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下题。 上小楼·隐居 【元】任昱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下题。

上小·隐居

【元】任昱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释】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佳。

诗歌的题目是隐居”,作者围绕隐居”依次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1)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荆棘满途”),因而在有如“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2)再写隐居的住所(“茅庐”)、周围的环境(“松菊”)和起居生活(“莼鲈”)(3)接着写隐居的原则是“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4)最后写自己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隐居情怀。(要点:隐居原因、生活条件、隐居原则、淡泊情怀。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6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篇起首二句,以“荆棘”与“蓬莱”两个并列复合词各作借代,颇为精警。“荆棘满途”,从白居易《伤唐衢》“天高未及问,荆棘生满地”及皮日休《暮怀》“兵戈连旧国,荆棘满长途”句意化出,极言世路的艰难险恶,与“蓬莱闲住”既成对照,又为因果,使读者一开始就对作者的“隐居”产生了理解与赞赏之情。“蓬莱”作为仙境专名及草莱本意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均能贴合“隐居”的题面,尤令人玩味无穷。以下三句鼎足对,用三组历史典故,生发“蓬莱闲住”的内涵。三则典故均与隐居密切关联,而作者通过选取典型的表征之物,在并列中各有侧重:“茅庐”映合隐居的住所,“松菊”映合隐居的环境,“莼鲈”映合隐居的起居生活。而茅庐之于诸葛、松菊之于陶令、莼鲈之于张翰,均为一种高风亮节的标志,于是作者随之表明了自己追仪古贤的生活态度:“不顺俗,不妄图”。这种旷放超脱、不忮不求的“清高风度”,显示了隐居者澄静宁和的内心世界,同“蓬莱闲住”的外部生活场景保持了高度的谐和,可谓相得益彰。末句语淡韵远,以“落花飞絮”代表纷俗的世相,以“年年”表明自己的不改故常,领以“任”字,决然而又悠然,回应了“不顺俗,不妄图”的隐居原则,堪与宋人“青山不语人无事,门外风花任往还”(傅逸人《赠张忠定公》)的名句媲美。全曲仅以一首一尾涉点尘世,其余均驰神走笔于隐居天地,畅达地表达了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高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能从中窥探诗作的意旨,从而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那么诗歌的标题究竟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从诗歌的标题看诗人写诗的缘起及情感的触发点;二、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们要找准凝聚 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及涉及对象,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三、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 四、从标题推知诗歌的具体内容,这类诗歌的标题往往对诗歌的内容有明显的提示或概括作用,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标题中向读者作交代。因此,赏析这类诗歌时抓住标题中交代的主要事件,就会把握住诗人在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该题 中的标题“隐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题。

早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②星斗:特指北斗星。③阑干:横斜的样子。

诗题为“早行”诗中是怎样扣住一个“早”字的?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以花草来描写春景象的句子是: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                                          ”,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及长,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与王沈俱被曹爽辟。沈劝就征,祜曰:“质事人,复何容易。”及爽败,沈故吏免,因谓祜曰:“常识卿前语。”祜曰:“此非始虑所及。”其先识不如此。

有灭吴之志,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边害,祜患之,竟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祜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晋有。自是前后降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觞酒言咏,竟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至湛辈,乃当如公言耳。”

祜寝疾,求入朝。及侍坐,陈伐吴之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祜卒二岁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删改)

【注】 帝:晋武帝司马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事人,复何容易    委:放弃    B.其先识不如此         伐:夸耀

C.军司徐胤执棨营门曰   当:挡住    D.陈伐吴之计          面:当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沈故吏免                       诡计令吴罢守

B.每边害,祜患之                  石城以西,尽晋有

C.自是前后降不绝                  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

D.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  湛辈,乃当如公言耳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B.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C.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D.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不仅仪容俊美,善于谈论,而且具有远见卓识。曹爽早年征召羊祜,羊祜拒绝,后来曹爽失败,羊祜免难。

B.羊祜在出镇南夏期间,开办学校,发展生产广积粮食,采取怀柔策略征服吴人民心,为后来晋灭吴奠定了基础。

C.羊祜用计平定边害,为晋国守边腾出了一半兵力。羊祜命腾出的将士去垦田种粮,使得晋军储备了十年的军粮。

D.羊祜率军外出打猎不越边界,凡自己的士兵得到吴人打伤的猎物,悉数归还。吴人深服羊祜此举,称其“羊公”。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6.除有远见卓识外,羊祜还有哪些美好品质?写出两点即可,每点四字。

 

查看答案

下列一词多义中,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因:因左手把秦王袖       因击沛公于坐     因人之力

B.之:臣之壮也             北蛮夷之鄙人     何厌之有

C.者:所以遣将守关者       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D.如:如虎添翼             刑人如恐不胜     称心如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加线词有关活用现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动  化:于楚      白衣冠以送之     以身避沛公

B.使  动:臣      使使以大王     范增数项王

C.意  动:吾得事之  越国以       沛公百余骑

D.无活用:尽失其    大礼不小让     我至军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