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屈原《离骚》)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屈原《离骚》)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3)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5)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7)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8)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

 

(1)又重之以修能(2)吾尝跂而望矣(3)蓝田日暖玉生烟(4)似曾相识燕归来(5)凌万顷之茫然(6)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7)又恐琼楼玉宇(8)雄关漫道真如铁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跂”“燕”“凌”“梧桐”“琼楼玉宇”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尤多   缪:同“谬”,谬误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予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

B.因取所藏韩氏文复阅之

C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而尹师鲁徒皆在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  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乞李氏以归。

②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③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5字。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D.“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牵挂和守望呢?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④③②⑥①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