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魔盒 (英)大卫·洛契佛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魔盒

(英)大卫·洛契佛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 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这就是我最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真的!”

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第一次离家。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了。”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任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我困惑地摇了摇头。无疑,她最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是无用的东西。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没错,是空的。”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独特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变得亲切得多了。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

滚烫的茶冲跑的。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本文有删节)

1.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不超过15字)

3.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4.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

 

1.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2.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原文) 3.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4.①热爱故土,珍视亲情;②淳朴善良,热情爽直。③观察敏锐,善解人意。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首先应先概括景物的特点,然后再结合段落的作用作答。“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监狱围墙上的雉堞”,写出此处的封闭压抑;“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写出环境的阴沉死寂。作为景物描写,首先的作用是营造氛围,渲染人物的心情。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叙事类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文章主旨。景物的特点不外以下几种: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要结合平时所学进行赏析。课文《荷塘月色》《荷花淀》《边城》《故乡》《祝福》《药》等均可作为例子,引导学生思路开阔。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第一段找到所写的景物,根据所写的内容即可概括出景物的特点,再结合人物的心情即可概括出作用。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 题干要求所写的话能揭示主旨,考生应从文中勾画那些能表达主旨(体现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的句子,据文章2.3.8.17.18段,“我”因初次远离家乡而“最沮丧”,老太太却把一个空盒子当作是她“最宝贵的财产”,“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因为“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最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据此可以概括出本文的主旨。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本题是针对小说的主旨设题。应从全文整体理解入手,尽可能在原文中寻找答案。如文中没有现成的句子,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小说的主旨。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尤其注意高潮和结局,矛盾双方的结局;③联系作品的时代。本题可以借助文中的一些句子来体悟文章的主旨,比如老太太的一番话。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本题是探究题,题干已经给出了探究的方向,即文章的标题。前人用“题者,额也”来概括其作用。因此考生可从文章的主旨、小说的主人公、写景状物散文的线索、象征意义等角度入手。作为开放型试题.考生可以任选一说回答,但得能够自圆其说,答题时,要注意紧扣文章的主题和构思。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本题是针对小说的标题来设题,“魔盒”和“贝格斯太太”,前者是物,后者是人,无论认为哪个是小说的标题,都应从情节、主题、形象等几个角度作答。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要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以及人物的举动等方面分析。从她珍藏着那个纸板盒可以看出,她热爱故土,珍视亲情;从她对“我”的劝慰中,可以看出她的淳朴善良和热情爽直;从她看出“我”的心情可以看出她观察敏锐,善解人意。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看文中有无对其人性格特征直接概括的词语,如乐观向上,自私等,比如本文中就有“仁慈”“慈爱”之类的词语;然后要根据针对其人的描写和情节,来概括人物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本文中的“贝格斯太太”的性格就在对“我”的宽慰中体现出来。在答题时要对性格特征进行归类整理,使答案更加清晰。对内与对外分开,正面与反面分开,前期与后期分开等。概括人物形象题与概括性格特征类似。不过人物形象试题在答题模式上常采用以下形式:一般要首先加以概括,然后在分词在文中找到体现点。小说塑造了一个(或A是一个)abcd的人物形象。“……”可见其a;“……”可见其b…… 。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屈原《离骚》)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3)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5)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7)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8)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尤多   缪:同“谬”,谬误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予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

B.因取所藏韩氏文复阅之

C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而尹师鲁徒皆在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  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乞李氏以归。

②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③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5字。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D.“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牵挂和守望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