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思远,琅邪临沂人。尚书令晏从弟也。宋建平王景素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王思远,琅邪临沂人。尚书令晏从弟也。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景素被诛,左右离散,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与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琏上表理之,事感朝廷。景素女废为庶人,思远分衣食以相资赡。

建元初,迁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与竞陵王子良素好士,并蒙赏接。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①甚至,表乞自解,不许。及祥日②,又固陈,世祖乃许之。

世祖诏举士,竞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思远与顾暠之友善。暠之卒后家贫,思远迎其儿子,经恤甚至。邵陵王子贞为吴郡,世祖除思远为吴郡丞,以本官行郡事,论者以为得人。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思远依事劾奏,高宗及思远从兄晏、昭略叔父文季请止之,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建武中,迁吏部郎。思远以从兄晏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台权要之职,上表固让。曰:“陛下矜遇之厚,古今罕俦。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宜俱居显要。且亦缘陛下以德御下,故臣可得以礼进退……”上知其意,乃改授司徒左长史。

初,高宗废立之际,思远与晏闲言,谓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晏不纳。及拜骠骑,集会子弟,谓思远兄思微曰:“隆昌之末,阿戎③劝吾自裁。若从其语,岂有今日?”思远遽应曰:“如阿戎所见,犹未晚也。”及晏败,故得无他。

思远清修,立身简洁。衣服床筵,穷治素净。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衣服垢秽,方便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虽然,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上从祖弟季敞性甚豪纵,上心非之,谓季敞曰:“卿可数诣王思远。”永元二年卒,年四十九。

——《南齐书》卷四十三列传第二十四王思远传》

【注】 ①友于:兄弟之爱。②祥日:丧祭名。③阿戎:称堂弟,此指王思远。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远求出为远郡,建安内史      除:授予官职

B.思远不从,事如故              案:查究

C.今一旦人如此                赞:赞同

D.卿可数王思远                  诣:拜访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体现王思远美德的一项是(   

①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             ②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

③竞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       ④暠之卒后家贫,思远迎其儿子,经恤甚至。

⑤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宜俱居显要。 ⑥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素对王思远以礼相待,等到他被杀,其女被废为平民,王思远以衣食资助养活她

B.沈昭略贪赃徇私,思远据实弹劾,高宗、王晏等人让他停止做此事,思远不从。

C.建武年间,王思远跟从兄长王晏一起做尚书令,因不愿同居要职,他上书辞让。

D.王思远曾经劝说王晏,但王晏没有吸纳他的建议,且颇为得意,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C 2.A 3.C 4. (1)(4分)荆轲已经拿到地图给(秦王),打开地图,图纸完全打开时匕首就露出来了。 (2)(4分)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3)(4分)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 项“今一旦赞人如此事 ”赞应该是“辅助,帮助”的意思。句子出自原文“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由下文“晏不纳。及拜骠骑,”“及晏败,故得无他”可以看出这里不光是赞同,而是参与这件事,帮助高宗施行废立君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代入原文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C 项“今一旦赞人如此事 ”赞应该是“辅助,帮助”的意思。句子出自原文“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人如此事,彼或可以权计相须,未知兄将来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由下文“晏不纳。及拜骠骑,”“及晏败,故得无他”可以看出这里不光是赞同,而是参与这件事,帮助高宗施行废立君主。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为“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体现王思远美德的一项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以及人物的理解,答题关键词“全都”“体现王思远美德”。联系语句,运用排除法。③“竞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是讲竟陵王子良推荐 ⑥“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表现的是“王思远过分爱干净”。所以排除这两项,答案为A。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抓住解题关键词,例如本题中的:“美德”。然后看玄子昂所给句子,把句子带入原文,理解句意。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的。例如本题,③“竞陵王子良荐思远及吴郡顾暠之。”是讲竟陵王子良推荐⑥“既去之后,犹令二人交帚拂其坐处。”表现的是“王思远过分爱干净”。所以排除这两项,答案为A。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王思远跟从兄长王晏一起做尚书令,因不愿同居要职,他上书辞让。”这一说法曲解文意。在原文中为“思远以从兄晏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台权要之职,上表固让。”翻译为“王思远迁任吏部郎。他考虑到堂兄王晏现为尚书令,便不想和他都在中央任要职,上表坚决辞让,”,由此可知“没有跟从兄长一起做尚书令”。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分析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即可发现问题所在。C项“王思远跟从兄长王晏一起做尚书令,因不愿同居要职,他上书辞让。”这一说法曲解文意。在原文中为“思远以从兄晏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台权要之职,上表固让。”翻译为“王思远迁任吏部郎。他考虑到堂兄王晏现为尚书令,便不想和他都在中央任要职,上表坚决辞让,”,由此可知“没有跟从兄长一起做尚书令”。 4.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的“发”解释为“打开”、“穷”解释为“完全打开”、“见” 解释为“露出来”第二句中“举”解释为“尽”、“ 刑”解释为“惩罚”、“胜”解释为“尽”。第三句中“所以”解释为“……的原因”、“ 出入”解释为“进入”、“非常”解释为“意外的变故”。答题的时候,可以先把句中的专有名词保留下来,比如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秦王”“轲”等;然后再判别有否特殊句式,比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应为判断句,翻译时要有判断标志“是”。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比如题中的“非常”;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比如“秦王”“轲”等;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思远,是琅笽临沂人。尚书令王晏的堂弟。王思远被宋朝时建平王刘景素征召为南徐州主簿,很被以礼相待(看重)。景素被杀后,手下人东逃西散,王思远亲自 负责他的殡葬事宜,又亲手在他墓上种植松柏。并和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琏上表为其说明,感动了朝廷。景素的女儿被贬为平民,王思远拿自己的衣食去资助养活 她。 建元初年,调任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和竟陵王萧子良平素喜欢结交名士,王思远很受他们赏识和接纳。王思远请求出仕边远郡县,被任命为建安内史。长兄王思玄死,王思远兄弟之情甚笃,上表恳请辞官,未被准许。到了祭日,又坚决请求,世祖这才准奏。 世祖下诏推选人才,竟陵王萧子良举荐了王思远及吴郡的顾暠之。王思远和顾暠之很友好。暠之死后家中贫困,王思远把他的儿子接来,照顾得非常周到。邵陵王萧 子贞为政吴郡,世祖任命王思远为吴郡郡丞,以本官行郡事,舆论都认为他是最适当人选。(思远)后因病辞职,还京任司徒谘议参军。高宗辅佐治理政务后,没有 重用王思远,依然迁任他为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贪赃徇私,思远便据实弹劾,高宗和思远堂兄王晏以及昭略叔父沈文季都请他别这样做,思远不从,依然像以 前一样调查此事。 建武年间,王思远迁任吏部郎。他考虑到堂兄王晏现为尚书令,便不想和他都在中央任要职,上表坚决辞让,他说:“陛下对我的厚爱,古今难比。只是因为我和王 晏关系亲密,的确不宜都居要职。而且也是因为陛下以德统率臣下,所以臣下才敢以礼选择进退。”皇上理解他的心思,于是改任王思远为司徒左长史。 当初,高宗施行废立君主的时候,王思远和王晏闲聊,他对王晏说:“哥哥蒙受世祖厚恩,今日一旦帮助别人做这种事情,他也许可以权且任用你,但不知你将来如 何立身。如果现在自杀,还能够挽回以后的名声。”王晏没有采纳。王晏后来当上骠骑将军时,集会本家子弟,对思远之兄思微说:“隆昌末年,阿戎劝我自裁,我 如果听他的话,岂有今日。”思远立即接道:“像我所预见的那种后果,还在后头呢!”后来王晏事败,思远因此没受连累。 王思远为人清修,立身简洁。衣服桌椅之类,极其素净。有宾客来访(交流),他总要派人先暗作观察,如果来人衣服有污垢,他就想法不上前接近,如果来人仪表 整洁新鲜,他才愿意促膝相谈。虽然如此,此人走后,他还要让二个仆人用苕帚反复清扫那人的坐处。皇上的从祖弟弟萧季敞性情豪纵,皇上心里不满,就对他说: “你可以多去拜访王思远几次。” 永元二年(思远)去世,当时四十九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漫话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在讨论作为历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义。此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皆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自此以后,“改革”遂成习见之词,而且其词义越来越宽泛,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均可称之为改革。不过,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既可用于革故鼎新的正面场合,也可用于变好为坏的负面场合。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就体现了这种趋向:“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不过,今人所言历史上的改革,所用显然并非上述宽泛的词义,而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对于这种形式的历史事件,今天概以“改革”称之。具体到某次事件,则或称之为“变法”,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或称之为“新政”,如王莽新政、庆历新政等;或称之为“改革”,如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等。这些称谓,有的当时就有,更多的则是后人所加。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说某人“变法”,也未必就是正面评价。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

正因为“改革”含义宽泛,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其范围相差悬殊。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大,几乎是“江山代有改革家”;也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窄,认为真正称得上改革的事件没有几次。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纷纭。比如,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佳,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的改革家。再如王莽新政,有人说是“托古改革”,有人说是“复古改制”。又如张居正,多数人认可他是改革家,但也有人说他的政策并无新意,算不上改革。即便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不一定可以为据。如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今人称之为“改革”或 “革新”,他自己却说是“修旧法”。事实上,要给改革下一个严谨、周延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更不可能提出一套量化指标。

改革之事,古今中外皆有。从改革的原初推动力看,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君主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没有君主的发动或支持,就不可能出现改革。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即由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发起和推行的。平民大众没有推动改革的途径和机会,当他们忍无可忍时,只能揭竿而起,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

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用人是否得当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虽然认识到“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但却不善于识人用人,所倚任者多为反复无常的奸佞小人,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能像管仲那样一帆风顺,或像孝文帝那样基本成功者,并不多见。大多数改革都遭遇了挫折或失败,如商鞅变法是政存身败,张居正改革是人亡政息,王安石变法是半途而废,戊戌变法是昙花一现。若观察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身败名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吴起乱箭穿身,商鞅惨遭车裂,王安石忧愤而死,张居正死后抄家,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改革之难,于此可见。篡用明太祖的一句话说:“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

(节选自《博览群书》)

1.下面关于“改革”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一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都是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

B.自《后汉书》之后,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都可称之为改革,词义越来越宽泛了。

C.“改革”一词感情色彩的变化是以近代为分界线的。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而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

D.现在所说的改革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变法”也是一个中性词,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

B.“改革”一词含义宽泛,所以不同的人所认为的改革范围差异极大,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多样化。

C.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好,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家。

D.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改革看法不同,即使是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未必可以为据。所以,给改革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是不可能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因为平民大众只能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所以改革都是由君主发动或支持的。

B.改革必须用人得当,否则会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因为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

C.古今中外的改革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

D.纵观中国历史上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非常少,绝大多数都身败名裂,甚至有的还付出生命的代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个人买了一件珍贵的瓷器,店员用破布将瓷器缠了起来,把它装在一个大纸箱里,并在大纸箱的空隙里塞满了废纸屑。这个人觉得这些废纸破布没有用,而且是累赘,就将它们拿出来扔掉了。结果,在路上箱子掉在地上,瓷器摔碎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20122月搜狐网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联合进行的“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之一“北上广三地购房意愿的对比”图,请用一句话写出该图所反映的“三地居民购房意愿”主要信息,并提出一条相应的建议。

满分5 manfen5.com

主要信息:(答案不超过30字)

建议:(答案不超过30字)(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一句话解释“小清新”这一概念。不超过40字。

“小清新”最初指一种以清新唯美、随意创作风格见长的音乐类型,曲风清新自然、温暖感动,多抒发自己的成长感悟、孤独寂寞等。这种起初颇为小众的风格,现在已逐步成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它以自然淳朴、淡雅脱俗为审美标准,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其表现形式也逐渐由音乐扩散到文学、电影、摄影等领域。在生活方式方面,“小清新”秉承淡雅、自然、朴实、超脱、静谧的风格而存在,传达个人的美好憧憬。比如,表现在穿着风格上,多以小碎花、田园花朵为元素,淡色系蕾丝裙、百褶裙便是代表,布料大多用雪纺,给人一种清新自然、超凡脱俗的感觉。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网络文学和纸面文学的关系,近年来一直是一个缠夹不清,复杂微妙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的看法也一直难以得到充分的厘清。                        。网络文学当然已经蔚然成风,但却还是难以建立自己的独立性。

①许多人当时对于书籍的未来也抱着某种悲观的态度

②在网络生活刚刚开始的十年前,人们就已经感受到网络文学具有的巨大的可能性和前所未有的竞争力

③网络文学当然已经显示了自己的影响力,但却像是纸面文学的延伸

④当时不少人觉得新兴的网络文学很快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文体和风格,迅速地对于纸面文学构成冲击

⑤但其实网络文学的发展和这些预测有相当的差距

⑥网络文学当然已经有了勃勃的生机,但却成了纸面文学的人才的储备库和发掘新的成功流行趋势的资源库

A①②④⑤③⑥      B②④①⑤③⑥      C①④⑤②⑥③      D②①④⑤⑥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