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题目:请以“早”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命题作文不等于审...

题目:请以“早”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命题作文不等于审题无障碍请务必认真审读题目挖掘个性化内涵。

②情节设置尽量兼顾合理性和新颖度。

 

早 有一次,去阶梯教室上课,老师正好在上面摆弄投影,我就在那里看桌子上“先烈”们留下的宝贵的“书法文化遗产”,上面歪七扭八的字体让我严重怀疑,他们未来擅长的专职是艺术字。上面大部分聊的是最爱某某明星,某某与某某王道,让我不胜厌烦,但是,很快还是有东西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那上面用一只圆珠笔,狠狠地写着“早”字,我很惊奇,但是并没有多说什么,那桌子上,一共刻了三个“早”字,我不禁感叹,这人竟然比鲁迅先生还要疯,但是他亦或她,真的做到了这三个“早”吗? “早”字,我只能做到表面的功夫。比如说每天五点或是四点半就起床,开始看书。然后又比别人提早做掉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然后细心检查,这就是“早”吗,我也许根本就没有渗透过。 犹记得,老师在教我们上《三味书屋》这一课的时候,特地强调了早的三个含义,但是现在早就已经忘记了,真是一种遗憾啊。 记得暑假的时候,经常会去学校晨练,起得很早,大概5:30就醒了,不能睡懒觉,不能赖床,每天睁着惺忪的睡眼,就这样,很懒散地和老爸老妈到学校绕操场跑上三圈(我们操场一圈四百米),在走上七、八圈,每天很早就起,有时候,会被周围锻炼的老年人调侃,“小朋友,起得真早啊!” 这时候,只能无奈的撇撇嘴。然后回来就是上素描课,一早上连个喘气的时间,都很短促,于是这般,就是生活中的早,早起,然后晚上却不早睡。这种早是很有负担的,明明很早的锻炼,可是我的体育并不是很好。 其实,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就要属那一次在北京旅行的时候,每天早上很早就要起来,而且也玩不到什东西。 早,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但是,这一点韩寒好像做到了,但是也许,有时候“早”确实会让人联想到,早熟,早恋,这是不无道理的,其实零分作文的出现,是因为现在社会的随波逐流。 早,一切都要趁早,这句话,这个字,一定都对么?早,一切,都真的要趁早吗……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以“早”为题,有较强的思辨性。“早”可以是一种勤奋,成为人们追求的好习惯,比如小学里学过的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先驱者敢为天下先的壮志;同时“早”也可能是阴暗的,人们不赞成的,看到“早”,我们也许会想到“无利不早起”,“出名要趁早”等。因此,这个题目虽然感觉选择材料好像有些困难,但留给考生写作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可以从正面立意,如人生路上早规划;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人勤春早;笨鸟先飞早入林;早睡早起身体好;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的成功很可能就因为做什么都比别人早一点;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也可从反面立意,如不要过早加重孩子的负担;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大器晚成;早恋早婚祸害无穷。如果写记叙文,记人叙事皆可,如从前起早贪黑一辈子饿肚子,现在不用起早贪黑却盖了楼房,买了小车等等。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命题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写作时需要重点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该题以“早”为题,有较强的思辨性。题目表现出一种辩证的思维的观点,“早拥有的”问题。这也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考验学生的辩证思维,写作时要从“表面”和“内里”两个方面分析拥有,然后从什么是真正追求的“早”,怎样做到真正追求的“早”的角度进行分析行文,注意要对该题内容进行延伸。假如能从题“早”,联想到社会与人生层面,立意的角度就会宽、多,且新、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说真话之四(节选)

巴金

关于说真话,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有人说现在的确有要求讲真话的必要,也有人认为现在并不存在说真话的问题。我虽然几次大声疾呼,但我的意见不过是一家之言,我也只是以说真话为自己晚年奋斗的目标。

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意见,讲出来让大家了解你。倘使意见相同,那就在一起作进一步的研究;倘使意见不同,就进行认真讨论,探求一个是非。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近年来我在荧光屏上看到一些古装的地方戏,戏中常有县官审案,“大刑伺候”,不招就打,甚至使用酷刑。古语说,屈打成招,酷刑之下有冤屈,那么压迫下面哪里会有真话?……

奇怪的是有些人总喜欢相信压力,甚至迷信压力会产生真言,甚至不断地用压力去寻求真话。的确有这样的人,而且为数不少。我在十年浩劫中遇到的所谓造反派,大部分都是这样。他们的办法可比满清官僚高明多了。所以回顾我这一生,在这十年中我讲假话最多。讲假话是我自己的羞耻,即使是在说谎成为风气的时候我自己也有错误,但是逼着人讲假话的造反派应该负的责任更大。我脑子里至今深深印着几张造反派的面孔,那个时期我看见它们就感到“生理上的厌恶”(我当时对我爱人萧珊讲过几次),今天回想起来还要发恶心。我不明白在他们身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封建官僚气味?!他们装模作样,虚张声势,惟恐学得不像,其实他们早已青出于蓝!封建官僚还只是用压力、用体刑求真言,而他们却是用压力、用体刑推广假话。“造反派”用起刑来的确有所谓“造反精神”。不过我得讲一句公道话,那十年中间并没有人对我用过体刑,我不曾挨过一记耳光,或者让人踢过一脚,只是别人受刑受辱的事我看得太多,事后常常想起旁听县官审案的往事。但我早已不是六七岁小孩,而且每天给逼着讲假话,不断地受侮辱受折磨,哪里还能从容思索,“忆苦思甜”?!

在那样的日子里我早已把真话丢到脑后,我想的只是自己要活下去,更要让家里的人活下去,于是下了决心,厚起脸皮大讲假话。有时我狠狠地在心里说:你们吞下去吧,你们要多少假话我就给你们多少。有时我受到了良心的责备,为自己的言行感到羞耻。有时我又因为避免了家破人亡的惨剧而原谅自己。结果萧珊还是受尽迫害忍辱死去。想委曲求全的人不会得到什么报酬,自己种的苦果只好留给自己吃。我不能欺骗我的下一代。我一边生活一边思考,逐渐看清了自己走的道路,也逐渐认清了“造反派”的真实面目。

……

“四人帮”终于下台了。他们垮得这样快,我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沙上建筑的楼台不会牢固,建筑在谎言上面的权势也不会长久。爱听假话和爱说假话的人都受到了惩罚,我也没有逃掉。

1.作者说自己在文革中“讲假话最多”的原因是:

2.简要概括作者现在要讲真话的原因。

3.说说你对“其实他们早已青出于蓝”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记念刘和珍君》)

1.怎样理解“真的猛士”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2.作者两次谈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否啰嗦多余,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责项羽,沛公事几殆。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

太史公曰:“吾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丰沛                  适:到

B.且陛下不见赵高之事乎?  独:仅仅

C.项伯常屏蔽              屏蔽:用屏风遮挡着

D.暴师霸上                  暴师:暴露军队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哙“勇敢豪爽”的一组是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哙乃排闼直入

哙等见上流涕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面对项羽,义正词严地加以谴责,帮助刘邦脱离了险境。

B.课文《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而本文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言词也比《鸿门宴》委婉。

C.刘邦晚年,因患病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得意志消沉、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的事迹表示惊叹,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含蓄批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项羽,沛公事几殆。

②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

5.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隐。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句子。

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⑵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舍:

⑵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

⑶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乃:

⑷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