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

会陈豨反,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 “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②,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 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上曰:“梁有之乎?”对曰:“有之。”“事安在?”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相。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①虫出:这里用齐桓公死不能下葬以至尸体生蛆的典故表达死而不能下葬之意。②髡kūn:剃掉头发;钳:颈上带着刑具。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           罢敝:疲劳困苦

B是时孟舒虏入塞盗劫。         坐:因为

C今梁王不伏                 诛:讨伐

D王长者,不德。        倍:违背、背叛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汉与楚相,士卒罢敝      关,毋纳诸侯

B.复召为云中守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C.午言赵王张敖            愿大王少假借

D.私相与谋弑上            荆轲逐秦王,而惶急无以击柯

3.根据文意,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

B.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

C.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

D.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析不正确的是(   

A.古人是非常讲究礼节的,坐姿一般很端正,而“箕踞”是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B.古代的等级制度是比较森严的,子杀父、臣杀君则被称为"弑"。

C.古代的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如《项羽本纪》;“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由于为人廉直,喜任侠,而被举荐给赵王张敖,担任了郎中官职,赵王很欣赏他的才能。

B.刘邦无礼谩骂赵王张敖,张敖的臣子赵午贯高等私下密谋刺杀刘邦,事情被发现,赵王受到牵连,田叔等人自愿陪赵王到长安。

C.孟舒主动率疲惫的士兵抵御匈奴冒顿的进攻,虽然失败了,部下死了数百人,田叔认为责任不在他。

D.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土卒。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

(2)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1.C 2.C 3.C 4.D 5.C 6. (1)恰好事情被发现觉察了,汉朝下诏书逮捕赵王以及参与谋反的所有臣子,赵午等人都自杀了,只有贯高被逮捕。(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就系”各1分,语句通顺2分) (2)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十分高兴,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出其右者”、“说”、“拜”各1分,语句通顺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今梁王不伏诛”中的“诛”如解释为“讨伐”,就与后面的“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不合,根据前文“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说明梁王杀人,因此“伏诛”应该是伏法受死;故“诛”应解释为“刑戮,杀害”。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比如本题的C项,前文“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说明梁王杀人,“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故“诛”应解释为“刑戮,杀害”。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和虚词。 A项“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汉楚相争,再根据“士卒罢敝”,可推知“距”应该为“对峙”。“距关,毋纳诸侯”是课内文言文,译为“把守”。 B项第一句“以”译为“任命”;第二句“以”译为“因为”。C项“之”都为“他”。D项第一句“卒”译为“最终”;第二句“卒”译为“突然”。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本题是要求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B项第一句“以”加“为”,再加官名,译为“任命”。第二句“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C项两句“之”在动词后面,充当宾语,译为“他”。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熟记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②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③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④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这句话的大意是:匈奴王冒顿刚刚征服北夷,又前来侵犯边界,孟舒知道士兵疲劳困苦,不忍心命令他们再作战,士兵们登城拼死抵抗。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匈奴王”“冒顿”“孟舒”“士卒”“士”。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包括专有名词)、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匈奴王”“冒顿”“孟舒”“士卒”“士”。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同时也考查实词的意思。D项“其中‘本纪’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说法错误,“本纪”是帝王的传记。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如本题可结合所学的《高祖本纪》来判断。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孟舒主动率疲惫的士兵抵御匈奴冒顿的进攻”说法错误,原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之哉!”孟舒并没有主动率士兵抵御,而是士兵主动登城御敌的。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原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之哉!”孟舒并没有主动率士兵抵御,而是士兵主动登城御敌的。 6.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会事发觉”被动句,根据句意判断;“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定语后置句;“就系”,被逮捕。第二句中,“出其右者”,没有能超过他们的;“说”,通假字,通“悦”,高兴;“拜”,授予官职。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汉”“赵王”“赵午”“贯高”“上”“汉廷”“郡守”“诸侯相”。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说”,通假字,通“悦”,高兴;“拜”,授予官职。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汉”“赵王”“赵午”“贯高”“上”“汉廷”“郡守”“诸侯相”。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田叔喜欢剑术。田叔为人廉洁正直,喜好侠义之风。交游各位公卿。赵国人把他推荐给赵相赵午,赵午又在赵王张敖那里称道他,赵王任命他为郎中。任职几年,赵王认为他很贤能,却没有来得及提升他。 恰逢陈豨谋反,汉七年(前200),高祖前去诛讨,途径赵国,赵王张敖亲端食盘献食,礼节十分恭敬,汉高祖却傲慢地平伸开两条腿坐着大骂他。当时赵国的相国赵午等数十人都为此很愤怒,对赵王张敖说:“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皇上对待您竟是如此,臣等请求发动叛乱。”赵王把自己的指头咬得出了血,说:“我的父亲失去了封地,如果没有陛下,我们会死后不能下葬,你们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不要再提这件事了!”于是贯高等人议论说:“赵王是忠厚长者,不肯背弃皇上的恩德。”最后私下里谋划弑杀皇上。恰好事情被发现觉察了,汉帝下诏逮捕赵王以及参与谋反的所有臣子。于是赵午等人都自杀了,只有贯高被逮捕。这时汉帝又下诏说:“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自称是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贯高等人谋反的事查清楚了,赵王张敖得以释放出狱,被废黜为宣平侯,就推荐称赞田叔等十多人。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十分高兴,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田叔做汉中郡守十多年。 汉文帝刚即位,召见田叔问他说:“先生知道谁是天下忠厚长者吗?”田叔回答说:“臣哪里能够知道!”皇帝说:“先生是忠厚长者啊,应该能够知道。”田叔叩头说:“从前的云中郡太守孟舒是忠厚长者。”这时孟舒因为抵御匈奴犯边抢劫不力、云中郡遭侵犯抢劫尤为严重而犯法获罪,被免职。文帝说:“先帝安置孟舒任云中郡太守十多年了,匈奴才入侵,孟舒就不能坚守,毫无道理地让士兵死掉几百人。忠厚长者本该杀人吗?先生怎么能说孟舒是忠厚长者呢?”田叔叩头回答说:“贯高等人谋反,皇上下达了确切明白的诏书,赵国有敢跟随赵王张敖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掉头发颈带刑具,跟随赵王张敖,想要为他效死,自己哪里料到要做云中郡太守呢!汉和楚长期对峙,士兵疲劳困苦。匈奴王冒(mò,墨)顿(Dú,读)刚刚征服北夷,又前来侵犯边界,孟舒知道士兵疲劳困苦,不忍心命令他们再作战,士兵们登城拼死抵抗,像儿子为父亲、弟弟为兄长作战一样,由于这个缘故战死者有几百人。孟舒哪里是故意驱使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是忠厚长者的原因。”于是皇帝说:“孟舒真是贤德啊!”又召回了孟舒,让他重新做了云中郡太守。 数年后,田叔触犯法律获罪而丢了官。梁孝王派人杀了过去吴国的国相袁盎,景帝征召田叔来查办梁孝王的案件。(田叔)一一查获了梁孝王的案情。返回朝廷禀报,皇上说:“梁孝王有那样的事吗?”田叔回答说:“有那样的事。”皇上问:“事实在哪里呢?”田叔说:“皇上不要把梁孝王的事当作(大事)追究啊!如果梁孝王不伏法受死,这就是废弃了汉朝法律;如果他伏法受死,那么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觉不安,这些都是陛下的忧虑啊!”从此,皇上认为他是大贤人,让他担任鲁国国相。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为眼前利益的申遗才应被“拆除”

近日有媒体爆出,埋有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公众关注的兴教寺塔是“唐僧”师徒三人玄奘、窥基和圆测的三座墓塔)要被拆掉了,一时间引发热议。对此,西安长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辟谣”称,为配合丝路申遗,要拆除的是寺庙里私盖的建筑,兴教寺塔非但不会拆除,还会进行修整和保护。

由此看来,兴教寺被拆是一种误读了。在这种误读背后,恰恰反映了人们对申遗的担忧。不顾文物价值、只顾眼前利益的申遗,能否对保护文物发挥积极作用?在文保方面动辄要大拆大建的政府部门,应该先从理念上“拆除”逐利的“申遗”,才有可能做好文物保护。

近年来,不少与文物有关的景点,被地方政府改造成了“提款机”,在申遗的名义下,保护文物成了商机。此前,安徽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湖北武当山等许多景点,都在升级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大幅提高门票价格,地方财政受益匪浅。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逻辑,景点申遗成功意味着人气的暴涨,也意味着涨价的开始,最终结果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增。受到利益的驱动,不少地方对申遗都情有独钟。

更让群众担忧的是,申遗所带来的好处很可能被权力和资本独占,普通民众的利益反而受到损害。如今,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提高,愿意看到政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也希望这些祖传的宝贝能够更好地为全民共享。地方政府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文物的旅游价值,让当地老百姓分享到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也是件好事,然而,事实并非尽如所愿,一些贴上了申遗标签的文物,成了地方政府的“摇钱树”。前不久,就在申遗冲刺的大背景下,凤凰古城结束了免费时代,游客进入古城需要购买148元的门票,而其中四成的收入要收归政府财政。不少想品味湘西风情的游客,在这道门槛面前望而却步,当地商户利益受损,也纷纷提出抗议。

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名录的本意是保护濒危遗产,把申遗凌驾于文物保护之上,显然是本末倒置。申遗并不是保护文物所必需的,为了申遗大拆大建,不仅浪费社会资源,有时还会对文物造成破坏。与兴教寺同属丝路申遗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在捆绑申遗过程中投入了120亿元,但却被专家批评为“让这个具有重大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变成了迪斯尼式的游乐园”。兴教寺在当地不是“死文物”,它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延续千年而不绝。现在为了申遗,就想把那些已经融为一体的附属建筑拆掉,就有可能把兴教寺搞成充满商业味道的“标本”。

面对令人担忧的申遗前景,兴教寺方面已经做出“如果拆迁,就退出申遗”的公开表示,对商业开发式的文保做了拒绝。对当地政府而言,与其花大力气申遗,不如把财力物力投入到保护文物上,让兴教寺的兴旺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福祉。

1.关于“兴教寺被拆”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众关注的兴教寺塔是“唐僧”师徒三人玄奘、窥基和圆测的三座墓塔,近日有媒体爆出,它们存在将被“拆除”的问题。

B.西安长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人强调称,为配合丝路申遗,要拆除的是寺庙里私盖的建筑,兴教寺塔非但不会拆除,还会进行修整和保护。

C.兴教寺被拆其实是公众的一种误读,寺院是依托于塔而兴,拆除的只是一些影响墓塔环境风貌的私盖建筑,根本不存在什么“拆庙”。

D.兴教寺拆除部分影响寺院的生活与宗教活动、影响寺与塔的一体性和传统格局的建筑,正体现了作者在本文提出的文物部门要加强保护管理和科学维护的主旨。

2.下列对于“不少地方对申遗都情有独钟”原因的理解,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景点申遗成功意味着人气的暴涨,同时也意味着涨价的开始,最终结果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增。

B.申遗所带来的好处被权力和资本独占,普通民众的利益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C.不少与文物有关的景点,被地方政府改造成了“提款机”,在申遗的名义下,保护文物成了商机。

D.一些文物单位都在升级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大幅提高门票价格,地方财政受益匪浅;被贴上申遗标签的文物,也成了地方政府的“摇钱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兴教寺被拆一事,要想不被公众误读,在文保方面动辄就要大拆大建的政府部门,必须先从理念上“拆除”逐利的“申遗”。

B.凤凰古城结束了免费时代,地方政府充分合理地利用文物的旅游价值,让当地老百姓分享到了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

C.专家批评同属丝路申遗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变成了“迪斯尼式的游乐园”,就是因为它在捆绑申遗过程中投入了120亿元,搞大拆大建,浪费社会资源,还对文物造成了破坏。

D.为了申遗成功,想把那些已经与兴教寺融为一体的附属建筑拆掉,必然就把兴教寺搞成了充满商业味道的“标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跑步达到极限时人很难受若挺过这一刻又正常了运动成绩往往在此得以提升;不习惯于大场面讲话的人当众发言往往怯场若鼓起勇气锻炼锻炼当众发言的能力就会渐渐提高;人满足于现状就没有新的追求若肯下决心,突破已有的限度就能在更高层次上发展……这些事儿,每个人都经历过,看见过,思考过。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或叙写自己的经历、见闻,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范围之内;②明确文体,题目自拟;③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我早已是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说的:“       ”,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      !”更有些悚然了。十年前刚结婚的时候,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札记》里,见过文中所引培根的话,“          。”当时吃了一惊。现在是一个媳妇,跟着来了五个孩子;两个肩头上,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命定”是不用说了。(摘自朱自清《儿女》)

下列话语依次填入语段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要剥层皮呢     ②有妻子者,其命定矣     ③蜗牛背了壳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参谋部通知:连长、指导员马上到团部开会,其他连的干部集合部队,准备出发。

B.我要为希望工程贡献我的一点力量,把爱心献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让他们茁壮成长。

C.一辆大轿车牵引三台拖车,组成一组荧光彩龙灯彩龙以时速40千米的速度上下飞旋。

D.岳阳县一中2015年新学期开学,学校在教学上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

B.如果台独分子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

C.他在外地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今年才回到家乡,享受天伦之乐

D.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