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客舍对梅 陆 游 野迥林寒一水傍,密如①疏蕊正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客舍对梅

 

野迥林寒一水傍,密如①疏蕊正商量。半霜半雪相仍②白,无蝶无蜂自在香。

月过晓窗移影瘦,风传残角引声长。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

[注]①如:与,和。②相仍:仍旧。

1.前两联主要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

 

1.不畏严寒,生机勃勃,素雅芳香,坚贞高洁,安闲自在。 2.前两联描写了梅花的风姿,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和钦佩之意;后两联情随景迁,描写了月移影瘦,风传残角的景象,抒发了羁旅思乡的孤寂与愁苦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野外寒冷的树林旁有一池水,梅花疏疏密密的开放着。花瓣像霜和雪一般白净,即便没有蜜蜂和蝴蝶飞在其间,也仍然默默地散发着芳香。月光照在窗台上,树影落于窗间,风声吹来远处悠长的号角声。可怜客居在路龙山脚下,还没有能折一枝梅花,就已先泪断肠。开始作者是怀着孤芳自赏的心情来看待水边的寒梅的,但是随着后文的推进,一声号角响起,作者想到的是边疆的战事,是自己未酬的心愿,已经是肝肠寸断,哀伤情绪在蔓延。所以作者的感情是从高到低经历了从比较欣喜到哀伤不已的一个变化。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1)形象概括题:梅花的特点对应诗句中的“林寒、疏蕊、仍白,自香”进行概括,应紧扣“不畏严寒,生机勃勃,素雅芳香,坚贞高洁,安闲自在”答出其中的四个要点。(2)情感变化分析题: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知人论世,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③分析标题,透视诗词的情感;④根据情感载体意象掌握情感;⑤从诗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句 ⑥从见闻感受中分析其情感。答题一定要体现其变化的层次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於晋、秦。秦缪公①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於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於肴厄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②,发兵遮秦兵於肴,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宋]吕祖谦《东莱博议》)

[注]①秦缪公(?—公元前621年),也作秦穆公。②衰绖(cuī dié):古代丧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其城门           主:掌管

B晋地,过周北门     更:更改

C.何之速也           移:变化

D.相之久也           与:结交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解的一组是()

A.臣/非敢沮君军 /军行臣子与往 /臣老迟还 /恐不相见 /故哭耳。

B.臣非敢沮君军  /军行臣子 /与往臣老 /迟还恐不相见 /故哭耳。

C.臣 /非敢沮君军 /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 /恐不相见/故哭耳。

D.臣非敢沮君军 /军行 /臣子与往 /臣老 /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王室兄弟阋墙,日渐衰微。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告,最后还是依靠缪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

B.烛之武审势度势,一言纾难。烛之武陈说利害,指出灭掉六国只会利晋而无益于秦,还会给秦国埋下祸患,最终促成秦国退兵,保全郑国。

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时而动。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马上叛晋而亲郑,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D.晋文公借力使力,晋国坐大。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带领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

4.把原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

2)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它走到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有所了解,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下列对真正的修养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它是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因而其本身便有了意义。

B.是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以及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因而找到生活的意义。

C.真正的修养不存在任何功利的企图,因此它并不能帮助人们实现某种具体的目的。

D.真正的修养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2.下面不属于论述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的理由的一项是:    

A.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B.研读会使你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

C.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

D.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但最重要的途径是研读世界文学。

B.读书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获得生活的意义。

C.活着不是为了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而是追求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

D.读书虽不能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却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查看答案

请以“飞”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健康,符合文体,首尾完整,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这是一些纯真、可爱的小天使,只是被困在了孤单的小世界里。他们自己哭、自己笑,默默地感知,默默地用我们不熟悉的方式与这个世界沟通。他们是终生不能治愈的自闭症患者。在社会上,  ,造成了这个群体一直不被认可。  ,如何让社会大众接受自闭症儿童,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幸运的是,有一群人、一些机构正在不断努力,搭建一个持续且具有广泛社会参与度的公益平台,  ,改善自闭症儿童和家庭的生存质量,为他们争取社会尊重与关爱。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几乎每一座现代城市,都是动感之都,                               ,只有把车声、人声视作动的必然,才能有静的感受。

①只有在离岛依山而居才有可能寻觅

②黄翥来的诗“松门落叶深,竹径寒香静”的境界

③才能求到心灵一静

④已无所谓的“夜深人静”

⑤在诗中,他写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⑥在城市居住,恐怕要有王籍的心境

A.⑥③⑤②①④   B.④②①⑥③⑤   C.②①⑥③⑤④   D.④⑥⑤②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