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瑶芳楼记 宋濂 瑶芳楼者,常熟虞君子贤燕居之所也。 瑶芳者何?古桐琴之名。子贤...

 

瑶芳楼记

宋濂

瑶芳楼者,常熟虞君子贤居之所也。

瑶芳者何?古桐琴之名。子贤以重金购得之,间一抚弄,其声翏翏然,如出金石,如闻鸾风鸣。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子贤乐焉。则以谓世之名楼者众矣,高骈之“迎仙”。谓其溯遐情也,其失也诞;韩建之“齐云”,谓其凌高清也,其失也侈。吾皆弗敢其非。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塾能当之?遂以瑶芳名其楼。

当风物清朗,白月独照,神情遐冲,夐出世外。子贤棕冠鹞氅,自函道而升,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演而为紫琳之操。英辞曰:“有坚者,石中含精矣;其石白如肪,煜有瑛矣;五音繁会,铿然呜矣。”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曰:“艳质兮非华。阳卉兮非奢,折秋馨兮遗所思,望美人兮天涯。”歌已,相视而笑。

金华宋濂闻其声,嗜曰:“古之人好楼居者,岂欲靡丽而为荣观哉?盖临阴幽之室,则其情敛而聚;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舒。随境而迁,因物而,其亦人理之常者乎!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虽然,君子盖不物于物。不物于物,则凡纷然而来前者,皆吾性情之发舒。或悬崖邃壑,或平墅旷林,虽非层构,可以阖辟阳阴,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曲涧流泉,复助之为声势,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太和融洽,内外无间,有不啻听子贤之琴于兹楼之上矣!此无他,达人大观,无地不为楼,无声不为琴也。苟局滞于一室之间,适其意则有之,而蹈道则未也。有若子贤,盖道而有所得者,故濂敢以是说告之。”

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君廉夫板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

(逃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改)

【注】①翏翏:1ù,象声词,长风声.②高骈:唐朝人,曾建迎仙楼。下文韩建,唐末人,曾建齐云楼。③夐:xiòng,远。④函道:楼悌。⑤紫琳之操:琴曲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熟虞君子贤居之所也          燕:安逸,安闲

B.吾皆弗敢其非            蹈:遵循,沿袭

C.岂欲靡丽而为荣观哉           夸:奢侈,过度

D.随境而迁,因物而           著:显露,显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五音繁会,铿然鸣矣       骊山北构西折,直走咸阳

B.处阳明之居,则其情畅         微贱,当侍东宫

C.亦人理之常者乎        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苟局滞一室之间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琴音之美妙、音乐之功用的一项是

A.①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      ②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正

B.①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上 ②神情遐冲,复出世外

C.①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      ②其于学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

D.①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      ②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历史上的“迎仙”“齐云”两座名楼为例,指出它们在命名上分别失之“诞” “侈”,意在肯定虞子贤以古桐琴为楼命名的做法。

B.作者曾经与虞子贤一起在月夜登楼,子贤抚琴弹奏;作者继而与子贤唱和,借鲜花、香草、美人表达了对高洁品行的仰慕与追求。

C.作者认为,修养高深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景物,都能养性怡情,即使从清风流泉中也可    获得美妙的享受,如同在瑶芳楼上听虞了贤弹琴一样。

D.作者在文中既为瑶芳楼作记,也通过写虞子贤为楼命名和弹奏古琴表现子贤高雅的品    格,同时还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欲专斯楼之美者,舍斯琴也,其孰能当之?

(2)所以先生长者,无故不去之,盖有以也。

(3)子贤绝出流俗之上,吾友君廉夫极称其为人,谓笃于士行而犹孝其亲云。

 

1.C 2.D 3.A 4.B 5.⑴(3分)想要独享这座楼的美名的,除了这把琴,又有谁能适合它呢?(重点注意“专”“舍”“当”的翻译。) ⑵(3分)因此年长有学问德行的人,没有缘故就不会远离(或“舍弃”)它,大概是有道理(或“原因”)的。(重点注意“去”“盖”“有以”的翻译。) ⑶(4分)虞子贤远超世俗之人,我的朋友杨廉夫先生极力称赞他的为人,说他努力践行读书人的操守,还能尽心孝敬他的父母等等。(重点注意“绝出”“流俗”“称”“笃”的翻译。)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C项“岂欲夸靡丽而为荣观哉”中的“夸”前面是能愿动词“欲”,根据语法关系,所以“夸”须作动词来解释,译为“夸口,夸耀”。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可以采用第一种办法,语法结构,C项“岂欲夸靡丽而为荣观哉”中的“夸”前面是能愿动词“欲”,所以“夸”须作动词来解释,译为“夸口,夸耀”。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D项均为介词,在。A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顺承。B①连词,表并列;②介词,表凭借,凭……的身份。C①语气副词,表揣测;②人称代词,他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本题是要求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A项第一句中的“而”连接状语“铿然”和动词“鸣”,意为怎样的声音,表修饰;第二句“而”连接两个动词,动作有先后关系,表承接。B项第一句中的“以”连接“畅”和“舒”,用法相当于“而”,且所连的两词无先后顺序,两者位置可以互换,因此“以”表并列;第二句中的“微贱”表示身份地位,所以“以”为介词,表凭借。C项第一句“其”位于句首,根据“亦人理之常者乎”句意,“其”表揣测;第二句“其”后加名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D项两句“于”加表处所、地方的名词,作介词,译为“在”。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分别表现琴音之美妙、音乐之功用的一项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①“如出金石,如闻鸾凤鸣”表现音之美妙;②“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和之”表现音乐之功用。B项①“如与仙人、剑客共语于千载之”表现音之美妙;②“神情遐冲,复出世外”表现音之美妙;C项①“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描述人的动作行为;②“其于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表现音乐之功用;D项①“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和②“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都表现了琴音之美妙。排除法,选择A项。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不是太难,做题时要仔细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分析好题干后最好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的题干是“分别表现”“琴音之美妙、音乐之功用的一项是”,据此排除B项,因为它们都表现琴音之美妙,C项①“复取琴,鼓一再,行久之”描述人的动作行为;②“其于问之功,又未必为无所助”表现音乐之功用;排除。D项①“而清风徐来,万籁皆动”和②“五音泠然,惬心而温耳”都表现了琴音之美妙,也排除。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选项“作者继而与子贤唱和”说法错误,原文是“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所以与虞子贤唱和的是“客”,不是作者。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B选项原文“客有与子贤同志者,从而和之”,选项“作者继而与子贤唱和”说法错误。 5.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先找出名词“斯楼”“美”“斯琴”,和固定用法“其孰……?”第二句中,也应先找出名词,比如“先生长者”“之”,其他的内容再逐一对译。第三句中,应先找出人名、地名,比如“子贤”“杨君廉夫”;同时要依据语法关系补充省略的成分,“谓(子贤)笃于士行”。第一句中的重点,“专”,独享;“舍”,除了;“当”,适合。第二句中的重点,“去”,远离(或“舍弃”);“盖”,表揣测,大概;“有以”,有道理(或“原因”)。第三句中的重点,“绝出”,超出;“流俗”形容词作名词,世俗之人;“称”,称赞;“笃”,努力。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如“专”,独享;“舍”,除了;“当”,适合;“称”,称赞;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第三句中的“子贤”“杨君廉夫”。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景公爱槐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

其女往晏子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贼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晏子闻之,笑曰:“婴其耽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女子入门,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进而问焉,曰:“所忧何也?”对曰:“君树槐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刑,又不以私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为野草伤禾苗。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妻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此譬之犹自治鱼鳖也,去其腥臊者而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曰:“甚矣!吾将为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今君穷民财力,以美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民之明者。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僻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予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女往晏子之家        辞:辞别

B.君树槐         县:通“悬”,悬挂

C.不          益:增加

D.又不以私害公法        恚:怨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吏拘之,且加罪       ,月出于东山之上

B.进问焉          拔剑切啖之

C.此譬之犹自治鱼鳖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D.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可乎?    皆出于此乎?

3.下列用“/”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B.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C.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D.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因喜爱槐树而发布命令,碰撞槐树者受刑,损伤槐树者处死;有人因喝醉酒碰撞了槐树,遭到拘捕,并被判罪。

B.撞树者的女儿说自己很希望做晏子的侍妾,晏子知道事出有因,便同意见她,询问并耐心倾听她的诉说。

C.撞树者的女儿就其父误撞槐树一事向晏子进言,认为父亲虽该被处死,但不应因此伤害国君的大义,最终打动了晏子。

D.晏子劝谏景公,认为把槐树的威严和君主相提并论,悖逆民心,难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最终使景公幡然醒悟。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勇士不以众强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

(2)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称谓之贼。

 

查看答案

赵希乾传

赵希乾,南丰东门人,幼丧父,以织布为业。年十七,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往问吉凶于日者,日者推测素验,言母命无生理。又往卜市,占者复言不去,希乾踟蹰不去,曰:“何以救母病?”占者其烦数,曰:“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希乾归,侍母左右,见痛益危笃。时日光斜射床席,形影孑立,寂寂旁无一人。希乾忽起去,笥中得薙发小刀,立于窗外,剖胸,深寸许,以手入取其心,不可得。忽风声震飒,门户胥动,以为有人至。四顾周章,急取得肠,抽出,割数寸。盖人惊则心上忡,肠盘旋满胸腹云。希乾置肠于釜上,昏就室而卧。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为希乾股肉也,烹进之母。再视希乾,则血淋漓心腹间,不能出声,始知希乾为割心矣。

赵氏故宋裔,为南丰巨族。宗党以为奇孝,供赡其母子,而更教之读书,学使者侯峒曾闻其事,取充博士弟子员。崇祯壬午,以恩诏天下学,选一人贡于成均。学铰者吴石渠,既考试毕,进诸生而告之回:“百行以孝为先。赵希乾割心救母,不死,不可以寻常论。建武多才,校士衡文,希乾不应入选。今欲诸生让贡希乾,以示奖。”诸生成顿首悦服。于是以希乾选补壬午恩贡。又三四年而有甲申、乙酉之变,希乾避乱山中,将母不遑,遂卖卜,逃走于四方,以养其母。又十余年,母寿八十余而卒。

予自幼时常见希乾先君谈,饮食起居如常人。面黎黝,高准方耳,睛光满眸子,颀然而长,多浑朴之风。自是希乾少家居。母死未十年,而希乾亦卒,年六十一。

甘表曰:朝廷不旌毁伤愚孝,尚矣。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汤公惕庵最恶言希乾事,予则以为应出特典,一加旌赏。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然旌而不传不若不旌而传也。安得龙门之书以施于后世哉?呜呼,古今忠孝之士,非愚不能成。而世之身而名不传者,又何多也?悲夫!

(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占者其烦数       恶:厌恶

B.昏就室而卧       仆;仆人

C.以示奖        劝:勉励

D.常见希乾先君谈      过:拜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烹进之母       爱其子,择师教之

B.又往卜       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

C.何救母病       示美人及左右

D.予以为应出特典      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B.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C.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D.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希乾的母亲生病,他日夜祈祷,希望用自身代替母亲生病,但没有效果,后来接受占卜者的建议,割心救母,才最终治好了母亲的病。

B.赵氏宗族的人因为赵希乾孝敬母亲,纷纷供养他们母子,并教他读书。吴石渠因为感动于他的孝道,把本应落选的赵希乾选补为恩贡。

C.为了躲避甲申、乙酉战乱,赵希乾带着母亲四处奔走,甚至为了赡养母亲,曾经以占卜为业,又过了十多年,他母亲活到八十多岁才去世。

D.长期以来,朝廷一直不倡导伤害自身这种愚昧的孝顺行为,汤惕庵先生也讨厌谈论赵希乾的事情,但作者却认为应当大力表彰他的这种精神。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母抱病月余,日夜祈祷身代,不少愈。

(2)汝母病必不治,若欲求愈,无乃割心救之耶?

(3)然希乾一念之诚,若有以通天地、格神鬼也,岂不可嘉哉?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在杭州召开的一场以“法律与网络”为主题的座谈会上,部分与会专家认为QQ聊天记录必须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才可以作为诉讼证据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B.新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机制和并购重组的审批效率。

C.埃博拉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呼吁,通过包机运输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先后四次向疫区国家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D.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由故宫博物院牵头成立,其宗旨是以保护博物院的现有藏品、为博物院的学术研究提供支持、扩大博物院的国际影响力为目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去年以来,从歌手姚贝娜捐献眼角膜,到四川男子捐献器官救活七人,器官捐献这个对普通人比较陌生的词,不断被人们关注。

B.时局动荡,政治黑暗,让长大成人后的阮籍喜欢上了《老子》《庄子》,有时他也会对自己遵从的儒家礼法嗤之以鼻。

C.由于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监控,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蜂产品的生产量,除供应本省主要市场外,还销往青岛、烟台等地,进入了一些大中城市的超级市场。

D.我们曾经推崇鲁迅怀疑、批判和抗争的精神,然而在当下,不但这种精神没有被很好地继承,而且被很多人遗忘甚至铲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

   ,烟台大学保洁员吃学生剩饭的照片蹿红网络.这些老人    食用学生的剩菜剩饭,只是为了向莘莘学子传递“节俭是一种习惯”的理念。

其实,我们 是一个崇俭抑奢的民族。《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李商隐《咏史》诗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奢靡之风逐渐抬头,浪费现象悄然流行。一些人以为宁剩毋缺才够档次,以为一饭千金才算有面子,于是个人消费竟相攀比    奢华。太史公高呼:“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司马光也谆谆告诫:“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厉行节约,十三亿人积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1.文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和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蹿(cuàn)红  (mǐ)  宁剩(wù)缺  一饱之需

B.蹿(cuàn)红  (mǐ)  宁剩(wú)缺  八珍九鼎

C.蹿(cuān)红  (mí)  宁剩(wú)缺  厉行节约

D.蹿(cuān)红  (mí)  宁剩(wù)缺  积腋成裘

2.文中①②③④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①日前  ②自愿  ③一直  ④追逐B.①近期  ②志愿  ③一直  ④追求

C.①近期  ②自愿  ③一贯  ④追求D.①日前  ②志愿  ③一贯  ④追逐

3.文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莘莘学子   B.一饭千金  C.谆谆告诫   D.聚沙成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