这个世界上,虽也年年开放洁白如云的花朵,但还会结下累累的香甜果实。

④在今天,我们的城市中,任何一种结出甜蜜的果实的植物的出现,肯定是对市民道德水准的一个巨大挑战。所以,园丁们只植下那些只开花不结果的树站立在身边。至于那些引诱我们时时想伸手的,又会于伸手的同时自感道德危机的果树就自然只能生长在城外乡下了。梨树虽然花朵胜雪,繁盛时漾在半空如云如雾,更能妆点我们的生活,园丁们也不大会给它发放入城证,让其摇着满枝果实让脆弱的人性接受残酷考验。

⑤最近在罗马,常见街边树上挂着黄澄澄的柠檬与橙子,觉得也非常好看——挂果的树与开花的树相比,也自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但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我只是有点遗憾,为什么结果的树就不能站在我们城市的中间,散布比花香更为持久的果香?

⑥植物园中有几株苍老的梨树。那天坐在树荫下,望着开花的梨树出神。和蔷薇科的其它春天盛放的品种相比,梨树的枝干又最为虬曲苍老。最显眼的,是梨树厚厚的树皮,黝黑,深深龟裂,主干如此,分枝也如此,更显出枝头花朵娇嫩脆弱的美丽。仿佛是为了增加人这种的感慨,梨树自己也未制造苍老与娇美的强烈对比。

⑦一个德国植物学家说过,花是人类情感最古老的信使,让我们在观赏的同时看到自己情感深处的秘密。梨树就是这样,从最显老的枝干上,捧举出最纯净娇美的花朵,让人深味生命的秘密——让人的情感在欣喜的同时又感到悲伤

(选自《草木的理想国》,有删改)

1.文章开头作者引用唐宋诗人咏梨花的诗句,有何用意?

2.第②段画线句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梨花的?请简要分析。

3.第⑤段作者写罗马街边树上所见的风景有什么作用?

4.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第十二》)

(2)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庄子-逍遥游》)

(3)                 ,固得重昏而终身!(屈原《楚辞补注·涉江》)

(4)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5)银瓶乍破水浆迸,                     。(白居易《琵琶行》)

(6)             ,抱明月而长终。         ,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玉楼春

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①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②,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①酝藉:即“蕴藉”。与词中下句的“包藏”意思相近。②休:语助词,含有“呵”的意思。

1.第一首词中梅花的艰难处境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第二首词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这两首咏梅词,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之永,永为之骇叹。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征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震以文学受,出入著作之庭。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经进图籍,论次精审。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四十二年,卒于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于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①。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

(选自《清史稿•儒林传》,有删改)

先生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节选每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

【注】①古训:古字古义。②是年:指公元1733年,戴震时年10岁。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震出所学之永             质:请教

B.震以文学受               知:赏识

C.求之古经而遗文         垂:接近

D.然则朱文公何以知         然:正确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家屡空,学日进      吾子好道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B.震文学受知          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史记·汲郑列传》

C.古训明古经明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在舟中矣。《左传·秦晋肴之战》

D.先生是年能言        阿母谓府吏,何太区区。《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

(2)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于古

(3)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4.戴震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